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n, Li-chi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版畫研究
    (2019) 黃馨平; Huang, Hsin-Ping
    《三遂平妖傳》是明代第一篇神魔小說,有二十回本與後來馮夢龍增補而成的四十回兩種系統。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是目前最早的一個版本,由羅貫中所著,王慎修編纂,劉希賢刻圖,不僅劇情光怪陸離、跌宕起伏,還擁有三十張風格特別的精美插圖因而受到關注,被認為融合了杭州版畫與金陵版畫兩地特色。本論文便是以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為研究對象,以各種面向去切入,圍繞作品來討論版本問題、編輯製作的過程、出版狀況、圖文關係以及風格溯源,希望能夠重新檢視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在明代版畫史裡的位置。 為了理解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的製作,處理出版的問題,從分析敘文出發,確立訂年、版本與製作地點、製作出版過程等。在馮夢龍出版的四十回天許齋本、墨憨齋本的插圖中,會發現許多構圖被沿用的現象,比較三種版本的插圖彼此之間承襲關係,更能凸顯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的編輯特色,也觀察從萬曆到天啟、崇禎年間小說選圖喜好的轉變。對於插圖風格的來源,須先釐清補刻的問題與刻工的影響,再處理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風格的來源,比較同時期的杭州版畫與金陵版畫,討論是否融合了兩地風格。聯繫自南宋以來杭州地區優秀的繪畫傳統,到明代繼承了畫院風格,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版畫帶有強烈的繪畫元素,也進而影響後來的杭州版畫,「繪畫性」成為風格討論的重要元素。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作為杭州版畫裡萬曆前期的作品,不僅代表徽派流行前的杭州本土風格,也藉由個案的研究,對杭州區域風格的樣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字:杭州版畫、武林版畫、金陵版畫、區域風格、三遂平妖傳、王慎修、劉希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明弘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
    (2009) 彭喻歆; Peng, Yu-hsin
    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岳家書坊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在過去的版畫研究者眼中,向以其隨文彈性變化長短的多面連幅插圖形式著稱。但除了獨特的圖文配置外,插圖本身採取的敘事手法與用意卻始終未受到相應的關注,且實際上,《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的重要性亦遠不只限於書籍插圖或敘事畫發展範疇,包含其較罕見的刊刻時間與地點、豐富的人物園林圖像等,都賦予了《奇妙註釋西廂記》十分豐厚的風格意義。本文透過對《奇妙註釋西廂記》圖文編排細節和風格等不同面向的梳理與探究,逐步解開環繞此作品及其版畫製作、出版的相關疑問,藉由《奇妙註釋西廂記》的成就,北京坊刻版畫在明代前期的發展情況也漸趨明朗;而其插圖所呈現的風格特質,更帶動我們重新檢視北方職業繪畫和宮廷繪畫的表現,省思之間的關聯與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洛神賦全圖〉看敘事畫傳統在宋代的融合與演進
    (2021) 盧冠蓁; Lu, Guan-zhen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佚名〈洛神賦全圖〉是一卷根據曹植〈洛神賦〉文本情節,以連環畫構圖逐一詮釋賦文的敘事畫長卷。對比其他〈洛神賦圖〉摹本,〈洛神賦全圖〉以其精巧的圖繪風格、新穎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敘事手法突出於眾摹本之間,是為宋代畫家的創新表現。本文將探討〈洛神賦全圖〉當中新的表現元素之可能來源,嘗試釐清中國敘事性繪畫到了宋代有甚麼特殊的發展,並試圖理解宋代畫家選擇了何種敘事方式重新詮釋〈洛神賦〉故事。論文首先就〈洛神賦全圖〉的圖文敘事部分作分析,解讀〈洛神賦全圖〉當中承繼自六朝類型〈洛神賦圖〉的構圖特色及情節敘事,同時挑揀出其中不屬於傳統的創新表現,包含榜題的運用、情節分景、山水布置,以及相對多元的時空表現,推測這些新元素有一部分是受到佛教敘事繪畫的影響。同時,〈洛神賦全圖〉的筆墨風格、圖像特色和裝飾母題則凸顯出與宋代宮廷繪畫、宮廷版畫的連結,加強了〈洛神賦全圖〉的當代性。 前人學者指出,中國繪畫受佛教敘事繪畫影響的時間差不多發生在六朝時期,然而在檢視〈洛神賦全圖〉的過程中,發現畫家運用榜題和異時同圖、異景同圖的作法鮮見於其他宋代敘事畫,卻與宋代寺觀壁畫上的佛教經變畫有所接近,促使本文回顧佛教敘事繪畫中對於異時同圖等時空表現手法的描寫。藉由敦煌壁畫各朝洞窟和宋代寺觀壁畫所遺存的圖繪資料,試圖梳理出佛教敘事手法的表現脈絡,並對比〈洛神賦全圖〉的表現手法,發掘出該卷畫家對於佛教繪畫敘事手法的引用及修正,為宋代敘事性繪畫的視覺敘事機制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觀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晚明「沒骨山水」研究
    (2010) 蔡佳蒨; Tsai,Chia-chien
    明末的畫壇,出現了一批色彩濃豔、令人一時無以聯想起其直接的風格來源的作品。此批作品起先是由董其昌在題跋中定名為「沒骨山水」。其畫派源流是由張僧繇、楊昇與郭忠恕傳承下來,直到晚明才又被進一步發展。除了董其昌之外,與他有交遊、或聽聞過此種畫風的畫家,也對「沒骨山水」具有興趣。像是趙左、沈士充、項聖謨或是職業畫家藍瑛一門,也都畫有仿張僧繇或仿楊昇的畫作。不過在追溯晚明「沒骨山水」的畫風時,卻未能找出其切確的風格來源。此時,明末突然復興、甚至可能是突然出現的「沒骨山水」與中國的傳統以及外來文化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是相當值得關注的問題。當「沒骨山水」這樣的概念在明末被提出後,畫家與後人因不解其起源而再倒回去尋找中國古代的風格,試圖為這個突然出現的畫風找尋到與中國傳統之聯繫時,會發現在遠古的傳統中彷彿也可以見到類似的作法。然而,如果我們只關注其風格與中國傳統之共同性,卻忽略其異質性,以及兩者當中其實有著時間的斷層性時,就會很理所當然的將「沒骨山水」視為是在中國具有悠久傳統之畫風。在這些晚明「沒骨山水」中,其風格比較能看出西洋畫派的影響,像是趙左、張宏與項聖謨。不過本文還要提出晚明的「沒骨山水」畫風還受到日本大和繪的影響。在董其昌、藍瑛與工坊偽作中,皆可見日本大和繪的雪景與繽紛的彩葉對「沒骨山水」的影響。晚明的視覺文化有許多的來源。在西洋的部分已經有研究者指出西洋畫法對中國的影響,但卻忘記中國除了可見西洋繪畫,還有許多外來友邦的朝貢或私自交易換取文物。而明代對日本的好奇心與眾多的文物收藏,更可以影響到中國畫風。至此,日本的繪畫風格可成為中國藝術的外來資源之一,作為探討晚明繪畫風格之時,也需要考慮倭畫的影響,如此才可真正理解晚明的畫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