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u, Hsin-Ju"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神明的匠師」在台灣-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
    (2016) 劉馨茹; Liu, Hsin-Ju
    《神明的匠師》是一部關於北管樂器製作的紀錄片,北管樂器製作匠師又被稱為神明的匠師。 北管文化根源於中國大陸,相傳清乾隆(西元1736-1795)~嘉慶(西元1796-1820)年間由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融入當地社會的習俗,影響擴及布袋戲、傀儡戲、歌仔戲、道教科儀的後場音樂以及客家八音。任何迎神賽會、歲時節慶都可聽見北管音樂,屬臺灣發展最蓬勃的傳統音樂之一,樂曲種類多樣,廣泛分佈於各地,又可稱為臺灣早期的流行音樂,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對先民來說,北管戲曲無論在酬神、娛樂方面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北管音樂中的鑼、鼓、鈸及嗩吶所產生明亮高亢、熱鬧的音色,在早期農業社會中,搭配神明遶境的遊行,或是起兵交戰的戲劇,立刻吸引左鄰右社前來觀看,因此北管音樂在民間戲曲和祭祀儀禮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影響北管音樂音色、音準的北管樂器製作匠師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幕後推手。 儘管如此,除了少數學術論文以及公視製作之薪傳系列紀錄片之外,鮮少有專注於北管樂器製作的相關書籍與影片,然而樂器被賦予著音樂文化傳承的使命,應該被重視。所以本文以「神明的匠師」為主題,以紀錄片形式的拍攝手法紀錄北管「牌子」樂器的製作及其脈絡,採訪徐文樟、八音王陳建誠、响仁和鐘鼓廠王錫坤、林午銅鑼林烈旗等匠師,並且於梨春園、保安宮、雞籠中元祭、慈惠宮保民繞境等活動拍攝北管音樂演奏,欲顯示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的現況及北管音樂的應用場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