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ee, Szu-Hsie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使用愷他命對短期記憶力的影響研究
    (2018) 李佳瑾; Lee, Jia-Jin
    我國近年來非醫療用途的K他命使用人數大幅攀升,對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的危害。由於K他命作用在N-methyl d-aspartate (NMDA) receptor,會造成大腦認知功能的下降,其中,包含對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損害。 本研究案於西元2015年至2017年間,在台灣的台北市及台中市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其年齡介於20~40歲之間的K他命使用者中共招募到194位(實驗組)並公開招募了77位年齡一樣介於20~40歲之間抽菸且無使用K他命之健康受試者(對照組),作為本實驗之研究對象。本論文使用到的研究工具有社會人口學背景、成癮嚴重度指標(Addiction Severity Index,ASI, McLellan et al., 1992)、尼古丁成癮度量表(Fagerstrom Tolerance Questionnaire,FTQ)以及針對大腦認知功能中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做評估的電腦測試n-back task。 研究結果在人口統計學上,受試者絕大多數是男性,約佔81.9%,平均年齡為25.52歲(標準差為4.72),平均受過11.65年的教育(標準差為2.30),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有完成或接受過高中職以上的教育和有全職或兼職的工作(81.9%)。在本研究中,相較於沒有使用K他命的健康受試者,K他命使用者在測試工作記憶力的電腦執行功能上,有較差的表現結果,且在困難度愈高的測試中,正確率和失誤率的差異與健康受試者愈大 (1-Back測試中,K他命使用者有較低的正確反應率(相差6.17%),並且當測驗難度上升時(2-Back),反應正確率又再更低(相差10.16%);在不該反應而反應的失誤率(Mistakes%)方面,0-Back和1-Back測試中K他命使用者不該反應而反應的失誤率均比健康受試者較高(分別相差1.04%及1.29%),並且在當測驗難度上升至2-Back時,失誤反應率又再更高(相差1.49%))。至於應反應而反應的正確反應時間,則與年齡和性別較為相關;反應正確率和失誤率與多重藥物使用相關,而與第一次使用K他命至今的時間(藥齡)、過去30天使用的天數(使用頻率)和酒精使用不特別相關。 我們期望臨床研究結果能讓已使用藥物之成癮者降低再次使用K他命的頻率和劑量並因此減少他們的危險行為發生率,也期待提供可靠的衛教能使社會的組成狀態更好,是以執行研究計畫並就結果發表論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型態之探討:以某健康管理中心自費健檢民眾為例
    (2017) 曾瑋茹; Tseng, Wei-Ju
    本研究旨為藉由瞭解社區民眾自費進行健康檢查後之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間相關因素探討,本研究以方便抽樣方式,選取某健康管理中心年齡20歲以上有健檢經驗之消費民眾,以結構式問卷與量表為研究工具,收集有效問卷332份(95%)。採調查研究,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得分以適應性平均得分最高,依序為:角色功能、安寧幸福及臨床性。 二、健康生活型態平均得分最高至最低依序為:營養、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置、健康責任及運動。三、研究對象的規律性健檢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達顯著差異;有規律性安排健檢、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愈好,其健康生活型態則愈佳。四、規律性健檢、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等變項可顯著預測健康生活型態,其解釋總變異量的36.3%。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婦女產後回復吸菸行為影響因素與戒菸專線諮詢效果之探討
    (2016) 林陳立; Lin, Chen-Li
    戒菸對婦女本身和嬰兒的健康都有助益,但國外系統性的研究指出,七成以上在懷孕期戒菸的婦女,會在生產後回復吸菸,其原因很廣泛,並且少有介入計畫被證明有防止效果,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的介入研究。本論文乃評估戒菸專線模式,對於預防產後婦女回復吸菸的成效,並且以所蒐集的資料探討其相關的影響因素。 本論文乃前瞻性之世代研究並採用真實驗設計,於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間,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有72位符合條件產婦自願加入研究,並以呼氣一氧化碳濃度測量確認其戒菸狀態,對照組僅接受一般衛教指導者,而實驗組則再接受了戒菸專線的電話諮商,評量工具為自行建構之問卷、尼古丁成癮量表及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在產後一周內先接受前測,產後兩個月再進行後測,我們共有23位產婦完成戒菸專線介入,68位完成產後六個月的電話追蹤及採用卡方、t檢定及羅吉斯回歸來分析資料。 結果顯示回復吸菸率在產後三個月時為36.8%,並且有較低回復吸菸機率的因素包括只有一個小孩(機率比[OR] = 0.01,95%信賴區間CI= <0.01-0.42,p = 0.016)、過去有戒菸經驗(OR = 0.03,95% CI = <0.01-0.57,p= 0.019)及產後知覺行為控制較好(OR = 0.99,95% CI = 0.98-1.00,p = 0.021)。產後六個月時的回復吸菸率為42.6%,並且有較低回復吸菸機率的因素包括只有一個小孩(OR = 0.04,95% CI =<0.01-0.54,p = 0.015)、過去有戒菸經驗(OR = 0.09,95% CI = 0.01-0.84,p = 0.035) 及產後知覺行為控制較好 (OR = 0.99,95% CI = 0.98-1.00,p = 0.025),另外菸齡長則較易回復(OR = 1.29,95% CI = 1.04-1.58,p = 0.018),其他因素則未達到顯著差異。戒菸專線對回復吸菸率、態度、主觀規範和產後憂鬱程度等並無顯著的改變,但對知覺行為控制有正面的影響(p=0.032)。 本論文的結論是影響婦女在產後回復吸菸的因素中,以過去的戒菸經驗、胎次和知覺行為控制較為顯著,戒菸專線雖然能提高產婦的行為控制程度,但仍不足以影響其行為,建議未來可以在孕期納入回復吸菸的風險評估機制,並強化行為控制的指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校園霸凌防治介入計畫~含同儕性騷擾防治
    (2013) 馮嘉玉; Ferng, Jia-Yuh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健康促進學校模式」為基礎,結合「社會認知理論」概念變項,強調以「生活技能」教學為主軸,配合「支持性環境營造」所發展的校園霸凌(含同儕性騷擾)防治計畫,對於提升國中學生霸凌(含同儕性騷擾)防治個人能力、心理決定因素、環境決定因素、行為意向與行為經驗的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以及學校行政單位與學生對本計畫的接受與滿意程度。 研究採「不相等實驗組對照組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國中二年級學生,先以立意取樣方式決定參與本研究之學校,再以班級為單位,採隨機取樣、隨機分派方式決定組別,共計2所學校12個班級。經前測、後測、後後測後,有效樣本數實驗組A為128名,實驗組B為129名,對照組C為127名,共計384名。 其中實驗組A同時接受班級課程「霸凌防治教學模組」與全校性「支持性環境營造」介入,實驗組B只有接受全校性「支持性環境營造」介入。教學模組課程介入採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健康教育科授課時間,以每週1節課(45分鐘),進行連續8周的課內教學。而支持性環境營造介入則是透過全校性的活動宣導方式,營造友善校園氛圍。兩組實驗組的介入均配合實際教學狀況,以原班級為單位,而對照組班級在同時期,除教育部規定之霸凌或性騷擾例行宣導活動外,不接受任何相關議題的額外課程或活動介入。 結果顯示結合課程與支持性環境營造的介入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國中學生霸凌與同儕性騷擾防治相關個人能力因素(包括知識與生活技巧)、心理決定因素(包括結果期望與自我效能)、動機誘因與行為意向,但在改變班級氣氛、社會支持及降低霸凌與同儕性騷擾的加害與受害行為頻率無明顯效果。若僅進行支持性環境營造,則只在知識程度的維持上是有效的。因此由介入成效可知本計畫能夠有效改變霸凌與同儕性騷擾防治的間接影響因素。計畫參與者對本計畫評價良好,值得未來繼續推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復原力與內化行為問題之探討
    (2015) 羅羿甄; Lo, Y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復原力,及與內化行為問題之現況與相關。研究採用學童之調查研究,研究對象是以民國103學年度上學期台中市公立國小六年級學童共1142個班級為抽樣母群體,採立意取樣共抽樣21個班級。一共發出正式問卷507份,回收491份,經檢查無效問卷12份,共得有效問卷479份,有效回收率96.84%。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家庭主要照顧者並非父母的學童有較高的內化行為問題,男生的內化行為問題較低,與學童復原力較高內化行為問題則較低。最後總結上述研究結果,討論研究限制與可能的未來研究走向,並對學生身心健康照顧提出參考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實施生活技能訓練在七年級學生的可行性及省思
    (2016) 董巧玲; Tung, Chiao-Lin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實施生活技能訓練在七年級學生的可行性與立即效果。研究採實驗設計,收取新北市一所國中七年級學生10個班級,隨機分派五個班級為實驗組,另五個班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十週,每週一節45分鐘的生活技能課程介入;對照組上原有健康教育課程。可行性評量以「課程學習單」及「教師教學省思」之文字資料進行整理,並輔以課程前後測,收集「衝動性量表」、「自尊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為立即效果指標,以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以了解實驗教學之成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活技能課程的教學活動,能提供良好互動教學環境,有助於社會關係的培養。 二、實施生活技能課程之後,弱勢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轉為積極、主動,在上課的發言或上台演示情形明顯增加。 三、學生對於生活技能課程採用生活化的主題與多元的教學方法給予正向的肯定。 四、生活技能課程研究有助於教師不斷進行反思以改進教學,致其教學專業技能更為成長。 五、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在衝動性、自尊與自我效能,沒有顯著立即介入效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理幸福感作為壓力因應策略與留任意願之中介變項:以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探討
    (2016) 王珮羽; Wang, Pei-Yu
    背景:護理人力短缺易造成工作壓力與病人安全問題,凍結護理人力流失、增強留任意願為長期努力目標。 目的:了解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使用、心理幸福感與留任意願間的關係。 方法:以科技部計畫「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師心理幸福感、壓力因應策略、病人安全態度與護理工作環境指標之研究探討」進行二手資料庫分析,該計畫執行期間為103年12月1日至104年11月30日,研究工具採(1) Bryan Sexton (2006)病人安全態度量表(SAQ)、(2)Carver (1989)壓力因應策略量表(Brief COPE)、(3)Ryff (1989)心理幸福感量表(PWB)、(4)蔡淑妙與盧美秀(1998)留任意願量表;以自填式問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臨床護理人員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資料收集,共發放501份問卷。統計方式採線性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及結構方程式(SEM)路徑分析進行。 結果:該計畫有效問卷回收474份(有效回收率94.8%),各量表具良好信度(Cronbach’s α .83~ .94)及良好效度。研究結果顯示:「積極的問題聚焦」因應策略和留任意願有顯著正相關(β= .13, p< .01),「消極的情緒聚焦」因應策略和留任意願有顯著負相關(β = -.18, p < .001);具高度心理幸福感之護理人員,留任意願顯著高於中度及低度者(p <.001);因應策略與留任意願間呈負向關係(β = -.15, p < .01),心理幸福感與留任意願呈正向關係(β = .25, p < .001),因應策略可藉由心理幸福感作為中介與留任意願產生正向關係(Sobel test Z=4.83, β =.10, p < .001)。 結論/實務應用:高度工作壓力會使留任意願降低,經由因應策略的使用,能使心理幸福感獲得提升,進而增進護理人員的留任意願。研究者建議可為新進人員進行壓力因應教育訓練課程,並由行政主管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環境,主動營造正向工作氛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公共衛生護理師家庭訪視與社區精神病人緊急護送就醫之關係
    (2022) 吳孟潔; Wu, Meng-Chieh
    背景:在過去幾十年中,精神疾病的比例持續增加,精神病人除了規則藥物治療,也需要持續的心理社會復健,隨著精神疾病去機構化照護模式的展開,社區照護模式慢慢變成主流,而疾病發作的風險也悄悄落到了社區。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某區社區精神病人使用緊急護送就醫之現況,以及影響社區精神病人使用緊急護送就醫的因素,並進一步了解其是否具有預測力。方法:採回溯性研究設計,以新北市某區公共衛生護理師管理關懷的社區精神病人為對象,使用衛生福利部「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擷取2018~2019年新北市某區社區精神病人的資料,以SPSS 2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使用卡方檢定與邏輯斯迴歸,分析社區精神病人使用緊急護送就醫相關的因素。結果: 新北市某區公共衛生護理師管理關懷的研究樣本425人,女性占56%,平均年齡:47.6歲,教育程度高中職為多,未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及領有中度障礙手冊者為主,約各佔32%,診斷以思覺失調症者為主。男性、35~49歲、教育程度高中職、未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診斷思覺失調症者、曾通報嚴重病人者使用緊急護送就醫的比例較高。結論:本研究發現接受公共衛生護理師管理關懷級數減少、曾通報為嚴重病人,對社區精神病人緊急護送就醫的發生具有預測力。建議: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衛政、警政、社政單位第一線工作人員,包括:公共衛生護理師、警察、消防單位、及社區關懷訪視員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決策者參考。進行公共衛生護理師的充能教育與社區護理人才培育的前瞻規劃是有必要的,不僅能強化社區民眾對健康服務的連結,更鞏固了生活中最基層的社會安全網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檢視女性藥癮中途之家在協助復歸社會的定位:以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的行動研究
    (2024) 李貞遉; Lee, Chen-Chen
    本研究主要運用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的實際輔導戒癮行動,以戒癮者以及輔導者兩個面向的觀點,探討女性藥癮者的戒癮與復歸社會的生命歷程,以檢視女性藥癮中途之家的定位。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中之行動研究與半結構式訪談,研究過程透過九項戒癮行動,融合對女性藥癮者的生活24小時居住管理,使其藉由團體重建社交。過程中也搭配個別晤談,促使個案改變對藥癮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搭配心理健康或生活講座,並提供司法、社政或勞政等整合性資源,積極協助個案解決各類生活問題,使其增進自理知能。另外,過程中亦提供就業服務(職涯諮詢、就業服務、職業訓練),促進就業使其恢復自信。最後,協助薪資代管並提供財務規劃教學、協助修復家庭支持,或使女性藥癮者參與其社區服務,助於復歸社會。以及三項針對工作者的行動方案,包含機構處遇人員的任務、執行策略、進度與成果進行督考,對機構輔導能力的調整,及強化機構社會功能等。並由導入輔導、記錄輔導過程、回饋之戒癮成果、研究反思等,以執行並記錄此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之輔導員及女性藥癮者,根據文獻擬定大綱,焦點鎖定曾經或正在接受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輔導之戒癮女性3位。以及曾經或正在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參與戒癮女性輔導之工作者3位,以多方角度瞭解女性藥癮者之戒癮處遇、成效,以及女性藥癮中途之家戒癮輔導中之定位和需求。根據渡安居行動方案實施,以及質性訪談後,發現女性戒癮者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壓力事件、就業狀況、家庭支持以及社會融入等。有效的戒癮輔導計劃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並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心理健康輔導、職業訓練、社會支持以及積極的同儕互動。此外,針對女性戒癮者的專屬需求,提供支持性的住所和多樣化的課程,以及增強機構的人力資源,特別是社工的角色,是支持她們成功戒毒的關鍵。最後,研究提出以下實質建議:一、女性戒癮輔導需要多元性支持資源二、提升職業訓練及家庭支持以增加女性戒癮成功復歸社會之可能性三、女性毒品假釋者全數進入輔導機構重建社會功能四、女性戒癮中途機構數量和處遇資源須提高五、女性戒癮中途機構可導入公權力角色六、女子監所或戒癮中途機構可強化戒癮復元友善職場建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注意力對重複效果影響之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023) 李思賢; Lee, Szu-Hsien
    當刺激重複出現時,會使神經活動減少,即重複抑制。這種現象最初被認為是由下而上的感覺訊息處理所引起,知覺的預期編碼模式則假設了重複效果反應由上而下產生的預期誤差的衰減。先前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顯示,這個衰減現象依序包含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歷程,當出現單次重複刺激時,無論注意力的狀態如何,預期誤差的衰減都會出現在較早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但在較晚的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只有在有注意時預期誤差的衰減會出現,不注意時的預期誤差衰減並不會出現。先前的研究通常基於重複一次刺激來研究這個問題。但當重複次數增加時,重複抑制和注意力之間的關係會如何隨時間演變,目前所知並不多。本研究欲使用腦電波技術瞭解在超過一次的重複刺激中,所引起注意力獨立和注意力依賴的效果之事件相關電位效果會如何變化。研究設計為每一個實驗區塊,有一組重複音流和填充音流,兩種音流交錯呈現。重複音流包含多組序列的聲音,每一序列為4個重複音調組成。填充音流則是不會馬上重複的隨機音調。為了能更好的呈現聽覺環境中隨時變化的特性,重複音流包含了連續和間歇兩種類型。受試者會被要求專注於重複音流或填充音流,以利分別測量在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的重複效果。本研究發現在N1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顯示快速下降,表示預測誤差的自動衰減的快速可塑性。然而,在連續重複音流中,注意和不注意兩種情況下,N1沒有呈現完全一致的重複抑制型態,但目前尚不清楚背後的原因。此結果僅在連續音流中發現,但沒有在間歇音流中發現,表示暫時性的干擾存在與否,會影響預期誤差衰減的容易度。而在本研究中,並沒有在P2發現注意力依賴的重複效果,這表示P2的注意力依賴重複效果可能是不穩定的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生活技能訓練教學融入拒菸教育-以一所高中為例
    (2017) 黃雅蕾; Huang, Ya-Lei
    本研究是以強調培養正確的健康促進價值觀的「生活技能訓練課程」融入菸害教育,採取多元教學介入策略,搭配教育課程及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探討這樣的高中生菸害教育介入課程可行性與效果。根據課程設計,本研究檢視生活技能訓練課程對於青少年自尊、衝動控制、青少年人際關係、壓力處理、復原力與菸害認知、態度是否有效果。研究母群體為105學年度就讀花蓮市某公立高中高二普通班學生共346人,配合學校行政作業及研究者教學排課,二年級學生5個班級為實驗組,進行六節課的教學介入,另以該校二年級五個班級,進行一般健康與護理菸害教學六節課,作為校內對照組。研究工具採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前測、後測、後後測,問卷完整回收共275份,回收率79.4%。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吸菸高中生在衝動控制有立即的顯著差異及延宕效果。 二、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吸菸高中生在拒菸認知有整體的顯著差異。 三、生活技能訓練教學對全體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中師生關係有立即的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青少年菸害防治課程提出建議,未來在高中菸害教育與戒菸班執行菸害防制工作時,相關課程研究議題可列入參考,以降低青少年吸菸行為與防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研究
    (2016) 盧育珮; Lu, Yu-Pei
    台灣已是個高齡化社會,退休人口和退休後的時間相對增加,但兩性面臨的生命事件、所擁有的資源和承受的壓力並不同,因而推論退休調適和退休後主觀幸福感應有性別差異。本論文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進行探索主觀幸福感,並從角色理論、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釋退休後的變化和因應,瞭解退休後角色變化與性別差異對主觀幸福感的交互影響。 本研究方法是利用李思賢教授研究計畫蒐集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該計畫以結構式問卷在社區公園與老人服務中心進行資料蒐集,立意選取台北市50-75歲的退休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294份。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5.01±5.98歲,70%為女性。本論文以資料中之家庭結構、經濟資源與家庭關係做為正向環境,以生命統整性做為正向特質,主觀幸福感做為正向情緒。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態、正向環境與生命統整性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以性別分層分析結果發現,退休男性中老年人之教育程度、健康狀態、正向環境和生命統整性對主觀幸福感達到統計顯著;在退休女性的主觀幸福感則以健康狀態、經濟狀況、居住房屋所屬、家庭關係和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男性主觀幸福感迴歸模式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教育程度及生命統整性達到統計顯著,可解釋主觀幸福感55.9%的變異量;女性則以家庭關係、健康狀態與經濟狀況達統計顯著,可解釋幸福感35.6%的變異量。家庭關係是兩性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單獨解釋男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41.4%和女性模型中主觀幸福感25.9%的變異量。 本論文分析結果支持退休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性別差異,相關因素的差異在於男性的教育程度與生命統整性會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女性則受到經濟狀況的影響。家庭關係為兩性在主觀幸福感重要的預測因子。基於研究結果,建議重視良好家庭關係的營造,以及對於男性著重生命統整性的培養、女性則加強經濟上的支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心理衛生社工的現況、困境與因應
    (2024) 黃俊智; Huang, Jiunn-Jyh
    臺灣藉由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提出心理衛生社工(以下稱心衛社工)的設置。本文希望能探索臺灣心衛社工的實務工作現況,促進社區及網絡單位對心衛社工們的認知與支持,同時也呈現實務上心衛社工面臨的困境,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期待能協助心衛社工能常駐久任。本文採用質性研究個別深度訪談,於臺灣北部都會地區邀請了5位心衛社工接受訪談,訪談內容轉謄為逐字稿,再以主題分析方法進行歸納與分析。本文發現透過心衛社工的工作,保護性案件中相對人服務的重要性首次被看到。心衛社工藉由減少傷害的工作方法,提供個案、家庭以及社區一個安全、不被評價且感受到支持的正向經驗,進而促使家庭與社區發生改變。心衛社工自身也轉變為更具包容力以及彈性的助人工作者。然而心衛社工遭遇了長時間、高負荷的困境,使得人力不斷地流失。有待建立完善的制度,達到去機構化的目標,使個案能獲得有尊嚴的自立生活。最後本文提出3點建議:1. 持續落實減少傷害,讓選擇減少傷害的方式成為生活態度的一種;2. 以減少傷害為核心,建置相關服務標準指引,並提供更多專業訓練課程;3. 持續推動社區內心理健康識能及減害概念,從認識精神疾病及生活賦能做起,推廣友善社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親子關係與性別影響兒童內化行為發展軌跡
    (2017) 吳嘉畇; Wu, Chia-Yun
    研究目的:探討不同性別兒童時期至青少年時期的內化行為問題發展軌跡,以及兒童時期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內化行為問題發展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計畫」建立之長期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庫分析,選取2003年(國小三年級)、2006年(國小六年級)、2012年(高中三年級)及2013年(大學一年級)共四年的資料進行分析;參加其中三個年度的人當作分析樣本共計1850人。使用潛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 model, LGM)檢視兒童時期至青少年時期的內化行為發展軌跡,以及兒童時期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內化行為發展的影響。 研究結果:分析結果發現女生在國小三年級的內化行為問題起始狀態相較於男生嚴重。男生的內化行為問題成長速率為負成長;相反的,女生的內化行為問題成長速率為正成長。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越好(家庭支持高、父母監督程度高、家庭衝突少)時,其內化行為症狀會越輕微;另外,在內化行為發展斜率上,結果顯示當兒童時期有內化行為問題者,成長至青少年的過程,其發展速率呈現正向成長。 研究結論: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時需多關心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不同的變化,特別是青春期時、更應多花時間及心力陪伴子女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高度的家庭支持、適當的父母監督、減少家庭衝突都能有效的減少青少年內化行為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運用縱貫性體檢資料做機器學習演算預測國軍代謝症候群
    (2021) 趙恩; Chao En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現行定期體檢及體能測驗要求下,國軍官兵代謝症候群情況嚴重嗎?在智慧醫療時代,採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從國軍官兵服役期間歷次的健康檢查資料序列,預測未來代謝症候群發生機率。 研究方法:選取100年5月至107年12月間,至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參加國軍年度體檢之20歲以上國軍官兵,連續8年參加體檢者共1,636人。運用羅吉斯回歸、決策樹、K-近鄰演算法、支持向量機及樸素貝葉斯等機器學習演算法,及運用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簡單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堆疊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雙向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進行預測。 研究結果:研究對象100-107年代謝症候群比率自100年時15.5%,增加至107年時25.2%;利用過往7年體檢結果的雙向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模型,在預測未來有無代謝症候群模型效能最佳,模型正確率為85.6%、精準率為72.0%、召回率為73.1%、F值為71.1%。 研究結論:善用歷次健康檢查之大數據,就能據以推動精準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例如將機器學習演算法置於體檢資訊系統,透過系統定期收集資料及不斷更新模型,未來於不同型式的體檢結果查詢時,能以多元方式提供醫師及國軍官兵作為促進健康生活型態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韌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某高中青少年為例
    (2016) 吳穎臻; Wu, Ying-Jhen
    本研究旨在了解某高中學生韌性現況,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在韌性上之差異,探討韌性與人際關係之關係,以及對憂鬱之預測。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某高中3,900名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共回收問卷463份,實際有效樣本數共450份,問卷有效率為97.19%。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結論歸納如下: 1、 某高中生之韌性、人際關係現況屬中等以上,其憂鬱現況屬中等以下。 2、 不同性別、年級之某高中生在韌性的整體表現上無顯著差異。 3、 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不同之某高中生,其在韌性的整體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4、 某高中生之人際關係與韌性呈現正相關。 5、 某高中生之韌性及人際關係可有效預測憂鬱。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學校相關單位、高中職教師、輔導人員及實務應用者未來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