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Yun Wang"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2009) 洪麗雯; Li-Wen Hung大學學生會之運作是達成教育目標、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歷程,過去曾是社會改革的動力,法律也賦予學生會存在的合法性。但近年媒體報導,學生會運作遭遇瓶頸。而過去國內以「大學學生會運作」為主題之研究,多以輔導者經驗、法理基礎與意涵為主,較少從學生觀點出發,難以理解學生會成員真實經歷到的學校生活。因此,本研究採「教育微觀政治理論」作為論述主軸,探討「組織生活的隱晦面」,並以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選擇湖畔大學(化名)進行實地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受訪者有學生會成員、校內其他學生團體、教師及行政人員等。 首先,本研究發現,自九0年代迄今,湖畔大學學生會之運作發展歷經四個時期的轉變,即穩定、衝突、和諧與危機時期。除了大學教授專業自主運作的區塊之外,大學學生會的成立使得原先科層體制主導掌控的學校行政決策,藉由學生會系統性的整合學生意見、爭取教師支持,透過各種權力策略,動搖了學校組織原有的權力生態。但於此同時,學生會本身面臨嚴重的運作危機,學生會的代表性與不可替代性受到質疑。 其次,影響大學學生會運作之因素分析,包含四大層面。在客觀因素方面,一是法規制度的影響,使學生會在行政決策、社團活動、工會抗爭定位中擺盪;二是對政治活動的反感影響學生參與學生會意願;三是學生的角色衝突。在認知差距方面,一是學校與學生會之間,對於學生會是「自治者」或「治校者」的權力定位不同;二是「尊師重道」與「師生平等」的倫理觀念衝突;三是學生會內部對於學生會發展的主軸有「權益派」與「活動派」的爭議。在利益考量方面,一是描述學校行政單位、教師與學生會之間,因為工作屬性差異,為了完成組織任務而造成「專業利益」衝突;二是學生會與校內其他學生團體、學校行政單位之間,在爭取認同與爭取資源上的利益關係;三是來自組織需求與個人需求不同,對於學生本身所造成的「個人利益」衝突,如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與學生會的公益服務理念抵觸、學生傾向選擇有利於自我實現的表現場所。在文化因素層面,包含不同科系文化影響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學生文化以情感為導向。 最後,依行動者使用目的,權力策略大致有「影響型策略」與「保護型策略」。校方與學生會之間的策略使用,由於雙方地位與互動方式的改變,在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特別的是,湖畔大學的各利害關係人都經常使用「情感」訴求的權力策略。Item 地方政府教育課責系統之研究--以臺北縣活化課程為例(2011) 賴彥全; Yen-Chywan Lai近年來受新右派主義與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響下,地方治理的運作納入了績效與回應性等觀念,公部門必須藉由課責系統,才能彌補傳統官僚組織所欠缺的高績效及高標準的服務品質。本研究旨在探討地方教育課責系統中,各課責機制之課責途徑與效果,及影響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先探討地方政府課責之意涵、理論基礎及類型,歸納出我國地方政府課責的五大機制-層級課責、法律課責、政治課責、專業課責、社會課責,據以建構出我國教育課責系統之架構。再採個案研究法,選擇「臺北縣活化課程」作為政策個案,運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實徵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層級課責缺乏強制力成效不彰、法律課責以經費掌控為主政治性強、政治課責具影響力但與選舉連結有限、專業課責受文化因素影響並不顯著、社會課責力道強但淪為利益團體把持。此外,在課責系統之運作上,可以發覺各課責機制之間,存在相互連結與衝突之現象,以及政治力量介入之情形。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強化教育課責系統及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地方政府教育課責系統現況與成效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9-??) 賴彥全; 王麗雲; Yen-Chywan Lai; Li-Yun Wang受新右派主義與新公共管理思潮影響,政治治理(governance)納入績效回應等觀念,對於公部門課責(accountability)需求高漲,以確保官僚組織的高績效與高回應性。本研究以地方縣市政府課責系統為焦點,以活化課程為研究對象,探討地方教育課責系統之運作途徑、效果以及影響因素。先由文獻歸納課責五大機制-科層課責、法律課責、政治課責、專業課責、社會課責,再透過個案研究,以臺北縣(現為新北市)活化課程為例,透過文件分析、訪談,探討縣市政府之課責系統。結果發現,科層課責因法制及政治因素成效不彰,法律課責以經費掌控為主政治性強,政治課責具影響力但與選舉連結有限,專業課責受文化因素影響並不顯著,社會課責力道強但受壓力團體影響。各課責機制間存在相互影響,以及政治考量介入之情形。Item 專科學校改制後師資政策合適性及講師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2004) 黃淑芳; Su-Fang,Hwang教育部自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修正專科學校法,訂定遴選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並核准附設專科部實施辦法,同時辦理績優專科學校申請改制為技術學院並附設專科部;依據民國九十一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所述專科學校教師以講師佔多數,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面對師資結構與制度的重大變革,學校必須面對改革,講師必須順應情境,與業界結合同時提升等級。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一)探討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後,技專校院為提升師資結構,講師所面臨的衝擊;(二)評估講師在面對學校的改制,個人專業發展的需求;(三)分析講師在面對學校的改制,影響個人專業發展的因素;(四)根據研究的結果,提供未來台灣各技專校院改善師資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訪談及問卷調查;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建立研究架構,編製訪談大綱,再依其結果編製「專科學校改制後講師專業發展需求評估調查問卷」,抽取台灣省及離島地區84所技專校院系主任及講師1,113位作為調查對象,回收956份有效樣本;本問卷調查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壹、改制之後師資政策方面:專科學校改制有其必要性,師資結構與一般大學應有區隔、目前師資評鑑制度不合理,所訂定之師資結構不能培養出社會就業市場需求人才。 貳、改制後講師專業發展需求方面:目前國內人文學類及商管學類之博士不易取得,學校努力聘請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政府應開放提供講師在職進修的機會。 參、影響講師專業發展因素方面:學校的配套措施不足、學校限制教師進修人數、家庭、經濟、教學繁忙及國內博士班錄取率低,會影響講師進修的意願。 基於上述的發現提出具體結論、建議與省思:依據研究調查顯示,部分講師因為年齡、體力、健康等因素,無法配合學校師資政策之培育;建議政府為因應改制政策其師資結構之改變,建立一套優惠的退場制度,讓技專校院的發展更具活力。Item 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經營特性對學生成就的影響:政治與市場邏輯的檢證(2008) 蘇曉蓉; Hsiao-Jung Su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自主性是否能解釋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成就的差異。過去研究顯示私立學校學生成績較佳,其中制度論觀點指出學校經營特性中的學校自主性高低是影響公私立學校學生成就差異的重要原因,如Chubb和Moe(1990)指出公立學校在政治邏輯運作下,受較多外部機構控制,學校自主性較低,對學生成就較不利,因而主張公立學校市場化,上述理論是否能適用臺灣的情形?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在地方政府辦理及監督的原則下,學校自主性有何差異?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之間有何關聯?提昇學校在哪些方面的自主性對學生學習有利?皆為本研究關心的議題。 為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以次級資料分析為主,訪談為輔。運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教師、學生與家長的資料,分析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的學生成就差異、學校自主性差異,及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之關係,並藉由訪談補充量化難以回答的變項運作機制。 以制度觀點的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後,結果指出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有制度差異,但學校自主性與學生成就沒有關聯,可知制度論的解釋有限,臺灣升學文化脈絡或學校社會資本的運用可能是解釋學生成就差異的其他原因;亦可能是次級資料分析尚未能找出關鍵因素,如訪談指出彈性的學習時間與活動安排、自主的常規管理可能提昇學生成就。此外,若學校自主性高,卻未用於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則無法彰顯學校自主性的正向效果。除了上述解釋,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臺灣私立國中在篩選學生上頗具自主性,雖然國外制度論研究中並未納入此一自主性,但是就臺灣而言,篩選學生的自主性才是解釋公私立國中學生成就差異的主要因素,且量化及訪談結果皆支持此一論點。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及討論,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國民中學經營、未來研究取向與次級資料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