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eu, Chuen-she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吳人」與「南人」:六朝時期地域意識轉變之考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春秋時代與西漢初年,江南有吳國,史籍稱當地之人為「吳人」。兩漢時期江南設有吳郡、吳縣,「吳人」即吳郡或吳縣之人。漢末孫吳割據江南之後,「吳人」才穩定的成為南方人之代稱。西晉滅吳之後,仍沿稱「吳人」,又稱「南人」。東晉時期流寓江左之僑人當政,史籍仍常見有「吳人」與「南人」之語,一般認為兩者可相互用,直到南朝。不過瀏覽史文,另有足堪玩味之處。東晉政權成立之後,帶有國族意識的「吳人」用語, 卻形同禁忌而遽減, 代之以一般地域意識的「南人」。南朝之後,「吳人」與「南人」的概念又有新的發展。到南北朝後期,「吳」卻又清楚牢固地成為南方的意象,隋唐之後的詩文仍常見「吳兒」為南方人的代稱。以上這些人群稱呼的變化,背後皆隱含著極其複雜的政治社會情境。然而,已往學界對於這些變動的研究尚多不足。本文全面蒐集史籍之「吳人」、「南人」用語,考察這些用語背後之地域意識,並探討六朝時期這些地域意識的轉變,及其背後隱含的歷史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明土斷與劉宋地域政治
    (2021) 陳志傑; Chan, Chi-Kit
    東晉南朝實行十次土斷,學界多視其為解決流民戶籍和地方行政區域的重要政策,但卻鮮少注意南朝土斷的變化。本文試圖透過大明土斷,以期重新檢視南朝土斷的實態。宋孝武帝即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採取「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先解決中央皇權的內部隱患,才能對外與北方政權抗衡。而大明土斷亦於此一政治背景下應運而生。從宋孝武帝初期軍事權力剖析,可見中央軍事力量過度依賴雍州地域,宋孝武帝遂與青徐力量合作,藉大明土斷共同牽制雍州地域。但大明土斷失敗也反映中央暫時沒有足夠能力控制地方,突顯南朝「主威獨運」的中央集權政策及其限度。通過大明土斷與東晉土斷比較研究,可以看到南朝土斷政策在功能上出現轉向,從過去東晉土斷政策以「經濟為主,政治為輔」的傾向,逐漸轉變為南朝土斷政策以「政治目標為主,經濟為輔」的形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06-??)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孫吳政權由富春豪強孫堅發跡,孫堅子孫策創建,再由孫策弟孫權確立。孫吳為六朝政權之首, 魏晉南北朝南方政權之始, 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不言可喻。學界關於孫吳政權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孫吳政權的性格,以及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鮮少從族群關係演變的角度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本文即試圖沿著孫氏勢力在江南的發展歷程,分析孫氏建國的基本武力,考察當時江南各族群勢力的關係演變,由此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或許對原本地方根基薄弱的孫氏,如何能夠在江南立國,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孫吳政權以淮泗集團為核心,其立足江東,難免要與江南各種勢力展開結盟或敵對關係,其中山越土著敵對態勢最為強烈,又常被外部勢力策動,充當內應,因而始終與孫吳政權處在敵對的狀態。江東大族起初也是站在孫吳政權的對立面,但為自身生存與家族發展,不得不由敵對、旁視而妥協,況且在族類歸屬上,相對於帶有濃厚異族色彩的山越,江北淮泗士人與江東大族同受儒學,文化傳統上同聲共氣,而江東大族與山越土著之間,長期在地方上有利害關係之矛盾衝突,在種種因素的加乘之下,以淮泗集團為核心的孫吳政權,乃採取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土著的策略,孫吳政權依此擴大其基層統治,並補充兵源與戶口,所謂「彊者為兵,羸者補戶」,而江東大族也因討伐山越,更加穩固其地方的實力與利益,遷官封侯,甚至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這種以淮泗集團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的族群政治格局,終孫權之世未有重大的變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3-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可略分為北來之僑人、南方之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統治地位。不過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可歸為僑人,但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但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被稱為「將門」,東晉政權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而南朝諸政權則與晚渡壽陽、襄陽之將門共浮沈。「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的歷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本文擬對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做全面性的研究,包括分析《晉書》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考證「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整理出史傳所見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人物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晚渡北人」在東晉時期的動向,以及他們在東晉政壇上普遍不遇的原因。至於南朝時期的「晚渡北人」,因為與東晉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政權興衰中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擬另文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末三國時期的涼州人與政局之關係
    (2021) 竇翊禎; DOU, YI-JHEN
    涼州原為遊牧民族活動之地,漢武帝在位時期打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涼州正式被納入漢帝國的版圖之內,由於涼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經過漢帝國的三百年統治之下,地域文化自成一格,涼州豪族以武力和善御兵著稱。東漢持續一百多年的羌族叛亂,不僅讓漢帝國走向衰亡,也使涼州豪族勢力逐漸壯大。漢末以降,涼州豪族在戰亂中充分發揮軍事才能,中下階層的涼州豪族形成割據勢力、威逼朝廷的涼州軍閥,董卓和馬超便是當時顯赫一時的涼州軍閥領袖。董卓死後,涼州軍閥因分裂而衰亡。東漢末年的政治版圖,隨著涼州軍閥的瓦解,演變成群雄逐鹿,最後分為三國。蜀漢政權以北伐中原、光復漢室作為基本國策,涼州因其特殊的地緣關係,成為蜀魏兩國交鋒的最前線,涼州人又再度活躍在戰場上,從而影響兩國政權的內部結構和蜀魏戰爭的走向。涼州人姜維乃是繼葛亮北伐志業的蜀國軍事統帥,他頻繁北伐的行動引起益州人士的不滿,蜀漢內部分裂,最後成為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國歸晉後,涼州人因為失去能讓他們大展身手的戰爭舞台,而失去影響力。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