Browsing by Author "Fan, Yen-Chiou"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62年臺灣副霍亂大流行之研究(2016) 陳喻掄; Chen, Yu-Lun1962年臺灣爆發了副霍亂流行,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農業乃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為了防止疫情的持續擴大,政府緊急實施了許多防治措施,包括針對疫區的交通管制、全面的消毒、疫苗的注射與檢疫的加強等等。 然而,副霍亂的流行與飲用水的衛生與否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要杜絕疫病再次流行,除了一般環境衛生的維護之外,飲用水衛生的改善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法。不過,飲用水衛生的改善必須要有龐大的經費支持與技術支援,所幸臺灣在美援衛生計劃的協助之下,透過美援單位與臺灣的衛生處、環境衛生實驗所的相互配合,興建了大量的衛生廁所、水井與簡易自來水設施,不僅使副霍亂不再爆發流行之外,臺灣的飲水衛生也開啟了新的里程碑,並為臺灣的環境衛生打下了穩定的基礎。Item 戰後臺灣的農政宣傳—以農復會的「電化教育」為中心(1949–1963)(2022) 林姿妤; Lin, Tzu-Yu戰後臺灣農業政策的制定、發展與變遷,背後涉及國家機關、民間社會、國際政經結構等三方勢力的互相影響。戰後動盪的經濟下,國家機關亟須取得穩定的農業資源,除了需確保糧食供給無虞,更要將農業剩餘價值從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支持其發展。1949年底國民政府遷臺後,在美國協助之下,臺灣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並完成農業相關政經組織的改組。戰後農業推廣體系重建初期,因農業推廣員的短缺,農政與農情傳遞成效受限等問題,農復會與政府之間的跨機關部門建立起合作網絡,並應用電影、幻燈片、廣播及電視等「電化」媒介進行農政宣傳。本文主要以農復會利用「電化教育」對農民進行農業政策宣傳為中心,探討農復會透過電影、廣播、電視等「電化」媒介傳遞農業政策與農業情報的過程,並進而說明農復會的「電化教育」在戰後農業推廣體系中所肩負的宣傳角色。 首先,探討各類「電化」媒介傳播的獨特性,其製播過程中牽涉哪些黨政機關及農業組織。釐清農復會如何利用美援的資金,補助各項農業「新聞與教育」工作,將具有特定意識形態的農業政策,轉譯成農業教育電影、農業廣播及農業電視節目等視聽文本,藉此協助政府執行農業政策的宣傳,並多元應用於農業推廣的施教。再者,探討農業「電化教育」如何實踐農業政策的宣傳任務,分析農復會與政府如何操控廣播、電影、電視等傳播媒介,使枯燥的農業政策更具娛樂性。最後,1970年代面臨國際政經局勢的更迭,長期以來政府機關及農復會忽視不平衡的農工發展,而農業部門的原料、土地與勞力受到工業部門的過度汲取,以致農業發展遲滯;過去被「包裝」、「美化」的農業政策及施政成果,背後隱藏了「真實」的農業狀況。Item 日治後期臺灣的農村社會事業(2019) 高木友規; Takagi, Yuki本文以日治後期臺灣的農村社會事業為主題,探討該時代背景下,為何產生及實施農村社會事業。由於社會資源有限,在近代化遲緩的農村中,社會事業以何種方式實施,以及這些實施方式的特質如何,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1920年代起,總督府除了舊有的「救貧(救助窮民)」事業外,也推動以「防貧(預防貧困)」為主軸的社會事業。但是代表「防貧」事業的方面委員,以及經濟保護事業的實施範圍,全以都市為中心,因此使地方發展受到相當程度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農民運動的出現,以及與1930年的農產物價格暴跌,讓官方意識到必須實施農村政策,並認知到實施農村社會的必要性。 在1934年「第六屆全島社會事業大會」中,「部落改善に関する具体的方法(改善部落的具體方法)」獲得決議。該決議重視部落的「隣保(互相扶助)」精神,並且帶有推動「公民化(帝國國民化)」的社會教化性質,亦即官方企圖以部落居民為主體,「改善部落決議」成為官方政策理想的狀況。因此,此一決議成為農村社會事業的方針。在農村,方面委員除了負責原來的調查與救助外,也負責實施改善部落事業。另外,地主的「愛佃(地主扶助佃農)事業」,以及改善部落組織,成為支撐農村社會事業的主體。不過,他們實施的社會事業也逐漸轉向社會教化性質。 農忙托兒所是農村特有的社會事業,同時也展現出農村社會事業的特質。該事業雖然原本是愛佃設施之一,但隨著官方的推動,也添加了教化的要素。尤其,臺中州為了進行對兒童及其家人,甚至部落的教化,推廣展設置托兒所。亦即托兒所成為推動部落公民化的機關。而且,在進入到戰爭時期後,托兒所甚至成為戰爭動員的機關,亦即兒童皇民化。 總之,1920年代社會事業以都市為中心,在進入1930年代之後,官方有必要強化農村地區統治時,農村就成為社會事業的對象。農村社會事業在「改善部落」這個冠冕堂皇的口號下,否定農村傳統習俗與生活,並對農民進行公民化。由於戰爭的爆發及戰爭的延長,使得教化的性質也更加強。但是在二次大戰後,因國民政府的政策,農村社會事業制度畫下了句點。Item 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以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1902-1945)(2018) 關口大樹; Sekiguchi, Taiki本論文是以日本的「溫泉之文化性、歷史性的背景」為基礎,從「近代旅遊」的觀點,以「納涼」和「溫泉」彼此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台灣北投溫泉。 本研究意義所在的獨特發現和分析共有6項。 【本研究意義所在的獨特發現和分析】 1.溫泉和納涼這兩個來自日本的文化,同時從北投發跡,並擴展到整個台灣。 2.北投納涼列車開始實施,跟日本內地流行特別列車是同一時期。 3.納涼會和納涼列車的實施背景,跟松本龜太郎和北投俱樂部有很大的關係。 4.北投溫泉因其便利性和相關人士不斷的努力,比日本內地許多地方早日實現從溫泉湯治變身成為觀光溫泉地。 5.在北投溫泉實施的納涼會及納涼列車,是台灣近代旅遊萌芽之起始。 6.溫泉和納涼在不斷改變型態之下,於台灣生根,和來自其它文化圈的文化一樣,被吸收成為台灣的文化之一。Item 〈療殤・樂生〉:樂生療養院的遊戲腳本設計(2021) 廖士鳴; Liao, Shih-Ming樂生療養院對於臺灣公共衛生史而言,是重要的指標。它的意義不僅是記錄、保存漢生病醫療的過去及演進,更是觀察醫療社會史、醫療人權領域的重要標的。 樂生療養院是臺灣唯一的公立漢生病隔離機構。不只是過去收容漢生病患者,在不再施行隔離方針後,仍舊有院民因為種種因素,仍居住、生活於該地。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臺北捷運橘線機場選址於此,院民被迫離開原本的生活場域,具有歷史意義的院區將被拆除,因此開啟樂生院相關的社會運動。而除了社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抵抗之外開啟新的溝通模式嗎?我認為「遊戲」與「故事」的組合是個好答案。 遊戲是很難被定義,但卻是人類的本能,人類透過遊戲學習各類技能與知識,而故事會吸引人,激起想知道後續的慾望。坊間已經有許多結合好故事的遊戲,因此深植人心,成為一代人共通的話題。那是否可以結合樂生院的故事,利用發生在樂生院的事情設計遊戲,進而讓參與遊戲的人,接收到知識並且因為故事而開始關心樂生院議題? 從以上的期望出發,本文依據關於樂生療養院的各類研究、口述材料等等成果,設計遊戲腳本。利用這些材料擷取我認為關於這個議題的重要知識,將之轉化後,用不一樣的方式將知識轉譯面向大眾。期望用體驗喚起行動,讓參與過的人願意開始知悉、關心後,參與樂生院議題。Item 美軍在臺灣:冷戰下的日常生活(1951-1979)(2020) 詹孟桐; Chan, Meng-Tung戰後,美國文化對臺灣的影響非常廣泛且深刻。目前學界針對美國與中華民國兩者在政治上、外交上的討論已汗牛充棟,但是美軍與臺灣社會互動的研究卻是少有人討論。為解決上述問題,本論文透過官方檔案、口述歷史、歷史報紙、文學作品等材料,將視角放在臺灣社會生活史層面上,分析美軍的日常生活如何滲透至臺灣大眾生活。 在中美政治操弄下,美軍在臺灣建立專屬美軍的空間提供美軍生活所需及休閒娛樂,使得在臺灣服役期間美軍與其家眷仍然過著猶如在美國般地生活,而美軍的美式日常生活成為臺灣社會追逐的目標。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與美軍交往的臺灣人。此類臺灣人指在美軍公、私領域裡工作的臺灣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美軍空間從事低階勞力的臺灣人,如美軍宿舍的幫傭、美軍俱樂部的服務生等美國工;另一種是利用與美軍的人脈網絡發展高資本生意的企業家。他們皆是因美軍駐臺形成的「美軍經濟」而生的美國工。然而,無論是低階勞動者或是企業家都擺脫不掉由美式所領銜的消費文化。美軍駐在使臺灣社會受到軍事化影響成為一個半軍事化社會。 本文口述資料充斥著對美軍不同的記憶,呈現出臺灣對美軍有著矛盾態度。筆者將本章的口述資料分為官方記憶、社會記憶和群體記憶。官方記憶強調中美同盟的政治意涵;社會記憶所呈現的美軍形象卻充滿犯罪;群體記憶毫不掩飾表達他們對美軍的欣賞與讚嘆。美國工藉由與美軍的認識經驗得到對美軍正面的評價,進而「生產」出他們的「美國觀」。這說明群體記憶為何一面倒地呈現美軍的正面形象。 臺灣社會透過美軍理解美國,這個過程仰賴美國工扮演將美式日常生活「轉介」出來臺灣社會的中介者角色。美國的軍事部屬波動臺灣大眾,美國駐軍對臺灣的影響除了為社會帶來正面效益外,同時也出現緊張關係。隨美軍來的美式消費文化與習慣影響其周邊,透過中介者的轉介逐漸形成的地下黑市。臺北、高雄的晴光與堀江市場誕生與擴張代表著黑市結構規模化,黑市問題無法獲得根本性解決的關鍵在於美軍物資的炙手可熱。本文再檢視「劉自然事件」發現該事件的核心問題除了冷戰結構性因素外,還存在著美軍/臺灣大眾/黑市三者彼此交融所產生的半軍事化社會所延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