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Hsin-Hao"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臺灣民眾的民粹態度與民主態度:以2020年總統選舉為例(2023) 邱培涵; Chiu, Pei-Han本研究從大眾層次出發,分析民粹主義對民主正當性的影響。我們將解析臺灣民眾的民粹態度,分析其與民主態度的關係。過去研究大多主張民粹主義不利民主,然而本研究認為民粹態度的不同面向應可能對民主態度有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將以「權變論」作為本研究的基礎。本研究將民粹態度界定為「人民主權」、「反菁英」、「反建制」三個面向,民主態度分為「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我們採用TEDS 2020年總統選後調查,分別建立多元線性迴歸模型、二元邏輯迴歸模型,以釐清民粹態度與「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關聯性。研究結果如下:首先,我國的民粹主義者較可能為男性、政治信任低、施政評價低的民眾。第二,有「人民主權」態度者較會對民主體制展現正向情感,應有益民主正當性。第三,「反菁英」態度的民眾對民主運作有負面評價,也較不會展現其對民主制度的絕對支持,「反菁英」面向應有害民主正當性。總的來說,不同面向的民粹態度對民粹態度有不同的影響,符合本研究「權變論」的主張。故民粹主義可能對民主正當性產生威脅與壓力,也可能有助維繫民主正當性,我們不全然要以負面觀感看待民粹態度。Item 選舉輸家、媒介使用與民主態度:以臺灣2020年總統選舉為例(2024) 林柏志; Lin, Bo-Zhi本研究探討民主國家的民主正當性課題,並聚焦於大眾的投票抉擇、傳播媒介的使用與民主態度的關係。過去研究指出,民眾因選舉結果是否與自身投票抉擇一致,而對民主體制有不同的看法,故大眾的民主態度將呈現「選舉贏家-輸家差距」的現象。然而,既有研究尚未深入探討民眾的傳播媒介接觸,對其民主態度的影響;且學界對傳播媒介如何影響民眾的政治態度又有不同的解讀,大致分為負面影響的「媒介抑鬱論」,及具有正面意涵的「良性循環論」。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民眾的投票抉擇與媒介使用,究竟如何影響其民主態度?本研究運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調查資料,分析202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民眾的民主態度,是否呈現「選舉贏家-輸家差距」,以及個人媒介使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上分別採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民主滿意度」,並以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民主支持」。研究發現如下:第一,大眾的民主態度確實因投票抉擇而異,並呈現「選舉贏家-輸家差距」。第二,對未經歷選舉輸贏的民眾來說,個人的媒介使用對其民主態度具極為正面的影響。第三,選舉贏家個人的媒介使用愈高,其民主滿意度愈高,但選舉輸家個人的媒介使用愈高,民主滿意度卻越低。這代表在媒介使用的情況下,「選舉贏家-輸家差距」將呈現擴大。第四,在民主支持方面,傳播媒介的使用對大眾具有一致的正面影響,意即個人的媒介使用有助於其對民主體制抱持絕對性的信奉與欲求。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投票抉擇和傳播媒介,能適用於解釋我國民眾的民主態度。就民主正當性中「輸家同意」的概念,傳播媒介促使選舉輸家對民主體制抱持更為負面的評價。但較慶幸的是,傳播媒介能夠促進我國民眾抱持「絕對性的民主支持」的可能性。整體而言,在民主體制是否得以穩定、鞏固的課題之中,我們須持續關心民眾如何面對選舉結果(尤其敗選)。同時也仍須關注傳播媒介對民眾民主態度的影響。Item 高中公民教育對學生政治效能感與公民參與之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的研究(2019) 何曼寧; Ho, Man-Ning臺灣社會自解嚴以來,政治逐漸邁向民主化,社會運動發生的頻率及規模不斷擴大,訴求越來越多元,主要參與者的年齡層也越來越低。而依據學習理論,教育程度是除了家庭背景之外,影響個人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原因。高中學生作為準公民的代表,若能藉由公民教育提升其政治效能感及公民參與,則有助於維持我國民主制度的運作與穩定。因此,本研究藉由定群追蹤的研究方法,試圖探討提升學生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及公民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的原因,是否與現行的高中公民教育有關。 研究顯示,學生修習完高中公民教育後,會降低其內在學校效能感、內在政治效能感及外在政治效能感;但會提升其公民參與的意願以及行動。且對公民教育課程滿意度越高的學生,其政治效能感及公民參與程度也越高。同時,高中公民教育對學生政治效能感及公民參與的影響,並沒有學校因素差異。由此可知,高中公民教育能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並且可以避免學校之間的差異持續擴大。 關鍵字:定群追蹤研究、高中公民教育、政治效能感、公民參與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對學生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的影響:以一所桃園的學校為例(2021) 蕭乃勻; Hsiao, Nai-Yu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公民課程對學生在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上的影響。研究對象選擇採取立意抽樣法(purposive sampling),以桃園一所組成多元的高中為施測對象,總樣本數為312。採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受試學生中的四個班為實驗組、另外四個班為對照組,由實驗組修習「中國政治與經濟」課程,對照組則不修習此課程。為釐清課程是否造成學生在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的變化,在課程前、後分別測量態度。此外,也針對課程設計知識測驗題,以測量學生透過課程所習得之政治知識。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學生的統獨立場在修習課程後未有明顯變化,但中國印象隨著中國政經課程知識的越充分,而越朝「正向」變化,此研究發現顯示出公民課程的政治社會化效果。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將研究樣本與TEDS2020全國性調查的統獨立場做平均數比較,以探究學生的統獨立場是否有其特徵;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樣本比TEDS2020的受訪者傾向支持臺灣獨立,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透露出2002年、2003年出生的高中學生的政治態度特徵。本研究所探討之高中學生的統獨立場與中國印象,是過去文獻較為缺乏的部分,因此本研究期許能作為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時的反思,也或許能為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領域帶來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