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ui-Ling Wendy Pan"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之研究:多元流程模式分析(2011) 張硯凱; Yen-Kai Chang過去教育領域在政策研究範疇上,多集中於政策執行或評鑑,鮮少直接關注政策形成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自95年試辦以來已有五年光景,在推行過程中,曾遭受部分利益團體的反對,為究此之因,國內也有相當多的研究者已投入心力關注此議題,惟探討焦點多圍繞在意見調查及認知態度、現況與成效、政策推動歷程、變革研究、政策內涵以及政策執行等面向上,缺乏對於政策形成的重視。是以,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時空背景與多元流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與其他政策規劃參考之借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透過蒐集文件及半結構式訪談來獲取資料,並以Kingdon提出的多元流程模式為分析架構,試圖從三條流程、政策企業家與政策之窗等概念,勾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圖像。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時空背景,主要源自於學生受教權利及教師自身權益的公共議題產生,促使推動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國內氣氛的形成 貳、總結性教師專業評鑑制度於實務推動上並不可行後,為回應民意,教育部除著手解決相關公共議題外,也開始思考推動其他教師評鑑的可能性 參、促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問題要素包含國外教師評鑑趨勢、教師法草案完成一讀、各縣市的先期推動經驗、教師專業提昇是大眾共識等 肆、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政治因素包含不同利益團體力量的彼此互動、未受政黨因素不當干擾以及陷入膠著的教師法草案 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在政策建議的發展上,呈現激進、進化、趨同與漸進等四種發展模式 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在議程設定與備選方案的發展上,分別呈現進化及漸進兩種發展模式 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中的三條流程,在發展過程中彼此間會互相影響,同時採行穩健的方式逐漸發展成熟 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政策之窗是在流程匯集前後,經由多位政策企業家的長期努力不懈下所打開的,開啟過程曾經歷了消逝與再現的階段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行政機關、利益團體、現職教師、立法委員、其他政策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影響評估(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4-03-??) 潘慧玲; Hui-Ling Wendy Pan本研究以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方案為客體,運用統計控制及理論導向評鑑(theory-driven evaluation)進行方案影響評估(impact assessment)。針對全國參與試辦之高中職與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並以方案要素(支持系統、方案活動)及方案成果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在支持系統與方案活動的介入要素中,宣導溝通落實情形優於教師研討與自評、教師他評與成長、及諮詢輔導,而在方案成果上,以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之成果最顯著,其次是評鑑認知的增進、及學校生態的改變。此外,為確認方案介入所產生之影響,首以統計控制將支持系統與方案活動依落實程度分為高、中、低三組,結果得到三組之方案成果具顯著差異;次以理論導向評鑑方法進行檢視,發現支持系統與方案活動對於方案成果,皆具顯著之解釋力。總結本研究之實施,一方面呈現了有別於傳統實驗設計的影響評估方法,另一方面則提供了具體數據,指陳需要有效落實以達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目標的方案要素。Item 促動改變的扳手:學習共同體影響學校變革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12-??) 潘慧玲; Hui-Ling Wendy Pan學習共同體作為改變教育現場的一項取徑,在臺灣已實施數年。本研究以自願參與教育部「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之試辦學校為對象,探討學校發展為學習共同體的程度,以及學習共同體促動學校產生變革的情形。針對32所中小學,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試辦學校經過1 年的試作後,教師對自己學校具有學習共同體特徵,展現正向知覺。在四項落實學習共同體特徵(構面)的得分上,以「願景與認同」最高;其次為「變革的學習」、「支持性與分散性領導」與「分享的個人實務」。而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的研討與實作經驗愈多,學校愈能彰顯學習共同體的特徵。另對於學校變革的影響,學習共同體特徵之一的「願景與認同」未具顯著解釋力;「分享的個人實務」對於三項學校變革(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專業學習及學校發展力)保持一貫的影響力;「支持性與分散性領導」與「變革的學習」則各對教師的專業學習、學校發展力發揮促進作用。此研究結果除呈現學校在學習共同體各構面的落實情形,也揭示了學校要能產生變革,需要掌握的學習共同體之關鍵要素。Item 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領導之研究(2011) 陳名昱; Ming-Yu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南投縣偏遠國中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領導之情形,並分析兩者之關係。本研究採「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取徑,先實施問卷調查,再輔以訪談,蒐集實徵資料。在問卷調查方面,共抽取9所南投縣偏遠國中156位教師,回收135份,有效樣本134份,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在訪談方面,根據量化資料分析選取2所個案學校,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針對8位學校人員進行訪談。 本研究根據實徵研究資料,獲致以下結論: 壹、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領導現況為中上及中等程 度。 貳、不同年齡與學校規模教師,其對校長授能領導知覺程度有顯著差異情形。 參、不同職務教師,其教師領導有顯著差異情形。 肆、背景變項中「年齡」與「在本校服務年資」對整體教師領導與教師領導同 僚層面具顯著解釋力。 伍、授能領導層面中的「參與管理」、「目標設定」以及「工作豐富化」對整 體教師領導與教師領導班級層面具顯著解釋力。 陸、授能領導層面中的「參與管理」、「工作豐富化」對教師領導同僚層面與 學校層面具顯著解釋力。 柒、背景變項中「年齡」、「在本校服務年資」以及「現任職務」對教師領導 學校層面具顯著解釋力。 捌、高低分組校長授能領導知覺學校,其教師領導有所差異。 玖、個案學校校長之賦權與溝通策略是促進教師領導學校層面的關鍵。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偏遠國中及後續研究者提出下述建議: 壹、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偏遠國中經費的分配宜將學區社區資源納入考量要項。 二、賦予教師對校長人選意見表達的機會。 三、加強初任校長輔導機制,提升偏遠國中競爭力。 四、偏遠國中處室設置應有配套措施,以利行政運作順利。 貳、對偏遠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行政人員宜建立與教師互助合作的關係。 (二)校長應設法增進教師對學校認同感,鼓勵教師參與校務,促進教師領 導的發生。 (三)校長應設法發掘教師的多元能力,協助教師減輕工作負擔。 (四)學校與學區其他中小學可建立策略聯盟,形塑專業學習社群。 二、對教師的建議 (一)走出教室,多參與學校事務。 (二)發揮自我影響力,鼓勵同儕進行專業對話。 (三)拓展自我多元能力,協助校務推展。 (四)勇於針砭校務,提出以學生為本之建言。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主題:可於授能領導與教師領導間納入中介變項,例如學校組 織氣氛等,以瞭解彼此交互影響之情形。 (二)研究對象:以一般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與本研究結果做對照與比 較。Item 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2008) 洪瑞璇; Hung, Jui-Hsuan作為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教師往往被視為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是所有教育政策或理念最重要的實踐媒介,「教師專業」也因此成為教育領域裡的重要課題,相關政策制定者或學者專家並相應賦予其各式各樣角色式的定義,藉以期望教師,反觀教師本身卻少有發聲的機會。然而,事實上教師對教育專業的看法並非單純的角色採納,而是融入其主體觀點的認同建構,並且會依循著他∕她對教師專業的認同,而發展不同的教育實踐。是以,為探求並呈現從教師觀點出發的專業認同樣貌,本研究以國中男女教師為研究參與者,欲以不同脈絡的教師參與、「結構─能動」的影響以及質性研究方法,來呈現教師的聲音、他們的專業認同樣貌,影響專業認同建構的結構因素,以及他們如何展現能動以回應結構,以豐碩教師專業論述。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五位來自不同國中、不同任教科目的男女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以深度訪談為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其中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及自我省思札記。 在研究發現部份,首先分別呈現每位教師的生活世界與其專業業認同,以清楚描繪教師所處之脈絡與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其次,再綜合探討結構與教師專業認同之交織關係;最後並分析教師的能動展現。 故,本研究之結論可臚列如下: 壹、教師專業認同的建構乃從主體生活世界出發,而非本質化的角色採用。 貳、教育結構以一複雜、交織且多層次的形式,影響教師專業認同之建構。 參、「意識覺醒─反思─行動」乃教師建構其專業認同時,能動展現之模式。 肆、話語形式的自我反思計畫,有助教師釐清其專業認同,擴展反思能動層面,並建構穩定的教師內在價值。 依研究所得之分析與結論,本研究以教師觀點發聲,提出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啟示。Item 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彰權益能評鑑取徑(2007) 林世慶; Lin, Shi-Chin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 林世慶 論文中文摘要 國內的教育評鑑自五0年代開始發展,歷經數十年,教育評鑑的型態卻顯得單一而不夠多元。在評鑑模式或取徑上,也多仿自美國之認可制作法,其模式多半是先發展評鑑指標後,再由組織內部人員進行自評與外部專家進行訪評。可是國內學校現場在進行評鑑時,實際上均以外部評鑑為重點,國外極為重視的自我評鑑在國內通常只是聊備一格而已。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對個案學校認輔志工方案進行彰權益能評鑑來探究另一種不同面貌的評鑑取徑(approach),冀望瞭解彰權益能評鑑在本土學校現場進行的可行性。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參與觀察、訪談為主,文件分析為輔,對彰權益能評鑑應用於個案學校認輔方案之實施情形、成效及影響因素進行探究,最後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彰權益能評鑑的實施步驟明確且能不斷循環 貳、彰權益能評鑑是發展成員自我能力的評鑑 參、彰權益能評鑑中透過評鑑主持人的促進角色吃重 肆、彰權益能評鑑成為提倡及擁護自我的工具 伍、彰權益能評鑑是強調民主並解放階級的評鑑 陸、彰權益能評鑑會改造方案的本質 柒、彰權益能評鑑使方案受到成員的牽制 捌、彰權益能評鑑要考量方案的性質是否合宜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未來彰權益能方案評鑑的實施和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壹、 針對實施彰權益能方案評鑑的部分 一、 審慎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彰權益能評鑑 二、 考量實施評鑑方案成員的意願及人數 貳、 針對未來研究的部分 一、以不同性質、場域的評鑑方案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焦點可加以拓展 三、研究者角色可尋求另一種可能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兩所國民中學的實踐經驗(2008) 賴怡帆; Yi-Fan Lai本研究旨在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兩所試辦學校脈絡化的實踐經驗,研究目的有四:一、探究彰權益能評鑑於不同學校脈絡中的實施情形。二、瞭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行動循環歷程。三、探討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所產生的效益。四、了解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存在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進行,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的蒐集,主 要的發現如下: 一、彰權益能評鑑可適用於個案學校之脈絡。 二、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的結果能產生行動的循環。 三、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 四、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教育人員解放對評鑑的僵化思維。 五、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提升個案學校方案的效能。 六、彰權益能評鑑能培育參與成員的內在績效責任感。 七、彰權益能評鑑的三個步驟具有邏輯次序缺一不可。 八、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培育參與成員內化評鑑的思維。 九、彰權益能評鑑於個案學校中應用有其應克服的影響因素。Item 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2007) 張建文; Jien-wen Chang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應用於國民中學志願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 張建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對於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實作歷程的探究,達成下列之研究目的:一、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實施之歷程。二、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瞭解其在個案學校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歷程中所彰顯的成效。三、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在個案學校場域之實作歷程,瞭解建構學校內建評鑑機制之可能性與限制。 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個案學校應用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於志願服務計畫有明顯改進成效。 貳、彰權益能評鑑建構評鑑團隊成員的社群擁有感。 叁、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民主參與的組織文化。 肆、彰權益能評鑑創造了在地的社群知識。 伍、彰權益能評鑑建立參與者的能力。 陸、彰權益能評鑑有助於組織學習。 柒、彰權益能評鑑成為學校內建評鑑機制可行性高。 捌、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涵育志願服務計畫推動的新能量。 玖、透過彰權益能評鑑取徑的應用,評鑑團隊成員及團隊之權能得以提升。 拾、彰權益能評鑑應用於學校場域有其應克服之限制。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分別針對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評鑑者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如投資彰權益能評鑑實施之教育經費、鼓勵學校本位評鑑等。 關鍵詞:彰權益能、彰權益能評鑑、志願服務計畫、學校志願服務、個案研究Item 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2011) 林伯安; Bo-An Lin教師素質的提升,不僅是教育工作專業化的起點,也是提振教育品質的關鍵,故舉世各國為因應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紛紛規劃不同的制度,期望能牽引教師素質向上提升,而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正是回應此脈絡的舉措。為讓該制度發揮功效,如何透過嚴謹的專業培訓方案,促進教學輔導教師素質的提升,讓優質的教學輔導教師提供夥伴教師適當且必要的支持與協助,不僅至為重要也是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的主要目的。爰此,為發揮教學輔導教師專業培訓方案的綜效,本研究運用Kirkpatrick培訓方案成效評估模式中的「回應」以及「學習」面向為架構,輔以參與培訓者對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的意見,檢視98年度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北北基區域人才培育中心辦理「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之成效,作為調整與改進既有培訓方案的指引,使其更臻完善。 綜合研究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參與培訓課程之教學輔導教師給予整體培訓課程正面的回饋意見,且在個人收獲面向表示高度肯定 貳、不同背景教學輔導教師在培訓課程整體以及不同面向回饋意見知覺情形大致相同 參、依據教學輔導教師培訓課程架構培養出來的能力雖然未完全符合學理上教學輔導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輔導知能,但大致相同 肆、參與整體培訓方案之教學輔導教師在培訓後教學輔導知能皆有增長,且以評量與視導面向能力增長最為明顯 伍、教學輔導教師培訓課程雖兼顧理論內容講述與實務演練之授課方式,但仍以理論內容講述比例較多 陸、學校性質的差異會影響教學輔導工作的內容,連帶使參與培訓之教學輔導教師對培訓課程的需求也有差別 柒、教學輔導教師培訓方案辦理方式能滿足大部分參與培訓者的需要 捌、囿於各校配合辦理教學輔導實作演練之措施不同,故教學輔導實作演練雖有助教學輔導概念釐清,但不易落實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區域人才培育中心、參與培訓之教學輔導教師、配合辦理教學輔導實作演練之學校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革新之個案研究(2009) 江惠真; Hui-chenChiang保羅中學因應學校求發展,啟動學校革新計畫,在革新計畫執行一段時間之後,學校深感教師在學校革新的關鍵性角色,於是配合學校革新重點工作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保羅中學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時乃採階段性分年實施,評鑑規準包括四大層面: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與態度,並依規準,採不同評鑑方式如教師自評、教學觀察、學生課程滿意度調查及教學檔案建置等。而其所得結果不與考核結合,主要運用在專業成長,學校專業成長機制計有專業成長工作坊、教師個人成長計畫、教學輔導教師之安排等。從88學年度開始之先期作法,至95學年度後所進行之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在學校發展計畫之框架下漸次推展,帶動了學校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之革新。 根據保羅中學之個案,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學校革新脈絡歷經課程本位化、學校社區化及優質化。 二、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由萌芽期、適應期的先期導入,隨組織文化的改變進入制度化的發展期。 三、 法源依據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資源提供是主要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的學校外部因素。 四、 組織文化的氛圍及評鑑結果的運用是主要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的學校內部因素。 五、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使組織學習層次從個人提升至社群,並涉及學校既有價值及規範重設之歷程。 六、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使組織文化從重視和諧走向評鑑探究的專業發展導向文化。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亦引申其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革新的啟示。 關鍵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革新、組織文化、組織學習Item 教師開展學習共同體的反思性質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5-03-??) 潘慧玲; 陳玟樺; Hui-Ling Wendy Pan; Wen-Hua Candy Chen因應世界教改及十二年國氏基本教育的實施,教師的角色必須與時俱進,除與同儕合作,更需致力於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本文呈現一位教師為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開展學習共同體( 1earning community )的反思性實踐,並輔以實際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作為闡釋。原以技術理性教學者自居的教師,透過持續學習與反忠實踐資本的積累,以及課室層級中師生共構課程的嘗試,挑戰固著秉性的框架,讓學生參與課程決定,一起致力於探究、合作與表達的課堂營造。Item 《研究紀要》應用行動模式/改變模式之圖式規劃臺灣的學習共同體方案(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03-??) 潘慧玲; 陳惠次; Hui-Ling Wendy Pan; Huey T. Chen評鑑通常在促進方案改進的歷程中是最後一個步驟,評鑑結果可以提供方案計劃者與利害關係人了解方案缺失,以便在下一階段謀求改善。不過,近來在設計階段即運用評鑑工具與原則以改進方案計劃的歷程上,有日益繁增的興趣。在本文,我們討論了一個較為新近發展的評鑑工具-行動模式/改變模式,作為引導臺灣一項大型教育方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簡稱學習共同體方案)的規劃,同時也作為評鑑架構之用。我們組織了工作小組會議發展學習共同體的行動模式/改變模式之圖式(schema)。在會議中,參與者討論了圖式中的要素、要素與方案的關連,以及從圖式的發展中所習得的經驗。而針對會議中蒐集的質性資料,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經過整個圖式發展的過程後,參與者表示行動模式/改變模式之圖式提供了一個討論與發展方案計畫的有效平台,激發了批判性思考,有助於確認方案的主要要素,且提供了評鑑設計一個整全性的引導。該圖式是一個較為新近發展的工具,能俾利評鑑者與利害關係人清楚描繪方案或設計方案,只是目前在少數發表的論文中僅見其應用於公共健康方案。故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一方面可提升教育與其他方案使用該圖式進行方案計劃與評鑑設計,另一方面對於未來在評鑑計劃工具的運用上,亦有鼓勵作用。Item 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理論評鑑研究(2009) 高嘉卿; Jia-Ching Kao本研究主要探究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案改變理論的概念架構,透過以方案理論為基礎的評鑑來評鑑試辦學校的實施成效。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和訪談法,歸納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案改變理論。研究者自編「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調查問卷」,以臺北市國民小學96學年度31所參與試辦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出778份問卷進行調查,回收之問卷採用SPSS for Windows 1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根據實徵研究資料,獲致以下結論: 一、執行理論的「教師討論方案」面向落實情形最佳。 二、執行理論的落實情形介於「大多落實」至「全部落實」之間。 三、具不同任教身份、參與教師專業發評鑑的經驗和評鑑身分的教師,對執行理論的落實情形之知覺程度有顯著差異情形。 四、教師對方案理論「有助於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及瞭解教學得失」的知覺程度最佳。 五、教師背景變項中的「任教年資」和「學校規模」對整體方案理論「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具顯著的預測力。 六、執行理論面向中的「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和「教師討論方案」對整體方案理論「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具顯著的預測力。 七、執行理論題項中的「學校評鑑人員根據專業發展評鑑結果,依教師整體需 求安排研習和進修活動」對整體方案理論「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具顯著的預測力。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主管教育與學校行政單位、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下述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協助學校發展專業社群,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成效。 (二)整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和發展性輔導系統的課程。 (三)提供法制面和實務面的支持,鼓勵學校持續參與試辦。 二、對國民小學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加強落實學校試辦經校務會議通過的程序。 (二)善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結果,妥善安排學校教師的進修或研習活動。 (三)加強落實評鑑規準的討論和編訂,凝聚教師對專業標準的共識。 (四)增進教師實師自我評鑑和觀察前會談的機制和知能。 (五)鼓勵學校評鑑人員運用學生或家長對教學反應的評鑑方式。 三、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 (一)認識並接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助益。 (二)參與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討論和決策。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探究試辦個案學校的方案改變理論 (二)發展不同階段或形式的方案理論評鑑架構Item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執行網絡之研究(2011) 陳穎琦; Yeng-Chi Chen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於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完成後,開始在全國推動,至今已有十多年光景,但實際上,在各縣市性別平等教育的執行成效卻良莠不齊。臺北市為臺灣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最為完善的縣市,從臺北市教育局成立的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到臺北市政府跨部門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經過多年推動經驗的累積,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上具有較穩定且完整的組織架構。因此,本研究鎖定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將之政策執行過程區分為規劃層級以及學校執行層級兩部分,並聚焦於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規劃層級內的政策小組及學校執行層級-資源中心學校與重點學校的運作,從中理解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推動的情形。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輔以文件分析法及觀察法,收集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的相關資訊,進而利用政策網絡途徑勾勒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執行網絡的網絡架構,包括網絡參與者、網絡的型態、網絡功能及規則等,接著從網絡資源的角度,分析資源在網絡內的流動與傳遞,最後從政策網絡的角度,察覺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的推動困境為何。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係由具有限制參與特性的多元行動者組成,可區分為政策規劃層級及學校執行層級。 貳、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架構中行動者之間關係的整合性,呈現出封閉型網絡的型態特徵包括:網絡成員為自願性參與且成員固定,網絡內政策規劃層級為垂直依賴關係及學校執行層級則為水平依賴關係,而網絡行動者的連結關係強而有力,按照一定規章依法行事。 參、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包含四項功能—在政策網絡的規劃層級中,以政策決定、協調整合及諮詢調查為主要功能;在學校執行層級內,則多為政策執行的功能為主。 肆、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具有彈性調整的運作規則,在政策規劃層級的運作規則具有層級節制及區隔出核心與邊陲的特性,而學校執行層級的連結則較為鬆散。 伍、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擁有多樣的資源互動,包括物質資源、知識與資訊及權力等三項資源,以知識與資訊為最主要。 陸、 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存在著網絡連結較為薄弱及網絡成員中執行單位孤立兩大推展困境。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並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網絡的規劃層級與執行層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等提出意見,並建議未來研究之方向。Item 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2007) 林昱瑄; Lin, Yu-Hsuan本研究從三位「在玩」青少女的主體觀點出發,呈現其生活世界各個面向的文化經驗,目的在於挖掘這群都市勞工階級青少女的獨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她們成為一個「在玩」女孩的認同形構過程。並且希望透過她們在學校裡被邊緣化的經驗,反思主流教育體制的問題,以作為未來發展勞動階級教育觀的基礎。 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的取向,邀請三位被師長們視為「問題學生」的國二青少女,作為本研究的參與者。在資料收集方式上,我主要是採深度訪談的方法,同時佐以校外生活的參與觀察和文件資料的分析。訪談內容包括她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愛情、友誼、學校、幫派、工作、家庭、休閒娛樂,以及對於未來的規劃和想像。研究期間從她們國二下學期橫跨到國三畢業。 在研究發現的部分,首先,分別呈現「在玩」青少女在家庭、街角社會、學校、愛情這四個場域,所生產的文化形式,結果歸納出她們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文化概念:崇尚霸權式陽剛氣概、以愛情作為生活重心、順服刻板的性別文化、集體追求刺激的玩樂文化、高舉反學校文化、步入早熟的人生進程、重視實務取向的知識、展現漢人中心的意識型態。接著,分析討論「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過程,結果發現女孩們因為在學校得不到成就感,她們所崇尚的文化價值也一再受到抱持中產階級信念的師長所貶抑,因此她們會轉而取用她們所熟悉的階級和性別文化,建立另一種可以與主流文化相抗衡的認同形式,以肯定自己的價值。這樣的認同形式促使她們在國中畢業後,大部分選擇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成為「新勞工階級」的一員。另一方面,她們也都清楚未來生活將面臨嚴苛的現實挑戰,為了避免落入孤身奮戰的處境,她們都打算盡快和男性形成同盟關係(同居或結婚),以共同面對經濟上的艱難處境。在這個過程中,抗拒與再製的作用同時都在發生。最後,研究者再根據她們的文化、認同和在學校所遭受的對待,提出學校教育所應省思的部分,以及未來從事反再製教育的方向。Item 驅動學校發展的資料運用:一所公立高中之實踐經驗(2011) 張淑涵; Shu-Han Chang自1980年代以來,歐美主要國家普遍以學校本位管理作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策略,強調學校應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被賦予更多自主經營的空間,學校成員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美國自2002年布希總統頒佈《不讓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後,講求標準本位績效責任使資料運用與科學本位研究成為美國教育文化的一部份,越來越多國家亦透過學校效能與改進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CSEI)分享資料運用的知識與經驗,以瞭解資料運用在不同教育體制和政策下的實施情況。 然而,綜觀我國針對資料運用之相關研究發現,其研究內容皆著重於瞭解目前我國各級學校之資料運用現況,此外,對於學校如何運用資料以促進學校發展的實踐歷程之探討更是付之闕如。基於此,研究者透過實際參與「評鑑導向的學校發展計畫」的過程中,採取質性的個案研究取徑,運用文件分析法、訪談法與觀察法蒐集資料,以瞭解個案學校─洛陽高中之背景脈絡,進而探討其一步步自「評鑑」、「診斷」、而「計劃」以促進學校改進的資料運用歷程,最後則進一步分析影響洛陽高中資料運用之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洛陽高中在重新定位再出發的脈絡下參與資料運用計畫 貳、洛陽高中學校成員對於「評鑑導向的學校發展整合型計畫」從一開始的疑慮觀望轉為積極主動 參、大學研究團隊與洛陽高中之協作關係有助其實踐資料運用之循環歷程 肆、資料有助洛陽高中學校行政人員正視問題,資料運用歷程有助洛陽高中整體學校發展 伍、促動洛陽高中學校成員運用資料的因素為外在政策的壓力與校長的導入 陸、影響洛陽高中學校成員運用資料之因素有時間不足、教師認同與個人使用資料的能力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學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