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Cheng-Ju"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與知識建構(2014) 林政儒; Lin Cheng-Ju引發筆者注意伊能嘉矩的臺灣知識建構,主要來自清代臺灣統治議題。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上的豐碩成果,直接影響戰後的臺灣研究,也因爲伊能嘉矩的歷史詮釋,造就出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史觀。本文試圖以史家詮釋歷史為切入點,分析伊能嘉矩知識建構時的思維,並且重新檢閱其來臺灣前後的發展歷程。分析方式著重史家的人物研究為主軸,結合時代背景中日本政府與東京人類學會對伊能嘉矩的影響,探究伊能嘉矩的發展歷程與建構的思維。 誠如伊能嘉矩來臺灣之初衷所云,「以自家自手,開拓自己的道路」,但這條道路走起來並不順遂。開啓伊能嘉矩來臺灣發展的契機,首先於189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人類學,其後朝鮮與北海道調查學習。緊接著於1895年伊能嘉矩為創立自家之言而來臺灣發展。除藉由東京人類學會的「知識網絡」獲得更多臺灣知識外,伊能嘉矩也努力從頭學習臺灣知識,累積各項田野調查經驗,循序漸進的完成臺灣北部調查。並把握1897年的「蕃人教育設施準備に関する調查」機會,伊能嘉矩總算完成概略性的全臺灣調查。 1898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的統治政策轉變,「半官方」組織的林立,以及後續的官方調查行動,給予伊能嘉矩更多發展的機會與舞台。同時,伊能嘉矩也逐步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網絡。相對的,此時的伊能嘉矩研究從以蕃人為主,因政策與身份任務因素而轉入漢人研究。學術發展以外,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臺灣以日本殖民地身分成為展示給世界的展品,展品意象的建構來源之一為伊能嘉矩研究成果,影響往後日本的國內外博覽會的臺灣的展出意像。 1895年至1905年的潛心研究,以及後續數次的短暫來臺灣調查,在臺灣的十年研究歷程中,伊能嘉矩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之外,仍需完成坪井正五郎的學術要求,以及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導向。夾在兩者之間的伊能嘉矩,研究自主性經常受到牽制,但也藉由這兩大團體而獲得不同的發展機會。說明伊能嘉矩在官方、學術與自我的發展情況,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伊能嘉矩透過自己的治學之道與努力,建構出龐大的臺灣研究。從本文中分析,在研究歷程中與環境影響下造成伊能嘉矩許多的轉變,但伊能嘉矩仍不忘初衷的一步一腳印完成各項研究,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造就出豐碩的著作,更成為受後人注重的臺灣研究之一,也隨著研究者被重視與參考引用。伊能嘉矩的研究被廣泛沿用同時,歷史的詮釋也被大眾所接受採納。此外可看出一位臺灣研究中的巨人,是如何在各項學習與努力中逐漸茁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