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 Pei-Yu"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智能障礙者在三種服務模式之工作能力比較分析
    (2020) 李珮瑜; Li, Pei-Yu
    智能障礙者離開學校後會依工作能力及生活自立能力接受適合的服務模式,台灣的輕度及中度智能障礙者以安置於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簡稱小作所)或進入庇護工場、支持性就業服務為大宗,其中小作所屬於部分負擔型的社會福利服務,而庇護工場與支持性就業屬於賺取薪資的就業權益維護服務,這三者形成一個連續性與階段性的服務體系,無論身心障礙者離校後進入哪一種服務類型,最終目標是身心障礙者能向上轉銜,最終進入競爭性職場穩定就業。然目前各階段的轉入與轉出之轉銜除了對「工作技能」有較明確的標準外,在「生活技能」與「工作行為」方面並未有明確的標準,過往研究中也鮮少關注到三種服務模式智能障礙者工作能力中生活技能與工作行為的差異性,可能造成目前各服務模式間的轉銜情況不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三種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在「生活技能」和「工作行為」兩項能力表現的差異。徵求宜蘭縣、基隆市在小作所、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的智能障礙者各20、17、17位,研究工具分別為智能障礙者自陳量表「身心障礙學生獨立成人生活轉銜技能量表」及專業服務人員客觀填寫的「工作行為衡量表」以蒐集資料,也收集了人口學基本資料。以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探討三個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在替排除年齡及障礙程度後,三組服務模式個案在生活技能及工作行為表現差異情形。本研究也透過訪談專業人員以深入了解影響三種服務模式安置的關鍵指標,以及現階段智能障礙者未適性安置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三種服務模式的智能障礙者生活技能表現確實有差異;工作行為表現上除了一般行為外則無顯著差異。安置模式同時受到個人及環境因素的影響,關鍵影響因素包括:個人工作態度、工作動機及動力、接受服務意願、認知判斷與工作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獨立作業能力、交通自理能力、個人溝通與應對、工作技能及產能、家庭支持度及家庭狀況。 智能障礙者未適性安置原因則包括個人對自我瞭解程度不足、缺乏就業準備度、人際互動問題、提前老化問題及各項環境因素:專業人員問題、家屬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各種服務模式功能未清楚劃分。 因此,就業準備除了關注個人的工作能力外,提升職業重建單位的服務品質、提升家人的支持度、落實就業轉銜機制、輔導成立庇護工場以及提升個案健康管理能力皆是政府單位未來對身心障礙者各階段轉銜服務應規劃的政策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隱藏在老屋中的社會資本-以大溪草店尾事務所為例
    (2024) 李伂俞; Li, Pei-Yu
    亙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大環境中安身立命的方法,並透過建築替自己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居所。而在漫長的時光流轉中,人們卻也開始將建築的實質功能性轉為心靈層面上的寄託,因此近年來老屋修復再利用的議題及實踐成為熱門的話題。以目前老屋再利用的現象中,能夠觀察到面對不如預期的經濟效益、淺薄的消費文化與大環境中的資本競爭之下,已有不少店家走向殞落,但同時仍有不少人們前仆後繼地投身於此,是「什麼」支持著人們堅持在這樣的歧路上前行-即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也作為當下老屋再利用研究中的研究缺口。  研究者以老屋再利用店家成員的身分,將大溪草店尾事務所作為個案研究,記述外地青年在地方的創業過程,試圖拼湊出人們在異鄉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本研究除了研究者在場域中6年以來的參與觀察外,也透過與地方上12位研究參與者的質性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而從中發現社會資本的存在、形成的過程以及不同時期的變化發展,再透過人際網絡、社會價值與社會規範的爬梳,看見存在於其中的秩序,以此描繪出地方發展的形態輪廓,也確立了老屋再利用、社會資本與形態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事務所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進行社會價值交流,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不斷重複著非正式社會規範中的互惠行為,一步步累積出社會資本。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看見人際網絡中的關係發展藉由大量非正式社會聯繫讓關係中的工具性驅力轉為情感性驅力,逐步形成同質性為基礎的社會資本。此外,還看見地方上普遍認定的社會價值-「信任」長期滋潤著每個人在地方生活的日常,並於場域中形成普遍輕信的發展,帶動了人們之間的互惠行為。而進一步再梳理研究參與者的地方生活經驗、人際互動以及生活考量,發現生命經驗除了影響著個人立場以及個人在群體中的立場外,也連帶地影響了場域中的社會資本。透過一步步的推演,地方的形態發展脈絡逐漸清晰,將有助於欲來到地方長期發展的有志者打破「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迷思,也能夠了解互惠原則之於地方店家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清楚看見地方上的人與場域之間的關聯。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