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u, Chieh-Hsing"
Now showing 1 - 20 of 2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Evidence-based Guidance of "Taiwan Health Promoting School"Promotional Strategy & Result of Second-Generation Health Promotion(2012-10-31) Liu, Chieh-Hsing; Chang Tzu-Chau; Liao Li-Ling; Chang Fong-ching; Cheng Chi-chia; Niu Yu- Zhen; Chou, Hsin-PeiThrough policy support, cross-agency partnership, and bottom-up comprehensive counseling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gan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guidance for the second-generation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The purpose is to help 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 creating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comprehensively. The important results are four thousand two hundred eighteen high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e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initiative. One hundred and one school principals, directors, and teachers participated as counselors in the schools within cities and counties. In addition to the self-efficacy for the schools promoting the project, the schools had expressed their satisfac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with the initiative. One hundred action-research programs were created and visitors to th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have exceeded the millions, as an indicator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the results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has given recognition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concrete effort on promoting healthy behavior in school, and align th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success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in Taiwan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tnership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uni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parent groups, counselors, and schools alike support one another as they all value health and acknowledge the ideals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Let us continue our efforts for the health of our future generations.Item Factor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work stres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hospital staff: a pilot study in Taiwan(2012) Tsai, Yueh-Chi; Liu, Chieh-HsingItem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sixth grade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2016-03-22) Shih, Shu-Fang; Liu, Chieh-Hsing; Liao, Li-Ling; Osborne, Richard HAbstract Background Health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ealth policy and health promotion agenda item in recent years. It had been seen as a means to reduce health disparities and a critical empowerment strategy to increase people’s control over their health. So far, most of health literacy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dults with few studies investig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statu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body weight in Taiwan’s sixth grade school children. Methods Using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162,209 sixth grade (11–12 years old) school children were assessed. The response rate at school level was 83 %, with 70 % of all students completing the survey. The Taiwan child health literacy assessment tool was applied and information on sex, ethnicity,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rs were also collected. BMI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children as underweight, normal, overweight, or obese.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with robust estimation was used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body weight with an adjustment for covariates. Result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8.9 % girls, 3.8 % were indigenous and the mean BMI was 19.55 (SD = 3.93). About 6 % of children self-reported bad or very bad health. The mean child health literacy score was 24.03 (SD = 6.12, scale range from 0 to 32).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obese children was 15.2 %. Children in the highest health literacy quartile were less likely to be obese (12.4 %) 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quartile (17.4 %). 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 ethnicity, self-rated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rs, children with higher health literacy were less likely to be obese (Relative Risk Ratio (RRR) = 0.94, p < 0.001) and underweight (RRR = 0.83, p < 0.001). Those who did not have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r had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RRR > 1.10, p < 0.0001)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strong link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obesity,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key potential confounders,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potential intervention points in school education for obesity prevention.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a health literacy curriculum into schools may mitigate the growing burden of disease due to obesity.Item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prenatal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2020-07-14) Huang, Wei-Hsiang; Shih, Shu-Fang; Lin, Chen-Li; Liu, Chieh-HsingAbstract Background Down syndrome is a common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and prenatal screening can inform parents of the risk of their baby having Down syndrome. Little research has examined how decisions regarding both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s well as diagnosis are made among women who are currently pregnant and how their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social contexts, specifically family and social media, using mixed methods. The study was to test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scale that measures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concerning prenatal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in urban areas of Taiwan. Methods We developed an item pool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30 pregnant women recruited at two district hospitals in urban areas. The item pool was reviewed by a panel of experts and then administered to 300 women who had been pregnant for less than 24 weeks and had not received the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tests. We used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validate the scale and test its reliability. Results The initial item pool had 54 items. After the expert review, three items were deleted. After the item analysis, 16 additional items were delet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items revealed four factors labeled – “Attitudes towards Down syndrome and Screening Tests,” “Important others’ Attitudes towards Down Syndrom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Others on Decision-Making,” and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on Decision-Making” – and 16 of the remaining items had satisfactory loadings on those factors, explaining 72.0%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Cronbach’s α values of the dimensions ranged between 0.75 and 0.90, demonstrating satisfactory internal reliability. Conclusions The scale has satisfactor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pregnant women’s attitudes and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Down syndrom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and to help design tailored consultations for pregnant women in clinical settings.Item 中醫保健課程對於改善長者步態穩定成效之評估-以臺北市為例(2024) 黃建榮; Huang, Chien-Jung背景:臺北市老年人口比例全台最高,跌倒恐懼與行走步態被廣泛認為是導致老人跌倒的重要風險因子,但關於社區老年人步態參數的研究在臺灣相對有限。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社區老年人的跌倒恐懼與步態參數現況,並評估融入健康信念模式的中醫保健課程對其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方便抽樣在臺北市招募65歲至85歲社區老人,設計以健康信念模式融入之提升下肢功能中醫保健課程,介入為期一個月,課程包括數種中醫身體活動、穴位按摩、藥膳及茶飲。研究區分介入課程A組、介入課程B組及對照組,B組差異為減少特定的中醫身體活動。研究工具使用可攜式慣性傳感器進行15公尺折返步態量測,及跌倒自覺風險量表(FES-I)進行評估。結果:參與者對跌倒存在高程度恐懼,在步速、步頻、步幅長度、腳趾最小離地高度等步態參數有良好的表現,為活動力較為活躍族群。A組介入組內對步速、步幅長度、步距、雙支撐以及腳跟最大離地高度具顯著改善效果;課程B組介入於對腳跟最大離地高度具組間顯著改善效果,但該課程對跌倒恐懼及步距有負向的影響。結論:以提升下肢功能為目的之中醫保健課程,短期即能有效改善社區老年人步態表現,比一般身體活動更對老人行動推進能力有幫助。Item 乳癌病人之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對重建術後憂鬱、焦慮及生活品質相關因素探討(2019) 龐傳慧; Pang, Chuan-Huei目的:本研究目的為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決策衝突及術後生活品質、憂鬱及焦慮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藉此了解乳癌重建病人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是否影響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之變化及其重要構面。方法:採行回溯性研究 (retrospective study)立意取樣,蒐集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自105年4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乳癌切除後立即乳房重建者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開放式問卷訪談及問卷填答個人基本資料、決策衝突、社會支持、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等量表調查。結果:個人背景因素中的婚姻狀態、家族病史、決定前閱讀重建資料、有無接受醫美重建會談、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前社會支持及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乳癌外科手術方式、乳房重建距今時間、人身保險、家族病史、家庭總收入、疾病治療資訊衝突等與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有達顯著相關。各量表中相關性可知社會支持與決策衝突、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無顯著相關;決策衝突與焦慮達顯著相關;憂鬱與決策衝突、社會支持無顯著相關;生活品質與憂鬱、焦慮、決策衝突有達顯著相關。結論和建議:接受乳房重建婦女獲得較高的社會支持時,術後憂鬱、焦慮、生活品質狀態也較佳;而減少決策衝突和遺憾,建議醫療人員應先瞭解病人文化水準、教育背景、使用資源能力及其支持系統等背景因素,並提供病友協會及癌症腫瘤心理諮商師主動介入評估等立即性情感性支持,能降低重建術後的憂鬱與焦慮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衝擊。也建議政府將乳癌重建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範圍,避免因自費無法重建,恐導致衍生更多心理層面問題進而浪費更多醫療成本。Item 互動式多媒體介入策略於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2024) 戴琬容; Tai, Wan-Jung背景:腎癌存活者於腎臟腫瘤手術後,常詢問與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相關議題。但至今鮮少有專為腎癌存活者設計之衛教教材,以做為健康促進之參考依據。目的:本研究以行為理論及多媒體學習論為基礎,設計互動式多媒體教材,並探討「互動式多媒體衛教」與「口語衛教」兩種不同衛教方式,對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方法:採類實驗設計,於北部某醫學中心泌尿科門診收案,依病歷號隨機分派,實驗組(n=38)以互動式多媒體衛教,對照組(n=39)採口語衛教,於介入後立即實行後測,6週後進行延宕測,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及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兩組研究對象在介入後,健康知識、自我效能及身體活動量,於組內皆有進步,並達顯著差異,且實驗組進步幅度優於對照組。而實驗組於健康態度之成效,無論在組間後測(β=2.079, ρ=0.027),或組內後測(ρ<0.001)及延宕測(ρ=0.004)均達顯著差異。 結論: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因運用理論編排設計,能有效提升腎癌存活者健康行為之態度,且透過圖文說明,可輕鬆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並能依個人需求反覆閱讀,另有行動策略可做為實行健康行為之參考,不僅適合腎癌存活者,亦可供案家成員共同使用。因此,可將本教材設計概念推廣於臨床實務中加以應用。Item 以夥伴關係為基礎之輔導系統對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之探討(2014) 周昕蓓; Chou,Hsin-Pei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夥伴關係為基礎之輔導系統對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以劉潔心(2010)所承接之教育部「99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與網站維護計畫」之「成效評價問卷」加以分析與統計。此調查以99學年度全國國中及國小健康促進學校承辦人員為母群體,樣本選取採分層系統抽樣設計,各層內採用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等距抽樣法,共回收621份問卷。資料整理後以SPSS 22.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夥伴關係及夥伴運作層次表現佳,且近八成的學校都有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中央輔導團隊進行互動。 二、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佳。學校對於執行情形及其六大範疇介於約半做到與大部分做到之間,而學校對於推動效能及其六大範疇介於有一半把握與很有把握之間。 三、「主要負責人職務」在夥伴關係、夥伴運作層次、推動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四、「經費補助」在夥伴關係、夥伴運作層次上有顯著差異。 五、夥伴關係與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達顯著正相關。 六、夥伴運作層次在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七、夥伴關係之「任務界定」、「承諾與投入」能有效預測執行情形。 八、夥伴關係之「任務界定」、「相互關係」能有效預測推動效能。 九、夥伴運作層次能有效預測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時,應以校長為主要承辦人,學校需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中央輔導團建立與維持長久的夥伴關係,以增進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情形及推動效能。Item 以行銷策略探討健康檢查中心消費者對健康管理之服務需求研究(2015) 王琴芳; Wang, Chin-Fang本研究指在瞭解消費者在健康檢查後對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以行銷策略探討消費者對各種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進而了解消費者對健康管理的需要,採自編問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347人,回收率為87%。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分布情況,在產品服務需求偏好追蹤服務和客製化服務;通路服務需求偏好手機簡訊;對於推廣服務的需求偏低;對需額外付費的意願皆不高,僅有28.9%的人願意付費使用,其願意付費使用的費用僅為新台幣500元以下。 二、在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偏好健康管理平台、網際網路的推廣服務;年齡越大,對追蹤提醒、網際網路推廣的需求越高。收入越高,對客制化服務、追蹤提醒、衛教訊息、網際網路推廣的需求越高。 三、在健康行為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吸菸者較願意為健康管理付出金錢和時間等服務代價;運動時間越長者,對健康管理服務需求越高,越願意為服務付出更多金錢和時間等代價。 四、在疾病史與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有疾病史者對追蹤提醒和轉介服務的產品服務需求較高。有疾病史中除高血壓外,其餘疾病史對健康管理服務需求不顯著。 五、研究對象的背景變象對於健康管理服務需求的預測上,包括性別、學歷、職業、健康行為、疾病史和健檢動機。Item 國中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課程之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2022) 全筱曼; CHUAN, HSIAO MAN本研究之目的,將以全國非健康教育專長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國中健康教育科目在職進修課程」對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以瞭解受訓過的教師在健康教育教學上是否真的獲得改善。編製「109學年度健康教育科目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進行研究資料的調查與蒐集,正式問卷以普查且採線上問卷方式進行調查,使用surveycake問卷設計軟體進行調查。受試者包括全國737所公立國民中學之109學年度非健康教育專長授課教師,共計1,874人為本研究正式研究對象,實際回收1,229份,回收率 65.6%,經篩檢後去除無效問卷183份,有效問卷為1,046份,最後正式回收率為55.8%。統計方法採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根據上述文獻探討與調查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一、目前非健康教育專長授課教師,學校配課狀況不是以連續、長期的形式配課,大部分是健康教育授課三年以下教師,而且以健教年資為一年的人數最多,而目前仍有14.1%的老師從未參與進修。二、目前健康教育非專長授課教師,以與學生關係最緊密的導師為主要授課對象,但導師在在職進修動機以及教學效能明顯低於其他職務教師。三、國中健康教育科目在職進修課程,對於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幫助程度良好,且有高度需求。四、國民中學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職進修動機,以獲得「興趣與成就」之動機最高。五、國民中學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教學效能良好,以「教學氣氛」層面的表現最佳,以「教學策略實施」表現最弱。六、不同背景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對在職進修動機的看法有明顯的不同。七、參與進修動機與「教學年資」、及「參與在職進修次數」呈現相關情形。八、不同背景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的知覺有明顯的不同。九、教學效能與「教學年資」、「健教年資」及「參與在職進修次數」呈現相關情形十、國民中學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呈顯著正相關十一、國民中學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特色幫助程度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呈顯著正相關。十二、參與在職進修次數與在職進修課程特色幫助程度呈顯著正相關。十三、國民中學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教學效能,主要受到「整體在職進修動機」、「整體課程特色」、「健教年資」、「教學總年資」等因素影響最大,共同解釋力達26.3%其中以「在職進修動機」對於整體教學效能的個別解釋變異量最大,為主要預測變項。Item 國民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繼續教育介入在專業核心素養之效果研究(2019) 楊靜昀; Yang, Ching-Yun提升專業素養有助於勝任實務工作,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繼續教育介入對學校護理人員專業核心素養健康照護、管理、溝通協調及合作、創新與研究、自我成長之成效。採準實驗雙組重複設計,實驗組86人,接受6小時的「專業核心素養繼續教育計畫」課程及網路平台3個月資源學習,對照組86人則未提供任何教育介入。於介入前,兩組皆實施前測,作為學習評量之基礎。教育介入完成後立即實施後測,以了解教育介入之立即性效果,並於三個月後進行後後測,以了解延宕效果。資料之統計與分析以SPSS23.00中文版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人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與分析性統計(卡方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在進行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以健康照護、管理、溝通協調及合作、創新與研究、自我成長為依變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立即效果方面,實驗組在專業核心素養健康照護、管理、溝通協調及合作、創新與研究、自我成長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即繼續教育在學校護理人員改善專業核心素養健康照護、管理、溝通協調及合作、創新與研究、自我成長方面具有立即的效果;但是延宕效果只有知識及自我成長有顯著差異。 依據結果,建議教育、衛生主管單位與學校護理專業團體規劃學校護理人員專業素養繼續教育及工具發展,提昇學校衛生護理專業能力,帶動對師生照護的新視野。Item 基層公衛護理人員在職進修教材設計與實驗介入—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介入研究(2006) 廖靜宜; Liao, Ching-Y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一適用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進修之自學式教材,並探討其介入後的教育成效及使用者對該手冊的評價。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以台北市10所健康服務中心之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三週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以及兩次e-mail提醒,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教育介入。研究工具包括前後測成效評價問卷與過程評量問卷,所取得的資料以t檢定、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共變數分析(ANCOVA test)、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 test)等方法進行分析。 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本研究以自學式「社區健康計畫DIY手冊」介入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擬訂社區健康計畫之知識、技巧與自我效能,介入效果在控制前測分數與婚姻狀況的前提下,實驗組於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知識後測得分並未顯著高於對照組,僅於「計畫評價」次向度實驗組後測顯著高於對照組(F=6.325,P<0.05)。而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技巧部份實驗組後測得分亦未能顯著高於對照組,僅有零星單題達顯著差異。而整體擬訂社區健康計畫自我效能實驗組後測得分則顯著高於對照組(F=5.134,P<0.05),有整體性的提升效果,且於「診斷與分析」(F=5.196,P<0.05)、「計劃」(F=5.209,P<0.05)等次向度亦達顯著差異。而在過程評價方面,半數以上的使用者表示手冊有助於其瞭解擬訂社區健康計畫之相關知識、技巧與提升執行上的自信,而高工作負荷量與工作時間的緊縮則是造成無法仔細閱讀手冊以及實際執行擬訂社區計畫上的困難。 整體而言,本自學式手冊介入計畫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擬訂社區健康計畫整體知識、技巧以及相關次向度內涵之提升效果不佳,但能有效提升擬訂社區健康計畫自我效能。綜合文獻與研究結果,推論本研究介入成效可能受到「實驗介入情境控制」、「研究對象學習動機」、「工作環境支持度」等因素之干擾,以及「評量指標」、「研究樣本數」等限制而無法確切測量出可能成效。 本研究依循以學習者為中心之原則,以文獻探討、需求評估為藍本,以行為科學理論作教育策略,轉化學術理論於實務使用之手冊發展過程,可供未來發展自學式教材相關研究之參考。本手冊經使用者評定為易讀且符合實務需求之教材,雖介入後未能於擬訂社區健康計畫知識、技巧有全面性的效果,但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故可作為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教育之自學教材,提升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對於擬訂社區計畫的把握程度。建議未來研究上能進一步克服手冊使用上的限制,激發學習動機、增加研究樣本數、以多元、長期追蹤的方式評量效果,以使本自學手冊能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成效。Item 多元介入計畫對急性期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成效探討(2021) 簡廷瑋; Chien, Ting-Wei中風是一個會導致嚴重失能且需長期照護之疾病,而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的相關議題卻常被忽略,本研究關注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狀況包含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透過美國心臟醫學會之照顧者指引的建議來設計多元介入計畫內容與方式,利用結構化的設計來給予急性期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適切的衛教內容增進急性期中風患者來促進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也讓非正式照顧者有持續照顧的可能。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共招募46位非正式照顧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與對照組並介入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一個月並追蹤達三個月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其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向度是否對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經多元介入計畫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變項,可能受限收案人數過少而使統計檢力未達顯著差異程度,但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與規劃,使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議題能被重視與關注,並發展台灣版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相關照顧指引。Item 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現況和親子互動行為的相關性探討:以雙北市為例(2018) 曾威舜; Tseng, Wei-Shun本研究目的為利用調查法,瞭解家長與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家長認知與態度、環境可近性,及親子互動行為的不同型態,期望給予合適的行動科技使用建議,與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型態。為探討相關使用行為,以問卷調查設計,隨機選取臺北市與新北市的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收案,並以學齡前兒童的家長(n=325)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65%)家長為每日超過2小時的行動科技重度使用者,接近六成(57.2%)的學齡前兒童使用過行動科技,每日使用總時間(45.2%)落在「1-30分鐘」以內,且最常使用的內容為「看影片」,最常使用的地點是「客廳」。超過七成(72.4%)家庭擁有「3台以上」的行動科技產品,而親子互動的靜態行為以「看電視」為主、身體活動以「戶外活動」為主。並發現家長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環境可近性可以預測(R2=.197)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家長和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可以預測(R2=.069)親子靜態行為總時間。 為了學齡前兒童健康發展與親子互動品質,本研究建議:(1)以身作則,建置使用禁區。(2)降低親子靜態行為比例。(3)提高親子身體活動比例。(4)共同培養良好行動科技使用習慣。Item 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對其孩童身體活動行為之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探討-以臺北市早療醫療院所為例(2021) 黃懿民; Huang, Yi-Mi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身體活動之現況與家長對於其孩童在身體活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並運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將相關因素進一步分析為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瞭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在前傾、增強、使能因素上如何促進或阻礙其孩童身體活動之行為。隨機抽樣選取臺北市進行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之孩童(n=304),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對孩童在身體活動上相關覺知以及障礙。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平均一天的身體活動時間僅43.09分鐘,而家長對身體活動的覺知、親職支持、親職效能以及是否有專家提供建議以及家長本身的身體活動時間、孩童靜態遊戲時間能夠有效預測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R^2=.282)。為了能夠提升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本研究建議:(1)提升家長在孩童身體活動重要之相關知能 (2)專業人員應加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的相關建議及衛教 (3)政府應設立臺灣學齡前身體活動的相關指引,其中也應包含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知相關建議 (4)政府應加強在遊戲空間提供適切且通用設計之共融設施。Item 影響成人減重行為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某營養諮詢機構會員為例(2018) 黃慧儀; Huang, Hui-Yi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成人減重行為成效之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式研究,運用PRECEDE模式中之『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發展結構式問卷,並立意選取營養諮詢機構減重會員,進行資料收集,共回收116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 1.本研究之受測對象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多集中在31-40歲,體型以肥胖人數最多,教育程度大部分為大專/大學學歷,且大多過去五年具有減重經驗。 2.研究對象三個月減重行為成效體重差平均值為5.25公斤(標準差2.42),體脂差平均值為3.39%(標準差1.67),腰圍差平均值為2.25英吋(標準差1.26)。 3.研究對象之減重行為成效會因性別、體型、減重行為信念、營養師社會支持之不同而有顯著相關。 4.許多因素都與成人減重行為成效有關,包含: (a)前傾因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體型、過去減重經驗、減重行為信念、減重行為自我效能。 (b)增強因素:家人、同儕團體、營養師對減重行為的支持或反對。 (c)使能因素:健康訊息來源、營養教育可利用性;這些決定因素可以解釋20.3 %減重行為成效的變異量。 結論:透過營養教育針對有效預測之變項設計個別化的專業飲食建議,強化健康體位與正確減重觀念,以建立體重控制之健康行為,進而提升減重行為成效。Item 探討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2024) 陳泓儒; Chen, Hung-Ju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對象為花東地區111學年度所有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採問卷調查法,有效問卷共75份。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其教學困擾總平均為2.63分,其各層面為「研究發展與進修」2.82分,「課程設計與教學」2.73分,「班級經營與輔導」2.55分、「敬業精神與態度」2.45分。因應策略總平均為3.41分,其各層面為「設計適當課程」4.01分,「了解個別差異」3.77分,「尋求協助」3.52分、「解決途徑」2.36分。二、研究對象其教學困擾會因教育程度不同、擔任職位不同、校內是否有專業學習社群而有所差異;因應策略會因性別不同、婚姻狀況不同、擔任職位不同及校內是否有專業學習社群而有所差異。三、大專院校教育程度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教學困擾「班級經營與輔導」層面上比起研究所教育程度的教師教學困擾程度較高。沒有擔任行政職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教學困擾「敬業精神與態度」層面上比起有擔任行政職的教師教學困擾程度較高。校內沒有健康專業學習社群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教學困擾「課程設計與教學上」層面上比起校內有健康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教學困擾程度較高。四、本研究因應策略「解決途徑」為研究對象面對教學困擾時,對外尋求專家、研習資源等方法。故未婚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因應策略「解決途徑」層面上比起已婚的教師因應策略程度較高。沒有擔任導師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因應策略「解決途徑」層面上比起擔任導師的教師因應策略程度較高。校內沒有健康專業學習社群的花東地區非健康教育專長教師在因應策略「解決途徑」層面上比起校內有健康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因應策略程度較高。五、研究對象整體教學困擾與整體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六、研究對象可透過擔任職位、校內是否有健康專業社群、整體教學困擾來預測整體因應策略的使用。Item 提昇護理人員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介入研究—自我效能融入翻轉教學策略之應用(2022) 邱靖雯; Chiu, Ching-Wen背景:研究證實結合藥物與非藥物疼痛處置在處理病人疼痛有很好的成效,但在台灣尚未將非藥物疼痛處置納入護理的正規教育中。目的:本研究目的乃發展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探討運用此課程對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技能、態度、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方法:以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採方便取樣,樣本來自台灣某醫療體系二家醫院之護理人員,對照組及實驗組各 40人。實驗組接受5小時的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課程,對照組無特殊介入,僅與實驗組同時間點接受後測。二組於介入措施前後皆填寫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量表與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之情況調查,及M手法按摩與坐姿拉筋運動技能測驗,另外實驗組增加課程學習滿意度的調查。採用 GEE 分析檢驗翻轉教學介入對於非藥物疼痛處置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之成效。結果:二組在前測的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得分皆無顯著差異。在「自我效能融入非藥物疼痛處置之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後,結果顯示能提升護理人員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知識、態度、技能與自我效能。實驗組在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的種類與執行天數改變也顯著優於對照組。故翻轉教學訓練課程介入能提升非藥物疼痛處置的行為表現。此外實驗組的課程學習滿意度為96分,認同翻轉教學課程介入能增強其執行非藥物疼痛處置行為的自信心,而且在技能的學習也較有深刻記憶。結論/建議:本研究證實翻轉教學有助於護理人員學習非藥物疼痛處置,建議未來可以再持續追蹤護理人員於臨床實務的執行,及對於病人照護的影響。也建議台灣的護理學校教育能將這二種非藥物疼痛處置(芳香療法與M手法按摩)列入課程內容,讓護理學生能及早接觸相關的知識,當進入臨床時能運用在病人個別性的照護。Item 教保服務人員健康教學介入研究—以「健康促進學校」之「生活技能」策略融入(2022) 陳慧玲; Chen, Hui-Ling本研究旨在瞭解教保服務人員健康教學之現況,分析其健康教學需求;以視力保健為例,建構發展教保服務人員以「健康促進學校」之「生活技能」策略融入健康教學之課程方案,並探討其介入之成效。首先,問卷調查教保服務人員健康學現況,隨機抽樣任職於台北市與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為503份,可用率為90.14%,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其次,執行介入研究採兩組前測、後測、追蹤測實驗設計,介入組35位教保服務人員,對照組42位教保服務人員。介入組接受四次課程,每次三小時,共12小時研習課程,以結構式問卷收集研究對象在「健康教學策略認知」、「健康教學策略態度」、「信心程度評量」上之變化情形,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教保服務人員利用「特定活動」與「隨機教學」執行健康教學最多,執行最多主題「個人衛生」,教學方法運用較多「示範實作」、「遊戲法」、「角色扮演」,教學評量實施較多「平時的觀察」與「上課參與表現」,教材資源使用最多「故事繪本」;健康教學遭遇最多的困難「缺乏健康課程的專業諮詢、教學輔導之管道與資源」,輔導最需要「教學媒材資源提供」、「專家輔導諮詢」 以及「互動式網路諮詢平台」。介入課程後之實驗組在「健康教學策略認知」、「健康教學策略態度」、「信心程度評量」等均顯示後測成績比前測高,且實驗組在健康教學之認知、態度與信心程度等後測分數顯著優於對照組,並且介入活動對於健康教學策略態度有良好的延宕成效。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可以多舉辦健康教育研習,以幼兒健康議題主軸,加強「教學媒材資源提供」、「專家輔導諮詢」 以及「互動式網路諮詢平台」。開設生活技能為健康教學策略之培訓課程,讓更多幼兒教保服務人員能參與推動健康促進幼兒園計畫,真正落實應用於幼兒園。未來研究建議,實際進行幼兒園介入健康促進模式之行動研究。Item 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20) 簡淑芬; Chien, Shu-Fen本研究旨在探討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 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106學年度入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39人、對照組132人,總計271人。實驗組進行兩節課共90分鐘的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教學,對照組則不接受額外的介入教育。資料統計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進行分析,統計方式包括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表、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與推論性統計(卡方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結果顯示,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可以顯著提升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 建議教育、衛生主管單位與學校之間,結合疫情時勢趨勢,增加傳染病防治教學課程單元,以多元教學方式取代傳統式教學,例如桌遊、體驗課程、發表教學法等,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習更具效益。學校設置衛生教育宣導公佈欄及校網設置「傳染病防疫專區」,提供最新訊息供師生及家長下載參考。達到增強學生的健康技能與生活技能,透過有效防疫,讓傳染病遠離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