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 Pei-Yi"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來自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2013) 鍾宜芳; Yi-Fang Chung本研究旨在理解低社經背景者如何能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低社經背景者能逐漸知覺有幸福感的生涯歷程經驗、其在此歷程中如何因應所遇到的挑戰,以及探究其從中所發展出的幸福生涯觀。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來自低社經背景而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之成人接受訪談,並依「整體—內容」、「整體-形式」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呈現有共通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階段。(1)「努力蓄積階段」:面對處理環境中經濟資源匱乏的挑戰,蓄積未來自立能力,在情感與精神資源皆匱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2)「轉變上升階段」:將長期養成的內在資源用於適應與改善自身處境,同時因遇有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外在資源而獲得生涯改善契機;(3)「穩定維持階段」:生活的物質、情感與精神層面均比早年家境要明顯改善,收到來自成長背景的禮物,以正向眼光詮釋過去困境,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形塑出穩固的幸福生涯觀並以此持續創造幸福感。 2.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中因應所遇挑戰的資源為:(1)個人內在資源:(a)擁有助益其適應與發展的先天個人能力;(b)在充滿壓力源的低社經環境中磨練出豐富的正向心理資源;(2)環境外在資源:(a)適時協助的社會人際資源:受益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來自親戚慷慨的經濟協助,身邊重要他人有正向狀態,幸運能成長於淳樸友善的社區,獲得師長穩定的關懷、指導與肯定,獲得老闆的賞識與重用;(b)多元豐富的公益社福資源:受益於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資源,社會公益機構的資源,與來自學校與各界管道多元的獎學金;(c)可生活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環境。(3)內外在資源的聯結與共同增長。 3、低社經背景者的幸福生涯觀為:(1)受到貧窮背景與生命歷練的影響,在物質方面深深體認「能知足就有幸福」;(2)珍惜終能脫離早年貧困處境,擁有一份提供生活所需的穩定工作;(3)專注在個人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無因社會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4)要在工作之餘常從事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活動;(5)為達成個人目標努力奮鬥能帶來幸福感受;(6)社交參與及情感關係的培養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7)要創造有別於早年的親子互動氣氛,用心善待父母與維持和諧關係;(8)能經營平凡安穩有愛的生活即是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低社經背景成長環境確有諸多挑戰,但也提供個人因經磨練而擁有豐富心理資源,與整合形塑幸福生涯觀的機會。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用心經營穩定情感與物質生活,並持續實踐幸福生涯觀的人,能在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Item 國中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2021) 李佩宜; Li, Pei-Yi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臺中市國中教師兼任童軍團長之意願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對象為臺中市國民中學裡兼任童軍團長的教師,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及影響因素問卷」及「國中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及影響因素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 問卷方面以109年臺中市有進行童軍三項登記的公立國中裡兼任童軍團長的54位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Linkert Type五點量表進行普查,有效回收率為96%,訪談方面以3位現職不同兼任職位的童軍團長為對象。 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問卷分析,訪談法獲得質性資料,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1.目前兼任童軍團長的臺中市教師對兼任童軍團長的平均工作意願達符合到非常符合程度,以認同感構面得分最高。 2.各背景變項中工作意願得分最高的分別男性、46歲以上、帶團16年以上、團員33人以上、僅帶領男童軍團、專任教師、一般大學畢業曾修童軍相關課程、參加過童軍相關訓練。 3.影響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的因素中以福利公平得分最高,自我成長次之,工作本身第三,人己關係最低。 4.教師兼任童軍團長的工作意願與自我成長相關性為中度正相關,福利公平、工作本身為低度負相關,人己關係為微弱相關。 5.臺中市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影響因素背後原因為教師個人因素、相關單位支持、學生參加情形。 最後,本研究綜合以上內容及訪談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主管機關、學校機關、兼任童軍團長的教師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始於分離,邁向完整:一位女性從出養到為人母的自我敘說(2016) 王爾伶; Wang, Erh-Ling這本論文是我透過敘說靠近、接納自己的旅程。從出生滿月被送養開始,我以時間序列往後推移做探究,重新走過生命的各個階段與起伏,透過不同的角度與高度重新演繹過往人生。透過文字的流轉,我重新解讀親生父母、養父、養母和我的關係與糾結,接納這就是我的命運。我曾經積極的藉由各種學習與活動走出陰霾,一直以為傷痛已遠離,但在敘說的旅程中,我清楚的感受有些傷和缺憾並未曾消逝。我透過再次看見生命歷程的苦與樂,開始學習接納自己與愛自己,與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有了不同的體悟。 從小在乎他人眼光的我,經常為了合乎別人的期待在過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在敘說中,我真實呈現自己的不完美,雖然感到困難,但透過文字的重整與洗鍊,一遍遍的咀嚼消化後,面對自己內在的缺口,將陰影轉為力量,我慢慢的接納、愛這樣的「我」,在自己的故事中找回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從原生家庭,收養家庭到進入繁衍家庭,我皆曾在愛與信任中迷失,但在走完這趟敘說之旅,我發現我的人生路上其實擁有很多愛與關懷,讓我有勇氣面對各個荊棘。我的生命與敘說的交會成為這份論文,我帶著勇氣和淚水披荊斬棘尋找生命的出口與入口,就在我和生命的源頭產生連結之際,我也找回了愛與信任。Item 安寧護理人員面對末期病人自覺負擔現象的照護經驗探索(2015) 鄧文章; Teng, Wen-Chang本研究主要聚焦於安寧護理人員在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庭的過程中,當病人面對家人的照顧而自覺負擔時,安寧護理人員涉入這個現象裡的內在經驗與因應。 研究採立意取樣,分別於北、中、南區醫療院所,邀請4位具合作與訪談意願、能清楚描述與討論、且實際從事安寧照顧三年以上的安寧護理人員,共同參與研究。研究以詮釋學為研究法基礎,透過半結構訪談的形式,個別訪談4位護理年資5~13年的安寧護理人員,每位2~3次,每次1~1.5小時,以匯集安寧護理人員面對自覺負擔現象的照護經驗及內在感受。訪談文本資料參照沈清松、Ricoeur的策略,進行詮釋分析。 研究結論呈現出安寧護理人員所觀察的自覺負擔現象是:(一)自覺負擔是護理照顧的文化背景;(二)自覺負擔涉及關係議題,是病人對照顧依賴的主觀壓力感受;(三)自覺負擔是生理崩解而來的關係焦慮。而安寧護理人員面對自覺負擔現象的內在與因應經驗是:(一)自覺負擔的接觸,牽動安寧護理人員的自身經驗而情緒糾結;(二)奠基安寧護理人員的個人經驗而衍生獨特的因應模式;(三)情感牽動安寧護理人員的自身經驗而啟動學習動能。而從安寧護理人員與自覺負擔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來看,則是:(一)角色與自我的斷裂;(二)專業角色與內在自我的拉扯與平衡;(三)融合角色與自我的深度護理陪伴。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Item 獨身時代來臨: 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之存在樣貌(2012) 陳曉彥; Chen, Hsiao-Yen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之存在樣貌,希冀藉由研究瞭解成年女性選擇自願穩定單身的心理歷程、自我照顧、晚年生活、生命意義、存在經驗。 本研究訪談兩位年齡55歲以上、性向認同是異性戀的自願穩定單身女性,選擇以質性取向的敘事研究來整理資料、撰寫故事、分析文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成年後期女性選擇自願穩定單身的心理歷程是一形塑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在適婚年齡時,意識到傳統社會文化對已婚女性的角色期待與要求,為了保有獨立完整自我的初衷而選擇單身。 二、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在家族中的位置是彈性可變動的,以家族需求調整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且依其自身與父母、手足的關係,影響自己對「家」的認同與歸屬。 三、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的親密與歸屬感的來源為家人、同性友人、寵物,與異性之間界限清楚。 四、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重視飲食與保健,並且必須維持財務與收入的穩定,在退休前做好完善的老年規畫與準備。 五、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以真實自我的需求安排生活型態,活出個人獨特本質的晚年。 六、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透過關懷他人、傳承自身經驗、回饋社會找到生命意義,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必經的人生旅途,以積極態度面對身後事與相關議題。 本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結論進行綜合討論,根據研究過程與結論,於末章提出研究的限制、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及研究者的反思。Item 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年女同志生命述說(2015) 李竹薇; Lee, Chu-Wei在異性戀常模與父權體制的社會脈絡下,中年女同志不論是在異性戀社會或是同志的社群中,其生活經驗均不容易被看見,在諮商領域中,從研究乃甚至實務的範疇,中年女同志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亦較少被注意。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採取敘說研究的分析方式,了解在歷史、社會文化的脈絡下,中年女同志是如何形塑自己的認同與實踐同性情慾,而時空挪移的歷程中,所採取的出櫃姿態以及與周圍環境對話的方式;最後,描述中年女同志的感情互動方式。本研究將透過質性研究的方法來理解、歸納、敘說中年女同志的生命故事,期待能夠重新看見她們的故事,她們的存在。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年女同志雖然是一個概括性的名詞,名詞底下的生命經驗卻相當多元,無法以一概之。而恐同的歷史脈絡與演變的社群次文化下,影響著中年女同志的認同、出櫃與情感關係,而這三者之間亦相互影響。 在認同上,研究中看到中年女同志有些有穩固的性別認同與女同志認同,但亦有跨性別或是情慾流動的可能;在社群次文化的影響下,中年女同志在加入社群時可能擁有明確的T/P認同,但此認同亦可能隨著時間轉變。在出櫃議題上,中年女同志若在認同階段接收到較多的恐同訊息,則可能採取較保守的出櫃態度與方式,或選擇隱入櫃中;但影響出櫃的因素複雜,產生的影響亦深刻的影響中年女同志的生命與情感經驗。 最後,在情感經驗上,中年女同志可能從來未曾進入穩定的伴侶關係之中,亦可能經營長期/短期的伴侶關係,其關係樣態除了與個人人格特質與關係模式相關之外,亦深受社會環境同志友善度與法律限制的影響。Item 雇主品牌吸引力與激勵制度對Z世代職員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工作投入為中介變項(2022) 李佩怡; Li, Pei-Yi近幾年來Z世代已經成為世代研究關鍵指標,不論是消費習慣或者就職情況,皆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尤其是近年Z世代逐漸步入職場,選才與留才都是人資招募上一大挑戰。企業要想要找到良好的人才,必須靠創新打響品牌,設計良好的激勵制度讓Z世代願意加入,再者員工入職後的留與去,向來是各家企業運籌帷幄中的主要課題。此研究之目的,主要以Z世代為研究對象,探討雇主品牌吸引力、激勵制度、工作投入及與離職傾向之關係,以工作投入作為中介變項加以驗證各個研究變數的因果關係。此次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發放,後續將樣本回收,共計回收398份,其中Z世代樣本共回收173份(43.46%),非Z世代225份(56.53%),針對相關回收問卷,使用統計軟體SPSS 22.0進行回收問卷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本研究以服務業為研究範圍的分析結果中,第一,Z世代員工之雇主品牌吸引力對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響。第二,Z世代員工工作投入對離職傾向具有負向影響。第三,Z世代員工雇主品牌吸引力對離職傾向具有負向影響。第四,Z世代員工激勵制度對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響。第五,Z世代員工激勵制度對離職傾向具有負向影響。第六,Z世代員工工作投入在雇主品牌吸引力與離職傾向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第七,工作投入在激勵制度與離職傾向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企業可透過雇主品牌吸引力形成與激勵制度的建立,來正向提升員工工作投入之情況,並且有效降低員工離職傾向。其次,Z世代員工工作投入在雇主品牌吸引力、激勵制度對離職傾向之間均具有部分中介效果,亦即Z世代員工對於工作投入正向提高之際,將可有效提高雇主品牌吸引力與激勵制度在抑制員工離職傾向的效果。然在差異性分析處,並未發現Z世代員工與非Z世代員工之差異。最後本研究依據調查結果,期望能在管理實務面,對外,提供企業人資主管在招募Z世代上職員相關策略的擬定依據;對內,提供管理階層在制訂激勵制度福利上設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