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Fei W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促進因素研究:以某偏鄉國中畢業生為例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能成功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穩定就學的偏鄉青少年的適應歷程,探究他們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的策略,並找出有助於偏鄉青少年學業適應的因素與適應歷程脈絡,以成為其他偏鄉青少年們的標竿,有助於未來偏鄉青少年的高中職就學適應。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邀請某偏鄉國中畢業生已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目前穩定就學者為研究參與者,探究他們在高中職就學期間所遭逢的困境、他們如何克服,以及有助於他們完成高中職學業的因素。共進行五次訪談,接受訪談的偏鄉青少年共有16 位,橫跨四屆,其中女生5 人,男生11 人,已經高職畢業者6人,專科五年級3 人,高三6 人,高二1 人。六位已經自高中職畢業的學生中,五位已經進入職場,一位進入大學就讀。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發現,這群青少年在高中職就讀的挑戰包括:學業困境、到陌生環境的緊張不安、生涯未定向的壓力、以及經濟困難。支持這群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核心信念是「追求夢想」,透過不斷的自我鼓勵,或尋求家長、師長、同儕的協助以幫助自己克服困難。至於就讀高中職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為了獲得未來工作的競爭力,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期待因為自己的爭氣,而能讓自己和家人有面子;以及夢想的自我實現。研究原創性/價值透過本研究結果,了解促進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有利因素,可提供日後規劃偏鄉青少年輔導方案之參考,及早協助偏鄉孩子;也能在偏鄉青少年離家求學前為他們預作心理準備,以提高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本研究亦提供對偏鄉青少年之教育與輔導實務及研究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王麗斐; 林淑君; Li-Fei Wang; Shu-Chun Lin
    本研究係針對1992-2006 期間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題材與發展趨勢進行整合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1992 年開始第一篇的質性研究以來,至2006 年底共累積246 篇。在1992-1996 年間,質性研究僅佔全體量化與質性研究論文數的六分之一,然而近十年(1997-2006)的數量則已佔全體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論文數的三分之一。超過四成的論文以「質性研究」通稱,其餘的研究方法論取向非常分歧。這些論文的研究參與者以案主為最多、助人者次之;其中,以案主為主角的論文中,以非大學生的成人案主最多、其次是兒童。研究人數以單一樣本最多、約六成論文的研究人數在六人或六人以下。研究題材聚焦在探討案主在諮商歷程的改變與結果、助人者的專業發展、以及諮商關係或諮商互動歷程等議題上。探討老人案主的質性研究則尚未誕生。詳細研究結果與建議將於文中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影響:多層次縱貫研究分析
    (2008) 陳均姝; Chun-Shu Chen
    摘 要 本研究有二,研究一旨在探究初期、中期與後期團體時期,成員在團體中之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助益知覺以及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其團體治療性因素的影響效果;研究二則探討成員在團體進行期間之各次團體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的發展變化情形及其影響效果。 本研究以某大學參與短期結構性團體的242位成員為研究對象,並以分層隨機分派方式將領導者與成員分派至12個教育心理團體與13個成長團體。兩類團體之領導者皆由某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之碩二以上研究生擔任,並接受過八小時之該類型團體領導者訓練課程。本研究之團體性質為每週一次、每次九十分鐘,共計九次之短期結構性團體。 本研究工具,包括:成員參與團體前所填寫的「人際依附量表」、各次團體結束後所立即填寫之「團體治療性因素量表簡式」與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及第九次團體後所立即填寫之「團體氣氛量表簡式(投入分量表)」、「領導者行為量表(四個特質分量表)」。本研究以描述統計及階層線性模式之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成員在初期、中期與後期之各類因素助益知覺的平均得分,皆以「對團體的正向感受」因素的得分最高,其次為「行動力的引發」與「認知性的獲得」因素,「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則居末。其中,「共通性」因素越至後期其平均得分的排序越後、「利他性」因素則越至後期,其平均得分的排序越前。 二、本研究之完整模型之團體層次「團體類型」、「投入氣氛」與「領導者特質」及個人層次之「焦慮依附」、「逃避依附」、「排除依附」與「安全依附」等變項對於成員在三期團體之多數治療性因素與總分助益知覺的整體影響效果皆達顯著;但對於初期團體之「共通性」與「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及中期團體之「共通性」與「建議的提供」因素則無顯著影響效果。 三、團體層次之「投入氣氛」對於成員之三期團體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的影響向度最多,且其影響效果也最為顯著;其次則為「團體類型」變項對於成員在不同團體時期之特定治療性因素助益知覺有顯著影響效果;個人層次之「安全依附」特質傾向為預測力最為顯著之個人層次解釋變項。「投入氣氛」對於「逃避依附」與特定因素間的調節效果在中、後期團體最為明顯,其次則為與「安全依附」的調節效果。 四、成員在各次短期結構性團體中的團體治療性因素總分與各類因素助益知覺的成長模型分析結果,支持先上升、後下降或趨緩、又再度上升之三次方曲線成長形式,且其多數因素之成長率產生較快速變化的反曲點為第5次至第6次團體之間。 五、本研究之團體層次與個人層次變項對於成員在各次團體治療性因素獲益知覺的初始狀態多具有顯著影響效果,且「團體類型」對於成員之多數治療性因素的成長率具有顯著影響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與限制,本研究對未來研究及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及領導者教育訓練提出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忍氣吞聲」到「輕安自在」:自我與人際拿捏困境者之諮商經驗研究
    (2011) 趙容嬋; Jung-Chan C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人的人際和諧脈絡下,面對人際互動中「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者的人際困境與諮商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八位研究參與者(八位女性,平均年齡22.6歲,大學生四位,研究所學生四位)。研究發現,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的研究參與者,其困境內涵主要可分為兩類,類型一是因為在關係中「做自己」而受挫,類型二是重複以他人為重的人際模式,但開始感受到不舒服與自我被壓抑的痛苦。至於他們不敢「做自己」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性、好我形象的建立與保持以及成長歷程中的社會學習經驗—和諧為重。經過諮商介入後,研究參與者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新的協調狀態則有人際互動關係的改變、自我的改變以及理解讓自己受苦的僵化的觀念而不受困。綜合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藉由諮商介入後,他們從困境到轉化的因應歷程可以「人際互動中陷入『做自己』與『維繫和諧』困境者的協調歷程概念化模式」呈現,此模式共分為五個階段:「虛性平衡」、「忍氣吞聲」、「消極抗衡」、「自我強化」及「輕安自在」。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憂鬱情緒、求助態度、自我污名化、社會污名化與自我隱藏對求助行為及求助延宕影響之研究
    (2011) 張虹雯; Hung-Wen Chang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憂鬱情緒、求助態度、自我污名化、社會污名化、自我隱藏及性別等變項是否可以預測大學生「有」、「無」求助行為,及研究變項對求助延宕的影響。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共蒐集1,262位來自全台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其中男、女大學生各有420、842位,平均年齡為20.86歲。 研究結果顯示:(1)在性別方面,男大學生在憂鬱情緒、自我污名化、社會污名化、自我隱藏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女大學生,但在求助態度、求助行為及求助延宕上的表現則沒有差異。(2)在求助表現方面,「未求助組」、「考慮求助組」、「已求助組」三種不同求助行為的大學生在所有研究變項上皆達到顯著差異水準,此外,在事後考驗中發現,已求助者在憂鬱情緒與求助態度的得分顯著高於考慮求助與未求助者,顯示已求助者具有高憂鬱情緒及高求助態度之特徵。考慮求助者則在自我污名化、社會污名化、自我隱藏及求助延宕上,多是高於未求助與已求助者,其中在求助延宕上的表現更是遠高於其他兩組,代表考慮求助者具有高求助污名化、高求助延宕的特徵。未求助者則是在憂鬱情緒與求助態度的表現上皆是三組中最低的,未求助者與考慮求助者在自我污名化上一樣高於已求助者,代表未求助者具有低憂鬱情緒、低求助態度、較高污名化的特徵。(3)當大學生具有以下特徵:大四生、人文/社會/教育學院、有過諮商經驗、憂鬱情緒愈嚴重、愈相信心理諮商專業可以解決其困擾、愈不會認為求助會影響其自尊或自我滿意度及愈傾向隱藏與保留負向經驗與秘密時,愈可能「有」求助行為;其中,以過去曾接受諮商經驗為最具關鍵性的指標,而性別與社會污名化的影響力則未達顯著。(4)相似地,在預測求助延宕時,以過去諮商經驗、求助態度、自我污名化與自我隱藏等4個變項具預測性。(5)進一步探討中介效果,自我污名化與自我隱藏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延宕的關聯中,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而社會污名化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延宕的關聯中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然而,求助態度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延宕的關聯中不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心理諮商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滴水穿石:某偏鄉國中駐校心理諮商介入方案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企業贊助諮商心理師進入偏鄉國中進行駐校諮商服務方案之經驗與成效,本方案已進行6 年並持續進行中。本研究針對100 學年度畢業班學生(共10 人)進行縱貫性追蹤研究,探討他們在國中就讀期間接受駐校諮商方案的成效,並於其畢業後持續追蹤。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於該班學生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八年級下學期期末(四人受訪,兩男、兩女)、九年級畢業前(10人受訪,五男、五女)及畢業後1 年暑假(五人受訪,兩男、三女)進行訪談;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Facebook、Line、電話、寒暑假聚會等等),並佐以教師訪談及本方案諮商心理師之工作記錄。研究結果發現,此一長期駐校諮商服務方案對學生最顯著之效益在於:一、不放棄、堅持下去態度的養成;二、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技巧的提升。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畢業生進入高職/專科後,雖然在人際與學業適應仍遭遇困難,然而,他們學會堅持下去、不放棄,顯現此方案對該校學生具有長期性影響,促使學生內在改變,形成保護他們不放棄的支持力量。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本方案的省思與未來對偏鄉青少年介入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滴水穿石:某偏鄉國中駐校心理諮商介入方案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企業贊助諮商心理師進入偏鄉國中進行駐校諮商服務方案之經驗與成效,本方案已進行6 年並持續進行中。本研究針對100 學年度畢業班學生(共10 人)進行縱貫性追蹤研究,探討他們在國中就讀期間接受駐校諮商方案的成效,並於其畢業後持續追蹤。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於該班學生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八年級下學期期末(四人受訪,兩男、兩女)、九年級畢業前(10人受訪,五男、五女)及畢業後1 年暑假(五人受訪,兩男、三女)進行訪談;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Facebook、Line、電話、寒暑假聚會等等),並佐以教師訪談及本方案諮商心理師之工作記錄。研究結果發現,此一長期駐校諮商服務方案對學生最顯著之效益在於:一、不放棄、堅持下去態度的養成;二、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技巧的提升。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畢業生進入高職/專科後,雖然在人際與學業適應仍遭遇困難,然而,他們學會堅持下去、不放棄,顯現此方案對該校學生具有長期性影響,促使學生內在改變,形成保護他們不放棄的支持力量。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本方案的省思與未來對偏鄉青少年介入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的情緒智力與治療效能之關係
    (2009) 簡里娟; Li-Chuan Chien
    本研究以華人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我國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之情緒智力對治療效能之影響。本研究邀請具有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經驗、且從事成年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專業工作者(男性22位,女性105位,平均年齡32歲)及一位與其晤談三次以上的個案(男性37位,女性90位,平均年齡22歲)共同參與研究。參與研究之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需在當次晤談結束後立即填寫西方情緒智力量表、華人情緒智力量表、工作同盟量表及同理心量表;而個案則填寫工作同盟量表及同理心量表。蒐集的資料以階層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西方情緒智力會直接影響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所知覺的工作同盟以及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自評之同理心能力;而華人情緒智力則對治療效能無顯著影響;華人情緒智力與西方情緒智力的交互作用對治療效能亦無顯著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理論、實務與研究上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以建構主義之紮根理論方法學,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進行;共邀請12 位資深諮商心理師自願參與研究。研究參與者年齡在40-59 歲之間,平均年齡45.7 歲;心理諮商工作資歷在15-27 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8.8 年;兒童青少年諮商工作年資在6-22 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1.8 年;其中2 位男性,10 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師從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的發展路徑猶如倒螺旋型,不同階段會遭遇不同的困境:心理師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方式努力解決與克服困境,不僅度過危機也有新的進步,不同階段間具有逐步累積增能與發展的延續性,從新手克服「應然」迷思,到學習遊戲治療學到柔軟與放鬆,再到個人議題的解決、接納生命限制,最後到發展生命哲學與身心靈自我照顧策略擴充個人內在資源處理困境;每個階段均起源於挫折、自我懷疑的困頓,爾後找到因應策略而成長,一次次累積,就形成倒螺旋式的進步。研究亦發現,心理師所經歷的臨床困境與安頓身心的經驗,會與其個人生命與專業的轉變相互關連與影響。最後本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以建構主義之紮根理論方法學,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進行;共邀請12 位資深諮商心理師自願參與研究。研究參與者年齡在40-59 歲之間,平均年齡45.7 歲;心理諮商工作資歷在15-27 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8.8 年;兒童青少年諮商工作年資在6-22 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1.8 年;其中2 位男性,10 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師從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的發展路徑猶如倒螺旋型,不同階段會遭遇不同的困境:心理師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方式努力解決與克服困境,不僅度過危機也有新的進步,不同階段間具有逐步累積增能與發展的延續性,從新手克服「應然」迷思,到學習遊戲治療學到柔軟與放鬆,再到個人議題的解決、接納生命限制,最後到發展生命哲學與身心靈自我照顧策略擴充個人內在資源處理困境;每個階段均起源於挫折、自我懷疑的困頓,爾後找到因應策略而成長,一次次累積,就形成倒螺旋式的進步。研究亦發現,心理師所經歷的臨床困境與安頓身心的經驗,會與其個人生命與專業的轉變相互關連與影響。最後本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