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Jing-Jia Huang"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僧肇「不真空」義及其對三家般若學的評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7-??) 黃敬家; Jing-Jia Huang魏晉思想的發展,到東晉時,核心問題已從玄學轉移到佛學,尤其是對般若學的消化和理解,形成此期另一個思辨的高峰。當時流傳頗廣的六家七宗般若學說,實不出本末有無之辨的思惟模式。前人的研究,多是從整個思想史的脈絡來探究到底僧肇的般若空義為何,甚少從《肇論》注疏來討論空義詮釋意蘊的轉變,因此,本文是以〈不真空論〉歷代注疏的詮釋為範圍,來討論諸家注疏對僧肇所立之「不真空」義,及其對「心無」、「本無」、「即色」三大般若學派的評論和破除所作的解釋,一方面將僧肇以前的般若學說做一總評;另一方面,也從歷代注家對僧肇評破內容的解釋,理解般若學的發展脈絡,以期更細緻地辨析僧肇般若空義的多重詮釋意蘊。Item 宋代禪門頌古詩的發展及語言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黃敬家; Jing-Jia Huang宋代因文字禪盛行,為闡發祖師公案的意蘊而產生各種解釋公案的文體形式,其中,頌古是唯一的韻文,多以各種意象隱喻繞路說禪,婉轉地闡發公案意蘊。頌古是後代禪人以其禪學修養和悟力基礎,對於過去公案進行深刻、獨特的再詮釋。而公案本身就是一個未完成的開放性對話結構,後代禪師藉由頌古,一再頌出公案新意,如同進入祖師的公案話語系統中,參與典範公案意蘊的創造,因而擴大了整個公案意涵的包覆容量。因此,本文從檢討現有頌古研究成果,進而考察宋代頌古的發展規律和語言特色,以肯定宋代禪林盛極一時,又極具高度創意性和時代價值的頌古活動,以期引發學界對於頌古詩更多的關注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