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Fang, Yung-Chua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Desiderius Erasmus和平思想及其教育蘊義
    (2023) 陳正道; Chen, Cheng-Tao
    在文藝復興教育史上,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被譽為一代偉大的人文主義者。究其一生的學術與精神,和平思想的理念幾乎貫穿在他畢生的事業。本研究欲深入探討Erasmus和平思想的淵源以及教育的可能性,希望從他身上汲取思想精華,反思當代教育的發展。  本研究以Erasmus的生平為起點,了解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如何塑造他的和平思想,尤其在政治與宗教的問題上,他認為有必要透過溫和的方式,給予統治者建議以及試圖緩解宗教分裂的危機。他這種漸進與溫和的改革理念,也同時是和平思想的代表,都可說源自於一套「基督哲學」(Philosophia Christi)的展現。其次,透過本研究對Erasmus和平思想方面的著作進行分析與詮釋後,也發現Erasmus的和平思想蘊含著基督教互愛的精神以及陶冶品格上的德行。兩者作為理解Erasmus的和平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關鍵,同時也解釋了為何他要透過教育的方式來改革社會,期待社會能夠真正達到和平的狀態。  在理解Erasmus的和平思想後,本研究也將嘗試思考他和平思想的教育蘊義,提出一些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一些應該正視的教育議題。最後在結論中,則會根據Erasmus所主張的和平概念,對於今日台灣社會的教育提出反思與啟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Dewey宗教哲學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
    (2023) 吳英同; Wu, Yin-T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Dewey宗教哲學及其教育蘊義,研究方法係採「教育詮釋學」研究法,並以傳統哲學的體系作為討論架構,經由形上學面向(一般形上學、特殊形上學)、認識論面向和價值論面向來釐清Dewey宗教哲學與傳統宗教哲學之差異,以及Dewey宗教哲學之特色與重要性,並加以批判。最後提出Dewey宗教哲學在教育上的實踐。研究發現,隨著Dewey的哲學從Hegel唯心主義轉向經驗自然主義,其早晚期宗教哲學亦有極大的變化。晚年成熟的宗教哲學將宗教區分為制度性宗教(Religion)以及宗教性經驗/態度(the Religious),並主張追求宗教性經驗/態度,揚棄制度性宗教。真正的宗教經驗是不需依附於宗教制度或事務上的,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都可以感受經驗的宗教本質。Dewey拒絕了超自然思想與制度性宗教,賦予「上帝」嶄新的意義:各種理想的結合、理想與現實趨於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批判其拒絕超自然思想與制度性宗教的立場,指出二者仍有其正面貢獻。 有關Dewey宗教哲學在教育上的蘊義,本研究提出對一般教育的啟示與融合Dewey宗教哲學精神的宗教教育建議。一般教育的啟示包括:教師要致力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構理想便是體驗「上帝」的同在;幫助學生擁抱生命的不確定性,用科學方法平靜心靈、面對人生的問題;師生在學習中共同體驗民主、科學、藝術及生態教育中的宗教經驗;強化課程整合帶給學生更多整體性的宗教經驗。本研究認為,欲提升人民宗教智能,必須實施宗教教育課程,並提出融合Dewey宗教哲學精神的宗教教育建議,以「非認信式的」、「整合式」以及「關於宗教、來自宗教」的教育模式,做為我國未來實施宗教教育的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Jane Roland 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重探
    (2024) 許晏綾; Hsu, Yen-Ling
    本研究主要透過詮釋學方法,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包括Jane Roland Martin的學術經歷背景及轉變,以及探究其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代女性教育家的分析及批判,並透過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概念,包括性別敏銳教育、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進行評析及討論。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在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並進行國內文獻初探。第二章則說明Jane Roland Martin的生平經歷、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承繼與啟蒙以及其發展。第三章則探究其對不同女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的再詮釋。第四章以Jane Roland Martin 女性教育思想的拓展,包括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並進行評析。第五章結論提出本文的結論以及後續研究建議。經過本研究,Martin在轉向女性主義研究後,對傳統教育理論有諸多批判,認為女性在教育領域幾乎被忽略。所以Martin主張,應重視女性經驗、情意的學習、家庭教育等內容,而後她也以這些主張,持續拓展出學校之家(schoolhome)、文化財富(cultural wealth)等內容的相關著作。其中更包含了性別敏銳教育、3C教育、教育-性別系統等這些Martin教育理想的說明。而經過對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重探,研究者發現Martin對現代教育有下列貢獻,包括(一) 分析教育與性別的關係、(二)說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三)重視教育的全面性、(四)對教育場域的再構等內容。從上述能看出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持續延伸,並越加完善,使得範圍涵蓋學校、家庭、社會、國家,也可從中看出Martin對性別意識、教育實踐和文化財富保護的重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Jean-Jacques Rousseau 幼兒教育思想研究
    (2021) 許郡倚; Hsu, Chun-Yi
    本研究旨在以文獻分析法及Gadamer詮釋學,探討Jean-Jacques 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探析孕育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淵源。(2)探討Rousseau之人性觀及幼兒發展階段,以說明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中之幼兒人性與發展之特質。(3)探究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並予評析。(4)綜合研究結果對我國幼兒教育現況提出具體之建議。並且,歸結前述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與方向。本研究的結果有四:(1)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深受當時的社會與生平閱歷所影響。(2)因為對於幼時的經歷與社會的主流氛圍感到憤慨,因而產生了其不同於時代主流的人性觀,以及其適齡教育的思考。(3)Rousseau認為幼兒是人一生中最接近「自然」的存在,應遵循自然、增加幼兒學習的自由度、提倡感官教育與體育等。(4)Rousseau至今仍有不小的影響力,其幼兒教育思想也涵蓋在我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課程中。我國當前的幼兒教育,因幼托整合而導致教學現場人員變得更為複雜,未具幼兒教育教師證照的教保服務人員,在缺乏相關理論學習的情況下,不符幼兒階段的教育過失時有所聞,這也更顯理論學習的重要。從這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在現場教學人員的部分,可針對師資培育的部分再進行調整,以輔助現場人員的專業養成。最後,綜觀我國目前在幼兒教育理論的研究,其中尤英語系國家外的研究相對匱乏,仍有再深耕的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N. Noddings民主教育理論之研究
    (2024) 許琬玲; Hsu, Wan-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Noddings的民主教育理論,研究者將運用概念分析和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了解美國二十世紀的重要民主教育理論,進而,探究Noddings的民主教育內涵,包含Noddings為當代提出的民主教育目標、民主教育在學校當中的落實方式,以及民主教育融入人類生活領域之主張。研究者將探究和建構Noddings的民主教育觀點和實踐之內涵,最後,為本研究做出結論和提出建議。研究者發現,Noddings的民主教育觀點奠基於Dewey基於溝通的民主教育主張,其認可Hutchins博雅教育對於永恆性問題的貢獻,以及認同Gutmann審議式民主的教育觀點。Noddings認為當代的教育應改變二十世紀處於競爭、官僚式,和標準化的教育狀態,而應朝向合作、批判思考,和創造力的民主教育。基於此,Noddings為學校提出民主教育的實踐內涵,包含應保障公民的受教機會和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以及在課程當中實現適性教育,落實教育機會均等。Noddings主張民主教育應涵蓋人類的生活領域,包含家庭生活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讓人們有能力讓其在民主社會的生活更美好。Noddings的民主教育理論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啟發性,值得教育工作者從教育的理論層面和實務層面進行更為深入之探究,期許能讓當代的民主教育能有更為成熟且完善的實踐與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探討及其教育省思
    (2018) 邱世平; Ciou, Shih-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國的文學、哲學家Roge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並進一步探討其對教育的省思。 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及詮釋學的方法,首先理解其生平及時代背景,為詮釋其理論提供基礎,以便掌握其理論;其次深入其著作探討其遊戲理論;最後提出對於當前遊戲與教育之省思。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遊戲為人類四種原始慾望(desire)的抒發管道,同時遊戲世界在工業革命後也成為現實世界的規避場域。 2.遊戲的特徵包含:自由的(Free)、分開的(Separate)、不確定性的(Uncertain)、不具生產性的(Unproductive)、受規則引導(Governed by rules)、虛構的(Make-believe)。 3.依照玩家對遊戲的心態,Caillois將遊戲分為四種類型:競爭(competition)、機運(chance)、模仿(simulation)、眩暈(vertigo),各類型遊戲具有相似的特質。四類型的遊戲可再形成六種連結,其中「模仿-眩暈」以及「競爭-機運」兩者反映了文明的發展。 4.遊戲在本質上與教育並不相同,具體的遊戲是純粹自為目的性,當實質的遊戲與學校教育連結,將使得教育與遊戲產生質變,可能對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5.教育現場中四種類型遊戲的存在,能避免現實世界的混亂,為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一定的基礎。 6.非教育性遊戲(non-educative games)的提出,使遊戲能純粹的作為遊戲,為教學活動實施提供一個穩定的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Viktor E. Frankl論求意義的意志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蘊義
    (2022) 紀淯諴; Ji, yu-sian
    Viktor E. Frankl為意義治療學的創辦人,一生致力於協助他人尋見意義,其中又以求意義的意志為核心思想,貫穿意義治療學所有論述。因此,本研究以Viktor E. Frankl的求意義的意志為研究核心,旨在釐清求意義的意志之意涵,領略求意義的意志的理念和實踐之道,進而期盼能對台灣生命教育提供啟示性的觀點和做法。全文首先從探究Frankl的生平與思想淵源為開端,力求更加瞭解意義治療學說的緣起與使命;接著,便深入剖析求意義的意志所追求的意義與其所論的意志,釐清真正值得人類追尋的目標。Frankl認為唯有靈性維度的終極意義才值得追尋,唯有自我超越的終極意義才是真正能引領人、激發人的核心,而求意義的意志則是指人尋找並實現這意義的基本努力。隨後,再以求意義的意志之意涵為基礎,探求追尋生命意義之實際途徑:工作、愛與受難,以提供實踐方向;最後,將求意義的意志與108課綱所強調的態度與能力素養融合,從態度素養與能力素養兩面向提出一些能作為發展生命教育參考之啟示與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所華德福學校教育在地化實踐之探究
    (2018) 葉愛憫; Yeh, Ai-Min
    本研究從自由靈魂的失去、教育主體的失去、土地教學的失去與社會連結的失去等四個失去來指出華德福教育、地方教育學、生態文化教育學,對當代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發現,在以人智學為核心價值的華德福教育中,有許多課程設計和生態文化教育學及地方教育學相互呼應。因此本研究以華德福教育為主軸,以一所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法,結合地方教育學與生態文化教育學綜合提出「教育在地化」觀點。 研究結論提出四點「教育在地化」特色作為學校落實健康社群實踐之途徑:(一)強調藝術性與音樂性美感陶養的教育藝術;(二)回歸日常經驗的生活課程;(三)尊敬萬物自然的謙卑姿態;(四)重視在地扎根的關係存有。本研究主張,透過教育在地化的教學設計,融入有利於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精神,設計具有在地性、區域性發展精神的課程,融入富有藝術性、音樂性的教學方法,並以學生的生活環境為學習中心,培養學生發展出利於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生態智慧,有利於促進在地社區與學校之間的緊密連結,進而達到建構健康社群發展的理想。本研究建議教育工作者可參考「教育在地化」精神,發展出各校特色,重視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師生養成尊敬萬物自然的生命態度,以生活經驗為學習的出發點,透過藝術性與音樂性的教學,陶養學生的美感,並且重視與在地社區及傳統文化的連結,以發展出各校的辦校特色,達到健康社群與教育永續的發展與傳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劉真教育理念與實踐之研究
    (2024) 張哲維; Chang, Che-Wei
    教育學是兼重理論與實務的學科,故教育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上常常會面臨理念如何實踐的問題,對此本研究以臺灣教育家劉真為對象,透過歷史研究法、訪談法,探討劉真之教育理念的主要思想淵源、內涵及實踐,並進一步耙梳其理念實踐的啟示。經研究後發現,劉真在其學習經驗、工作經驗及社會背景中產生的教育主要思想淵源有二,一為儒家倫理思想,二為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而其據此建構出來的理念主軸是推廣並實踐「師道精神」,他認為教育工作必須明白為師之道,才能據以自我要求而讓社會更加重視教育的專業性,在劉真所謂的師道論述中他提出教育工作者應使自己成為教育家,而一位教育家應具備「慈母般的愛心、園丁般的耐心、教士般的熱誠、聖哲般的懷抱」這四項條件,且應使自己成為「國師」。為了實踐其教育理念,劉真在擔任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院)校長、臺灣省教育廳長及政治大學教育所(所長)期間,皆致力於教育環境的改善,並推動具有師道精神的師資培育機制;劉真在這些職務的執行上研究者認為有三個共同性,一是提出其堅持的原則或判準,二是在執行政策措施的同時透過語言文字積極發表理念構想,三是在各項措施的推行上具有鮮明的次序性。透過對劉真之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探討,本研究所獲得的啟示有三,第一、要建構本土特色的教育學說可經由儒家倫理思想所發展出來的師道精神來建構;第二、教育學次學門間的對話應以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為載體產生交流對話;第三、當今師道精神的教育在師資培訓過程中的角色逐漸模糊,如果師道、精神的教育是師範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則應重思師道精神的教育在師範教育中的價值定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張霄亭先生與我國視聽教育發展
    (2019) 張意翎; CHANG, YI-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張霄亭先生之生命歷程,藉此瞭解臺灣視聽教育演進過程,以期呈發展之全貌。研究以口述訪談、相關文獻、期刊、地方誌、照片等資料整理探討。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方法與步驟、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張霄亭先生生平,以瞭解其與視聽教育接觸之狀況。第三章從各文獻史料中以及張霄亭先生口述訪談中取得材料,分期論述視聽教育發展與張霄亭先生學術思想之演進關係。第四章為張霄亭先生推動視聽教育之實務工作,藉以瞭解推動視聽教育有關工作之概況。第五章為結論,為本研究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臺灣視聽教育融入了傳播理論與教學理論、科技技術以及政府政策發展。分析視聽教育發展情形,可統整出有兩主軸,一為教學方法之革新,二為教學媒材之使用,由此可知其與課程教學有相互發凡之處。 本研究並確認張霄亭先生擔任視聽教育館館長、華視教學部主任,講授視聽教育課程以及領導視聽教育學會與基金會,於社會、學校視聽教育學術與實務的發展,厥功至偉。 本研究於探討張霄亭先生與視聽教育發展後,建議未來研究可著力於其他對視聽教育發展有所貢獻者,進行類似研究,並為該領域留下更充實的歷史記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究Ernst Bloch烏托邦思想及在教育上的可能性
    (2018) 張天泰; Chang, Tien-Tai
    本論文研究從Ernst Bloch希望的烏托邦思想來探究烏托邦與教育之間的互動關係。 首先,Ernst Bloch把宗教活動中對烏托邦的想像和希望帶回馬克思主義之範疇,擴充了傳統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侷限。而Bloch運用「尚未」、「烏托邦精神」、「具體烏托邦」和「希望」的概念,深入探討烏托邦的可能性現實,重新更新傳統馬克思主義,重建更具開放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因此,本研究採用理論分析法和文獻詮釋法,本研究的價值在於回答以下問題:1.Ernst Bloch「烏托邦精神」、「希望」、「具體烏托邦」的意義和作用及「希望哲學」的意義與作用是什麼? 2.藉由Ernst Bloch《希望的原則》反思烏托邦精神、希望對於教育的可能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育中的身體智慧―身心學觀點之探究
    (2020) 佘宥逵; She, Yu-Kuei
    重要國際組織的新教育論述中,「身體」又再次缺席,「抽象思考與知識」仍舊占據主要地位。當然,這樣的現象其來有自,從古希臘身心二分,且身體屈居心靈之下的傳統開始,教育中的身體就一直是被打壓或試圖排除的對象。所幸,當代「身體轉向」在人文社會學科掀起了一陣風潮,「透過身體思考」,成為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的熱門話題,部分教育學者也開始運用這樣的觀點來檢視教育活動及教育理論。因此,本研究也希望能夠承接這樣的運動在教育論述中為身體發聲。 本研究透過身心學構念了身體智慧所應具備的特質:覺察的自主性、過程導向的發展性、自利利他的辯證性,同時也梳理了當前學校體育課和舞蹈課的問題、背後的身體觀、以及如何透過身心學的指引改造課程。接著,本研究揭露了學校文化中因為追求效益和秩序導致壓抑身體的問題,期許透過身心學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及心理學中正念校園的做法帶來改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1635-)的建立歷史探究
    (2024) 李昱臻; Li, Yu-Chen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一詩句正是高等教育機構在面對歷史長河的挑戰中不斷追求變革和多樣化的歷程寫照。在時代的推展下,至今唯有兩項高等教育機構體例屹立不搖,一是耳熟能詳的大學(University)體例,其二是較少為人留意卻與現代高等教育息息相關的學術院(Academy)體例,尤其是象徵國家發展的國家學術院。為嘗試在國家級學術院的探討上給予貢獻,溯其機構建置重要源頭是法蘭西學術院,故本篇以法蘭西學術院的建立歷史探究作為主題。為解開法蘭西學術院的奧秘,本篇研究分為三個部分以解析法蘭西學術院的意義。第一部分為柏拉圖至十六世紀以前的 Academy,以理解 Academy 原生自有的哲學蘊意、建築格局、運作特色以及演變的發展特質;第二部分則探討法蘭西學術院建立的過程,從中解析該機構如何基於 Academy 體例特質而賦予新的延伸與發展,從而成功地建立相較於過往具有較高穩定性的建制範式。為了進一步理解法蘭西學術院於該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文教角色,故在本篇的第三部分進行其歷史意義的解讀。透過以上三部曲的探討,試以還原法蘭西學術院的發展特色,不只是對於國家級學術院體例發展研究予以貢獻,也是提供一項高等教育變革值得觀察的案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酒神的教育:論遊戲作為本真存有及其教育意涵
    (2017) 王昱法; Wang, Yu-Fa
    借用C. Taylor的話,現代教育有三個病徵。失去意義的原子式個人主義、失去目的的工具理性,以及失去自由的軟性專制。加上在全球化中資本主義官僚潮流下,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被日神所統治了。我們需要重新召喚被壓抑的酒神的教育。為此,我將遊戲概念當作是被探索的對象,並作為酒神教育的基礎,因為在F. Nietzsche的作品中,遊戲是個重要卻沒有被多加深入論述的比喻。我對遊戲的理論進行了一個「日神─酒神」式的回顧。研究發現,除了J. Huizinga與H.-G. Gadamer的遊戲觀,其它理論皆是日神的遊戲,無法豐富酒神教育的概念。在遊戲中有本真性的倫理。本真性是一個與「忠於自己」意義相近但不等同的字。它不僅牽涉了擺脫習俗與傳聞的自決的自由,還有和社群的對話的情境考量,如此才能獲得意義的視域。一方面它是自我創造與自我克服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不是無中生有。本真性是實踐哲學,其存有模式是遊戲。人只有在遊戲中能達到本真性,儘管本真性是不斷變動、沒有終點的。服從個體原則的日神教育強調疏離理性與反思意識,而酒神教育主張本真性,令人在對話關係以及自我更新的參與中找尋真正的自我,就如同在遊戲中,人們總是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一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量子力學觀下教育可能性之探究
    (2023) 許詠鈞; Hsu, Yung-Chun
    本論文旨在探討:貫穿物理的力學觀演進,如何帶來物理之後(或說形上學)的世界觀轉變,進而預測進到量子力學影響下對於教育領域產生影響和助益。從力學觀演進有以下三點總結:一是建立力學知識的可能條件在於特定人的意志展現;二是在完整特定的研究場域中,合理的意志展現,會將諸力推向積極追尋認知事件的平衡調整;三是特定人的意志展現作為方向指導者,會指出方向並賦予意義,並再次實際融入真實之中。除了世界觀的影響,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中,與教育最為相關的還有量子生物和量子科技的發展,推論出帶來的影響為教育場域的主客體定義、教育者的意志為中介、和學習者自發的意識需要負荷。 最後,對未來教育的量子世代教育5.0而言,有以下發展特點:從人機分別到人機合一、從人的能力到人的品質、教育從外而內轉為從內而外,並且未來教育會有以下特點:以人為本的教育場域、天人合一的教育關係,學校會成為實體學習中心,並且教育會更加廣闊且是終身的。作為教育者,將同時也是學習者,必須有著開放心胸、創意,並成為終身學習者,未來的教育者會講求生活及品德「有序」楷模來做為他人的人生顧問。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