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ang, Yu-Hsiang"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T-MoS2催化劑結合矽光電陰極應用於氮氣還原反應(2022) 黃昱翔; Huang, Yu-Hsiang哈伯法被廣泛的應用於將大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氨。但此過程高溫高壓的反應條件與大量碳排放的釋出,使得開發另一綠色的氨生產方法更為重要。而光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是一個具有潛力、可替代哈伯法的氨生產方法。 為了提高產氨的效率,使用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傳統的貴金屬是公認最好的催化物質,但貴金屬的高成本和稀少性使得它的發展與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來,二維材料引起了科學家們對於催化領域的關注。而其中的二硫化鉬因為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與性質,許多人開始討論它作為催化物的表現。因此,本篇研究主題將會是探討如何提升二硫化鉬於產氨領域的催化能力。 此論文將以1T晶相的二硫化鉬(1T-MoS2)作為研究對象。我們採用簡單的水熱法來合成1T-MoS2的晶體粉末,再以其作為催化劑,進行光電化學的氮氣還原反應。接著在測試電化學性能中,於-0.4V(vs. RHE)的電位下獲得了12.20μg h-1 cm-2的氨產量與22.19%的法拉第效率;在測試光電化學的性能之中,則是於0.2V(vs. RHE)的電位下獲得了18.29μg h-1 cm-2的氨產量與28.57%的法拉第效率。 與單純的電化學反應相比,採用光電化學元件結合太陽能和電力的優點,在正電位下進行氮氣還原反應,不僅提高了產氨的法拉第效率,而且也使氨的產量提高了。Item 高教跨域共授課程之教學實踐研究-以台師大公民環境素養課程為例(2022) 黃宇襄; Huang, Yu-Hsiang素養導向之教育浪潮襲來,為了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跨域共授教學實踐能力,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主張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科技媒體等方式,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群加入專業教師社群、工作坊,共同協力研發PBL問題導向課程計畫,並運用公民行動方案、地理實察、公民咖啡館等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模式,共同協力研發高教跨域共授課程。本研究採取質性訪談研究,目標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公民環境素養課程之教學實踐模式,欲了解「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的原因與發展脈絡為何?探討「公民環境素養」課程實施跨域共授教學所採行的教學模式所面臨的挑戰為何?分析「公民環境素養」課程採行跨域共授教學時,面臨困境與挑戰的因應策略為何?以質性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之方式,得出研究結果如下:一、課程逐年變革之歷程:台師大教授群從教師專業社群之課程研究,進而發展出師大首次採取跨域共授模式之通識課程,課程特色為教授透過輪流跑班授課的模式,給予學生們多面向的議題觀點思維,進而運用問題導向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於生活情境式議題深度探究,發揮自主學習之成效,促成有效之翻轉教學。 二、分析跨域共授課程設計的困境:(一) 地理實察課程的時程限制與困境(二)教授課程準備時間心力超乎預期。分析跨域共授教學實踐的挑戰:(一)地理實察課程應變能力考驗(二)教學助理人力嚴重不足。 三、採取課程設計的因應策略:(一)教學滾動式修正地理實察課程(二)調整課程運作模式(三)建構課程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四)深化學生參與課程評量。採取教學實踐的因應策略:(一)教學助理的行政與教學協助 (二)跨領域課程主題多元化 (三)結合服務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