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Jia-rong"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張伯駒《叢碧詞話》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林佳蓉; Lin, Jia-rong《叢碧詞話》是張伯駒在1961結集的詞話論著,共收錄91則詞話。本文從他對時代特色的詮釋、詞人詞作的評論、創作鑑賞的分析三方面加以探討。時代的排序中,張伯駒最肯定五代南唐的詞風。而詞人典範以周邦彥位居第一,為北宋詞之代表;南宋詞之代表則是吳文英,吳詞佳處,在有色繪修辭之美。在創作鑑賞部分,張伯駒著重琢句練字的自然優美,與聲律平仄的和諧美聽,張伯駒論析詞之鍛鍊修辭的目的已不在演歌,而是出自詞為音樂文學這種精雅藝術的鍾愛與敬意。張伯駒透過《叢碧詞話》的品評,比較、歸類範作的寫作技巧,以及標舉同質性的、可以普遍再現的美學規律,表達了他對深雅文化的維護,與延續詞之價值的努力。Item 民初世變下的文體思索:盧前「詩」、「詞」、「散曲」理論及創作研究(2020) 楊允宏; Yang, Yun-Hong盧前為民初著名詞曲學家,不僅致力建構舊體韻文理論,亦兼擅新、舊各體文學創作;更與任訥聯袂擘劃「散曲」理論體系,成為「散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為了探索盧前在民初學界的特殊意義及重要貢獻,本論文採取「跨文體」研究視角,觀察盧前在民初世變的多重情境下,如何省思「新」與「舊」、「中」、「西」、「白話」與「文言」的關連,如何重新架構「詩」、「詞」、「散曲」文體論;並且從文體「理論」與「創作」的參差映照之中,分析盧前如何活化各式舊體韻文,以回應世變,定位自我。 本論文運用三種層次解決上述問題:第二章「文體觀的生成背景」以政體轉變、戰爭動盪、教育制度、學術思潮作為世變背景,詳細考察盧前一生行止如何在世變影響下,奠立其理論及創作的視野基礎。第三章「文體論的架構體系」探討盧前利用學科分化的架構,如何從「共性論」、「辨體論」、「發展史論」三大層面重新建立「詩」、「詞」、「散曲」的義界、性質與流變;詳述盧前如何援用各種策略,建構散曲的學科版圖。「文體實踐的轉變歷程」一章挽合上述二章觀點,將盧前的創作實踐分為前、後二期,探索每一階段的文體觀、創作意識與特點的細部漸變軌跡;進而觀察創作實踐理論的過程中,如何從廣泛涉獵到迷惘游移,最終拓闢「民國詩」的新格局。 經由三方面層層分析,展示盧前不同於其師吳梅以及學衡派第一代的新視野。他致力溝通新舊文體的隔閡,而散曲則是立足於新、舊兩端的平衡點;他延續吳梅的理念,彌縫理論與創作的斷裂,並且為理論注入時代元素,為創作開拓新變空間,賦予舊體韻文新的存續生機。 民初學人雖然已往,但是餘波猶存,他們極力開創學科以及創作新實踐的成果,對當代影響深遠,如何重新鑑往而知來?則是當代學人值得深入反思的課題。本論文所提出的一套文學研究法――――通過「世變」與「文變」的互動考察,以「跨文體」視角連結「理論」與「創作」,希冀能開展「民初舊體文學」以及「專家研究」的新向度。Item 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林佳蓉; Lin, Jia-rong本文以張炎《山中白雲詞》書寫關於地域空間的詞作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地域空間轉換的外在經歷過程,對其內在生命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家園意識」在詞作中所凸顯的意義。張炎是宋元之際的遺民詞人,在歷經時代裂變,家族毀滅之後,如何藉由「詞」此一體裁的書寫,以逆轉現實的困境,維繫生命存在的意義。故本文將深入張炎詞作的核心,試圖剝開其漂泊江湖,最後回歸家園故地的心路歷程。本文擬從「世居/棲居/閒居之地的空間對照與家園」,「傾聽中的家園意識」,與「陶淵明式的家園圖象」等方面,探討張炎詞中的家園意識在地域轉移的流動過程中所呈顯的意義,以及呈現自我存在的方式。期使藉由本文的探討,為張炎詞作重構出地域流動的圖景,彰顯其中的內涵,並揭示文學與地方多樣可能的對話空間。Item 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林佳蓉; Lin, Jia-rong本文以張炎《山中白雲詞》書寫關於地域空間的詞作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地域空間轉換的外在經歷過程,對其內在生命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家園意識」在詞作中所凸顯的意義。張炎是宋元之際的遺民詞人,在歷經時代裂變,家族毀滅之後,如何藉由「詞」此一體裁的書寫,以逆轉現實的困境,維繫生命存在的意義。故本文將深入張炎詞作的核心,試圖剝開其漂泊江湖,最後回歸家園故地的心路歷程。本文擬從「世居/棲居/閒居之地的空間對照與家園」,「傾聽中的家園意識」,與「陶淵明式的家園圖象」等方面,探討張炎詞中的家園意識在地域轉移的流動過程中所呈顯的意義,以及呈現自我存在的方式。期使藉由本文的探討,為張炎詞作重構出地域流動的圖景,彰顯其中的內涵,並揭示文學與地方多樣可能的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