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Han-Yu"
Now showing 1 - 19 of 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Pachinko《柏青哥》文本中關於身分認同的分析(2021) 方黛姿; Fang, Dai-Zi近幾十年來,隨著後殖民研究的蓬勃發展,文學作品中的離散書寫也隨之相得益彰,故事內容更顯豐富。本篇論文從文化認同理論的角度探討《柏青哥》中四代在日韓國人的離散經歷。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及族群的身分認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移轉以及人際間的交流互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藉由《柏青哥》的出版,Min-Jin Lee不但將二戰期間在日韓國人的血淚史呈現給讀者,更帶領讀者反思後殖民論述中身分認同的多樣性以及長久以來父權制度對女性的身心壓抑及禁錮。Item 去自然化(男)人主體:李滄東電影《燃燒烈愛》對父權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敘事(2023) 蘇珏綺; Su, Chueh-Chi在《燃燒烈愛》當中,男主角發現女主角消失的時間點正好和一個他未曾尋獲的塑膠棚被燒毀的時間相近。導演李滄東以這個巧合來製造化解不開的謎。 整部電影的故事線雖然主要隨著男主角的視角發展,卻也因女主角的消失和塑膠棚的不知去向而保留了模稜兩可之處。 這篇論文聚焦這個故事的模糊性,藉以爬梳其反父權與反人類中心的潛在可能性。論文由緒論和三個章節組成。 在緒論當中,我勾勒出論文的大致架構,並且解釋以下現象:透過不同的理論架構觀看電影故事模稜兩可之處,更能凸顯出其詮釋的多樣性。在第一章當中,我以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主角的男性主體性,並點出男主角的視角可能具有的偏頗之處。在第二章當中,我聚焦在女主角的消失,並凸顯其中除了她被謀殺之外的其他詮釋也都可能同時成立的多元詮釋並立狀態。此外,我也闡釋女主角的消失對女性跳脫「不是母親,便是娼妓」的二元對立呈現之束縛而追尋自由與自主的可能性。 在第三章當中,我透過分析電影中的那個未被尋獲的塑膠棚難以察覺的狀況檢視這部電影作為反人類中心論述潛能。 最後,我梳理出電影中似乎從非人類的角度拍攝的鏡頭,以支持這部電影的反人類中心可能性,並總結這篇論文。Item 「她只是個軟體!」:後人文主義視角下的虛擬偶像(2015) 邵恩雨; Shao, En-Yu本論文藉由後人文主義對於人類與智能機器結合等科技文化現象的視角,以期能形塑一套有別於傳統人文主義中「人類」與「非人」之間涇渭分明的價值觀。本文探討電腦龐克(Cyberpunk)中的塞爆空間(Cyberspace)並以「虛擬偶像」為研究對象,其中又以威廉.吉布森的《阿伊朵》(Idoru)和安德魯.尼可執導的科幻電影《虛擬偶像》(S1m0ne)為主要文本。 本文將從人機合體的簡史開始論述,並簡介電腦龐克和賽伯格的世界。在電腦龐克中,「身體」僅被視為「肉身」說明了人類的有限,進而歌頌主體離身於塞爆空間的自由。「虛擬偶像」變成了一種尋找出打破現實/虛擬界線之方法的離身性主體。第二章以後人文主義觀點闡釋科技/文化產業對虛擬偶像的想像。後人文主義彌平了人文主義和反人文主義間的對立,更進一步發展可能的替代方案。本章援引了凱瑟琳.海爾思(Katherine Hayles)、凱利.沃爾夫(Cary Wolfe)和唐娜.哈樂薇(Donna Haraway)等學者的理論。筆者認為,凡以人類觀點解釋宇宙萬物的論述,仍無可避免地視其他物種為階級中的「他者」,人文主義的傲慢使得人類持續掌控了評價的權力。哈樂薇則單視人類為相互依存的世間萬物中(包含賽伯格及其他非人物種等芸芸眾生)的一小群。第三章試圖分析威廉.吉布森《阿伊朵》中的塞爆空間和各個要角。小說中,角色透過化身在塞爆空間中互動,甚至生活其中。虛擬空間糢糊了人類與非人物種間的分界。非人物種因而不再僅作為客體或邊界,他們以與人類同等的身分存在。簡而言之,通過吉布森所想像的未來,提供了我們對於人類與非人的關係另一面向的思考。他以人類與所有非人物種互為主客作為舞臺,發想了人與非人無休止的互動情境之模式。Item 存有的力量:梅爾維爾《白鯨記》裡的多重生命(2017) 蔡琦; Tsai, Chi本論文以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文本為研究中心,探索德希達理論中的存有力量;依海德格所定義的存在觀點,闡明《白鯨記》中生命的多元性。此處界定海德格式的存在論述,是為了建立出:自我的存在如何在生命進程中,辨識出己之存在的在場與存有之間,所共同享有與不同擁有的特性。 論文總共分四章,在導論與第一章中,闡明文學行為(閱讀與寫作),如何產生虛擬現實及真實現實。進一步以虛擬現實中角色以實瑪利的在場,於讀者閱讀時產生我即是彼的想像,在閱讀置換中,讀者領悟到在場的必然,是源於存有的在場與不在場。此時,作者梅爾維爾的敘事形式,使得作者的地位與存有的地位產生平行,作者書寫的自我指涉,與德希達文學理論中的大書產生關連性。 第二章中,採用傅柯的理論,討論《白鯨記》中亞哈船長的瘋狂是如何建構出其權力,亞哈的權力主要源自其對於主體性的追尋。第三章中,採用薩伊德的美國帝國主義理論,來探討《白鯨記》中白鯨以及皮考克船的文學隱喻。此一文學隱喻可以視為政治方面的法西斯主義以及美國帝國主義的縮影;同時探討了捕鯨船建立的權力空間是全球化的標誌,也探討了政治權力與文化權力的關聯性。 第四章中,採用阿岡本的理論探討在《白鯨記》中因例外狀態的建構而產生的裸命,使用在誓約形成法之力量下的裸命,來探討人的主權性其實是關於對解放自我存在的渴望。為了解放書中自我存在的困局,必須要回到文學行為中的讀者解讀。另外採用阿岡本的彌賽亞議題來創建閱讀中的彌賽亞時間,當彌賽亞時間在文學行為完成時出現,則產生了當下的時空。當下的時空完成了存有為主體性的生命,此一生命便是合一的生命,在文學行為中的虛擬現實與真實現實的相遇,產出了時間的意義性—成為存有。 關鍵詞:存有、在場、生命、權力、瘋狂、彌賽亞時間Item 從超自然哲學到後人類恐怖:H. P.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文化研究(2017) 吳冠儀; Wu, Kuan-Yi本研究旨在討論二十世紀恐怖小說家H. P. 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系統之世界觀,探尋其新的可能性,並將專注於<克蘇魯的呼喚>(“The Call of Cthulhu”)此一短篇小說。除了故事本身的文本分析以外,本研究亦將奠基於恐怖小說此一文類的特質與發展沿革,以及研究洛夫克拉夫特哲學觀的學者,如尤金.薩克(Eugene Thacker)與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等人的理論。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於探討後人類、後現代以及「後洛夫克拉夫特」的背景脈絡下,克蘇魯神話中符號、象徵與意象的變革。次文化中的個案,如尼爾.蓋曼(Neil Gaiman)、艾倫.摩爾(Alan Moore)的作品,以及日本動畫,乃至於桌遊以及童書,也將涵蓋其中。本研究將從哲學本體論與後人類主義的觀點著手,並在克蘇魯神話歷年積累之粉絲社群、學術研究以及各種再現方式中,反思文化與歷史的影響。Item 感覺,感官,與超諸人類的: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倫理式美學(2022) 王怡惠; Wang, Yi-Hui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維吉尼亞.吳爾芙作品中的「倫理式美學」。吳爾芙作為一個對社會議題敏銳的現代主義者,一直以來,她作品的特色不只彰顯在創新的寫作手法上,更在於對他/牠/它者的道德關懷。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透過關注吳爾芙筆下角色的感官和知覺經驗,並且將這些視為「物件」來看待;我們將可以更清楚明瞭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性的議題以及人物的感官知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另外,更重要的是,這些「物件」可以提供讀者倫理的視角,進而去重新思索和定義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人類與非人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第一章著重於處理現代主義脈絡中,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本章主張吳爾芙式的現代主義美學,是基於對現代性來臨的反思與反應。第二章則將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擴展到倫理的層面,並以此將吳爾芙的倫理與當代理論連結而進行對話。本章建構了本論文的理論框架,認為吳爾芙藉由描寫人物的感官與知覺,表達她對邊緣化群體的倫理關注。接續的三章則為文本分析;著重在解讀人物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第三章探討了《戴維洛夫人》中的視覺及聽覺感官經驗,說明了吳爾芙如何利用此物件性來掙脫國族主義的桎梏。第四章則是比較《燈塔行》和《幕間》兩本小說。本章主張透過視覺及聽覺的描寫,吳爾芙利用這些物件性來抵抗單一文化及一元性的價值觀。最後的第五章則探討了《一隻叫活力的狗》中的嗅覺;並主張這些嗅覺的物件性能夠模糊化人類與非人的界線性。本論文透過關注吳爾芙作品中人類的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試圖將現代主義之中的美學和倫理立場連結起來;我並將其稱為「倫理式美學」。我希冀能在現代主義相關的研究中證明:吳爾芙並非如所被批評般的擁抱菁英主義。事實上吳爾芙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地在她的著作中,展現了對邊緣化和脆危群體的道德責任。關鍵字: 倫理、美學、感覺、感官、物件、感知、真實、再現、吳爾芙Item 曖昧的烏托邦:重新審視《美麗新世界》和《暴風雨》(2023) 蘇亭瑜; Su, Ting-Yu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在過去常被視為反烏托邦文學(Dystopian Literature)的經典作品,而其標題的出處,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暴風雨》(The Tempest)也因其結局被劃分為喜劇(Comedy)。本文重新解讀兩部作品中的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元素,將兩部作品抽離傳統定義的框架,並檢視其結局所潛藏的可能性和希望。首先,我以傳統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文學的脈絡分析兩部作品的傳統定位。接著,我以弗里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等學者在20世紀晚期採用的新烏托邦閱讀法(New Utopian Reading)來點出作品中挾帶的雙重性以及其所反映的歷史脈絡。最後,我透過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希望理論來探討兩位作者所描繪的開放式結局以及其所暗示的願景。透過以新的視角分析這兩部作品,讀者可以發現,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端,而是彼此交融、曖昧難分的社會現象。本文旨在重新詮釋文本中角色和情節的雙重性(duality),試圖從中找尋平衡點及其所指認的歷史意義。Item 柴納·米耶維的魅惑: 情動、情緒與依戀研究(2023) 鍾正倫; Chung, Cheng-lun本論文旨在提出,柴納·米耶維之巴斯-拉格三部曲透過對情感的魅惑重新詮釋了物質與非物質間的緊張關係,標誌出當代奇幻文學的新方向。儘管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與其他批判導向的研究方法長遠以來在推理小說與米耶維研究分析領域中居主導地位,但本研究提出以情感視角,透過融合文學與一般小說中不同的形式、風格和主題元素來發展出對自我與社會的新想像,從而增強其敘事的豐富性。如果失望/幻滅是晚期資本主義創造出的主流敘事小說基調,那麼以弗里德里克·詹姆森和馬克·費舍爾的話來說,替代方案是什麼?柴納·米耶維的巴斯-拉格三部曲正是對應這個問題的探索。它穿越了情感色調的潛力,並深入研究了夢幻般的美學與情感的交叉點,從色調、世界建構、人物角色、到主題和畸形的另類闡述。本研究透過吉爾·德勒茲和菲力克斯·伽塔里的動態形成哲學思想、珍·班奈特的情感概念以及文學後批判性方法,分析了米耶維如何將夢幻與情感的混和發展為“失落/陶醉的小說",透過想像力重新獲得“奇蹟與疏離感“。 特别是,本研究仔细研究了米耶維在巴斯-拉格三部曲中對“審美情感“的使用,將其作為一種概念基礎與形式策略,讓讀者重新評價新自由主義體系中人類與非物質與物質間的關係及奇幻在當代生活中的功能。 米耶維認為,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假定現實本質上是幻想的,從而指出現實的潛力也可以在幻想中尋得。藉由三部曲引發現實與幻想的混合,通過形式、風格、和主題的交雜,破壞了傳統的流派等級制度。這個過程同時使讀者沉浸與疏離,進而引發形式與內容間的緊張關係,並將讀者從非認知狀態推進到認知狀態。藉此,它完成了一個情感陶冶的循環,並踏出了理解相異經驗的第一步。Item 異端者將永駐亡者之群:探討艾德蓋恩案子中的不死(2024) 林依文; Lin, Yi-Wen艾德·蓋恩 (Ed Gein),這位二十世紀臭名昭彰的連環殺手,成為《驚魂記》、《沉默的羔羊》及《德州電鋸殺人狂》等眾多改編作品的重要靈感來源。雖然已有許多學術討論探討蓋恩對小說和電影的重大影響,但對其個人歷史的分析卻仍然缺乏。因此,本論文旨在透過不死的概念深入探討蓋恩的生活,以揭示他人性的一面及他與社會的疏離感。首先,我通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虛無主義框架,探究蓋恩的家庭背景及其心理演變。這種探索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蓋恩在其罪行背景下的人性。接下來,我研究蓋恩與死亡之間的矛盾關係,探討他對死亡的同時否認與接受,這突顯了社會對死亡的共同恐懼和迷戀。最後,我深入探討社會如何將蓋恩變成「牲人」(homo sacer),一個可以被任何人不受懲罰地殺害但不能在宗教儀式中被獻祭的角色。通過這些多層次的分析,我從其心理和社會角度展示了蓋恩的不死身份。這樣一來,我揭示了普遍的人類焦慮和欲望,同時探討社會排斥與接受的流動。Item 脆弱治癒:麥可・漢內克《鋼琴教師》中開放性之轉化潛能(2020) 楊靖; Yang, Jing本論文以艾琳・吉爾森(Erinn C. Gilson)的脆弱論述作為開展,探討脆弱的治癒潛能。相對於一般將脆弱與衰弱、無能、易受傷害等特質掛鉤的傾向,本文援引吉爾森賦予脆弱的定義,視其為一種開放性,且為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固有本質。透過此開放性,主體得以在人際互動中被形塑、改造,並進而產生蛻變。然而,現今大眾對於脆弱仍多採一過於化約且偏向負面的認知。「反脆弱」因此普遍被視為理想的指標。其產生的後果不僅攸關人際間的疏離與隔閡,亦可能因開放性的封閉而衍生出壓迫性的社會關係。於此方面,本文以精神病態為主題,探究精神病態如何體現對脆弱的拒斥,以及其「反脆弱」行徑對主體之人際互動之影響。然而,有鑒於吉爾森視脆弱為人類固有且無法完全摒棄的本質之主張,本文將聚焦在精神病態者的脆弱面向,並分析脆弱與反脆弱的辯證張力如何影響其對於「愛」的認知與體現。 本篇論文共分為三章。首章旨在破除一般大眾對於精神病態的迷思,強調精神病態並非必然與暴力犯罪掛鉤,而是有豐富的多元呈現層次。另外,此章亦探究精神病態者的脆弱層面,以及其諸如愛、歸屬、陪伴等情感需求。第二章以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電影《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2001)為主題,剖析電影中對於精神病態的詮釋,以及該作品對脆弱與反脆弱的辯證張力之呈現。末章建構出脆弱的治癒潛能,主張脆弱的開放性使主體間得以建立起治癒的人際互動關係。此外,該章除論述《鋼琴教師》中的脆弱治癒潛能,亦審視現今社群媒體平台引發人際互動疏離之危機,希冀藉此突顯脆弱治癒的重要性。Item 見證《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中的隱形傷口:脫北者的創傷記憶再現(2017) 廖翊鈞; Liao, Yi-Chun本文以《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為主要文本,旨在探討脫北者之創傷記憶再現與讀者閱讀其證言的過程。脫北者所承受的國家暴力不僅摧殘身心,也摧毀了紀錄暴力記憶的結構。語言做為一種結構性的表達,亦無法完整容納創傷,必定有溢出於文字之外且不可言說的片斷經驗,因此《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的作者布雷恩.哈登(Blain Harden)整合了文字、照片與圖片,甚至是以脫北者申東赫的身體傷疤作為呈現記憶的媒介,試圖以不可磨滅的感官記憶與身心遺跡拼湊創傷記憶。脫北者的證言往往受創傷記憶的延遲影響,造成細節流失與扭曲,他們飄忽反覆的生命故事,正好引出創傷與見證間的弔詭關係:證言因為創傷而不完整,但卻也因此倍顯真實。 在資訊流通快速且形式多元的「見證世代」(the era of witness),證言可以記錄、更可以建構創傷。藉由探討構築脫北者證言的三大要素―見證者、媒介、讀者,本文共可分為三章節。第一章作為本文背景知識探討與往後章節的基礎,主要涵蓋北韓自韓戰後的簡史與其人民的集體記憶,並探究脫北者在國際間的複雜身分。第二章分析《逃出第十四號勞改營》中再現申東赫創傷記憶的方法和媒介,以其訪談內容和手繪圖像作為主要討論對象,並特別關注脫北者記憶之於全球化時代所遇到的困境。第三章探討讀者之於閱讀脫北者創傷證言時所面對的特殊責任,在承受二次見證與二次創傷之餘,讀者能否辨認並填補創傷證言間的空白和沉默,開展出只有讀者才辦得到的證言補述,與見證者一同淡化傷疤。Item 論艾瑪·多諾霍《房間》的媒體、受害者、與正義(2023) 王愷琪; Wang, Kai-Chi本論文藉由分析艾瑪·多諾霍《房間》中的媒體、受害者、與正義來探討小說中主角因為媒體而遭受的二次傷害、以及受害者是否從司法系統獲得正義。最後,我也會闡述受害者是否能在媒體和社會壓迫的情況去面對自己最深的恐懼。論文最開始會先介紹小說背景,這本小說是由真實事件創作而成的,故事內容是由一個五歲男孩所敘述,因此我會從文獻中探討小說中特殊的敘事設定。接著,我會描述本論文將結合的媒體觀點,以此來分析小說中受害者和媒體的關係。上述介紹完後,我將進入第一章來探討受害者在被解救後所受到來自醫療、司法、警政、大眾的壓力,並會著重探討媒體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影響和傷害。第二章會分析在面對這些壓力下,受害者將如何看待自己未來的人生以及如何從創傷中痊癒,以此來呼應作者希望讀者能從小說中體悟到的道理。最後結論我會對以上觀點做出總結,並提供可以解決或改善媒體與受害者關係的方法。Item 謙虛的力量:從讀者回應看安•布雷斯翠詩中女性意象(2017) 方黛姿; Fang, Dai-Zi近年來在台灣以探討美國女性文學之研究很多,但研究內容以清教徒女性文學為主的論文數量卻不多。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清教徒女性作家安.布雷斯翠(Anne Bradstreet) 詩中女性意象之描繪。研究內容以布雷斯翠的詩詞為主,研究方法則以文本分析輔以讀者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教育背景、職業之讀者在解讀詩詞文本時確實存在著顯著差異。研究結果亦進一步指出,即使身處於男女身分不平等之清教徒社會,安.布雷斯翠的詩詞亦呈現出其獨特的女性文學特色,並同時為女性發聲。最後,希望藉由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未來清教徒女性文學的研究者及教師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逃》《離》鄉關的親密陌生人:論台灣當代移工與新移民女性之生命政治(2019) 莊媮荃; Chuang, Yu-Chuan本文以生命政治理論視角,探討在台東南亞移工與新移民女性之境況,藉由分析《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與《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中逃逸移工與新移民女性之生命故事,揭示東南亞移民工因受制於台灣政經結構、勞動型態與社會關係中的權力壓迫,而處於例外狀態,並由此開展東南亞移民工如何以裸命之姿積極反抗,最後思索面對移民工他者之倫理意義。本論文主張東南亞移民工不應被視作外來威脅,而是深刻反映台灣社會內部的既有矛盾,其存在模糊並問題化種種因各方差異劃分區隔東南亞移民工之邊界,進而促使「我們」重省東南亞移民工之處境。本論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援引當代生命政治理論家阿岡本的「裸命」、「例外狀態」,與哈特與奈格理提出的「諸眾」、「情感勞動」等概念,闡述蘊含於政治、經濟與勞動下的權力機制,之所以將這兩條不同取逕的分析作為本文討論框架,旨於展現政經關係之密不可分。第二章以前述理論概念針對《逃》與《離》中的生命故事進行文本分析,逃逸移工與新移民女性之境遇一方面體現權力結構如何細緻地介入移民工實質生活,另一方面也顯示人際間情感連結具有抵抗壓迫、跳脫權力掌控之可能性。第三章發展對移民他者之倫理關懷,將精神分析學者紀傑克的「鄰人」及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艾莉絲‧楊「正義」與「差異政治」的概念,與既有生命政治理論架構並讀,除延續並呼應權力之形上學意義,亦強調情感對倫理關懷的重要性。Item 透過 《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再現台灣歷史創傷(2022) 張慧萱; Chang, Hui-Hsuan本論文藉由分析《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探討作者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 及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如何透過文本有效地重新審視過去的創傷,讓讀者以不同 於官方的視角來重建他們的集體記憶。因此,導言將會先回顧 228 事件及白色恐怖的 現有文獻,以幫助讀者了解歷史背景。同時,我將會進一步闡述受害者的創傷是如何 透過見證的方式得到緩解。第二章的重點將放在《綠島》,探討楊小娜如何運用虛構 的小說來見證真實的歷史事件及在白色恐怖時期國民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帶給人民創 傷。因此,本章論文將會引用阿圖塞(Louis Althusser)的國家機器理論(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進一步闡述國民政府的統治方式並研究受害 者創傷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以藉此警告後世不要重蹈覆轍。第三章將著重於回憶錄 《走出白色恐佈》,這一章主要分析台灣及大陸之間的省籍衝突,同時透過比較《綠 島》及《走出白色恐佈》來重建女性在過去這段歷史的主體性。第四章為結論,我將 會再次強調《綠島》及《走出白色恐佈》這兩本見證文學是如何讓後世以更多元的視 角來了解歷史創傷。其論文的最終目的在於審視白色恐怖中所發生的創傷,並重新思 考可以為那些受害者採取哪些有意義的行動。Item 都是自戀惹的禍?當精神分析遇見《鋼琴教師》(2019) 林欣儀; Lin, Sin-Yi本論文目標以精神分析觀點解讀奧地利作家艾芙烈.葉利尼克的小說《鋼琴教師》並以「自戀」為研究主題。在小說中,葉利尼克處理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如:母女關係、施受虐、自殘等等。然而,本文主張「自戀」實為小說中貫串所有議題的主要核心。本研究試圖藉由佛洛伊德、科胡特、科恩伯格的觀點分析小說中的自戀現象。 本論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究精神分析脈絡中,自戀理論的演化與轉變。首先,將由奧維德的納西瑟斯神話談起,以及其神話如何與當代精神分析的自戀議題產生連結。接著將聚焦於佛洛伊德「原初自戀」的概念,並探討「原初自戀」與「自我理想」、「良知」和「攻擊性/侵略性」之間的關係。進而闡明佛洛伊德對父母之愛的觀察,說明父母在自身的原初自戀影響之下將如何看待他們的子女。在原初自戀必然受到現實原則衝擊的框架之下,本文將探討「自我理想」與「良知」如何由原初自戀衍生而來又進而演變成超我的一部分,操控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接著將深入檢視攻擊性、變態與自戀之關係。此外,我將闡述科胡特的「自戀忿怒」理論,「自戀忿怒」是人類最具毀滅性的一種攻擊力,它是由「自戀創傷」所引起並促使個體展開報復的心理反應。最後將以科恩伯格的觀點去討論妒忌心理、自戀與攻擊性的關係。 第二章追溯主角艾莉卡的個案歷史進而分析其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藉由佛洛伊德對自我理想與良知的主張分析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首先,從佛洛伊德對父母之愛的觀察可說明艾莉卡的母親是如何看待艾莉卡。而母親如何極盡所能地「打造」與形塑艾莉卡的自戀人格。透過研究母親的超我結構來探討艾莉卡如何在母親的影響下受到「自我理想」與「良知」的控制。接著說明自我理想的幻滅如何引發艾莉卡的「自戀忿怒」,從而促使她對週遭的人展開報復。最後,將透過科恩伯格的理論解析艾莉卡自戀人格的忌妒心理與此心理作用所引發的攻擊性。 第三章透過社會文化的視角探討葉利尼克的性別立場與她對女性主義的態度。第一,本研究將小說《鋼琴教師》視為「反男性藝術家小說」並藉此分析葉利尼克如何對父權體系做出強烈抨擊。首先考察西方文學中藝術家小說的慣例與傳統,進而剖析《鋼琴教師》何以為「反男性藝術家小說」。葉利尼克模仿藝術家小說的形式但又同時顛覆所有藝術家小說的傳統並揭露此文類中的男性霸權。之後將援引維吉尼亞.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中對西方文學史之研究與性別不平等的觀點,進而說明《鋼琴教師》中女性知識份子與女性作品缺席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利用佛洛伊德群體心理學的論述,分析葉利尼克筆下奧地利國家集體的自我理想以及此種集體自戀如何演變成一種集體的攻擊性。Item 重建生態迴圈:論菲力普・普曼《黑暗元素三部曲》中生態粒子與生態網絡系統(2022) 林毓淇; Lin, Yu-Chi本論文將藉由提摩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生態思想,來分析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中生態粒子、非人與人類的互動與相互影響,並帶出重新理解生態網絡的重要性,讓讀者以不同的敘述者視角來重新理解人類世的環境問題。首先,第一章將簡述《黑暗元素三部曲》的現有文獻、人類世相關研究與莫頓的生態思想,以幫助讀者了解當今的生態議題。第二章著重於三部曲中非人與人類的關係,帶出非人對於物體、生死與環境的看法與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本章將運用莫頓黑暗生態理念中的自戀(narcissism)帶出非人和人類共存的可能,並以超物件(hyperobjects)的互為客體性(interobjectivity),進一步論證普曼的生態網絡的互聯性(interconnection)。第三章則為人類活動對於生態網絡產生的巨大影響的開展,將講述強義人類中心主義 (strong anthropocentrism)所引發的生態災難,以及強調弱義人類中心主義(weak anthropocentrism)有助於人類降低對生態的傷害,並且考量對其他物種的生存。此章節將透過農業思維(the agricultural thinking)帶出生態災難的根本原因,亦為人類渴望主宰萬物的欲望,接著透過下沉思維(the subscendent thinking)帶出人類與非人之間的相互合作,重新建立生態循環。最後,第四章將以反思現代生態問題作為總結,並藉由推想小說重新評估人類在生態網絡之中的定位。本論文最終目的在於以超物件狀態和黑暗生態理念重新理解現今的生態議題,且以下沉思維重新思考人類對於這些生態問題的行動,並希冀能夠提升讀者的生態意識。Item 《飢餓遊戲》:監視與自我呈現(2023) 謝佩珊; Hsieh, Pei-Shan本文藉由分析《飢餓遊戲》三部曲來探討作者蘇珊.柯林斯對監視的詮釋及主角對於監視的回應。本文以米歇爾.傅柯的圓形監獄理論為主要架構來分析作品中的凝視和規訓,探討圓形監獄在這部作品中是如何作為一種監視的手段,以及傅柯的圓形監獄在小說中的施惠國是如何透過科技轉化成電子圓形監獄。除此之外,本文還引用其他學者的監視理論延伸討論監視這個概念,並結合厄文.高夫曼的自我呈現論,分析主角凱妮絲在凝視之下是如何建構她的身份認同。透過研究這些主題,本文希望闡明柯林斯是如何以監視作為論述來吸引讀者,並批判權力、控制及監視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Item 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跨文化比較(2015) 黃涵郁; Huang, Han-Yu本研究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美加籍高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其親子關係。研究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抽取在臺灣外僑學校以及在美國本土學校的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出324份問卷,回收264份問卷,將漏答過多以及不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等無效問卷剔除後,得有效問卷200份。研究工具包含三大部分:「父母的教養行為量表」、「與父母親親子關係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PASW Statistic V22(SPSS 22)進行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相關係數、同時迴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父母均最常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最低,正向教養行為均不高 (二)美加籍華人母親監督、一致性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三)美加籍美加人母親監督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二、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其父母親子關係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父親的情感傳達較好、訊息交換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有進步空間 (二)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母親的情感傳達較好、問題解決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有進步空間 (三)美加籍華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四)美加籍美加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三、 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母親嚴厲教養頻率顯著高於美加籍美加人 (二)在臺灣,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父親監督、嚴厲教養以及母親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高於美加籍美加人 (三)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引導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四)在美國,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監督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五)在美國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整體正向教養行為以及父母的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高於在臺灣的美加籍美加人 四、 學生知覺與其父母的親子關係,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和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美加籍華人好 五、 學生之族群、生活環境、父母教養行為是否可解釋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一)父親監督、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係越好 (二)嚴厲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問題解決越差 (三)母親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