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u, Yi-Chu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博物館展示治理實踐─以敦煌主題展示策劃為例
    (2020) 劉憶諄; Liu, Yi-Chun
    從晚近博物館學的發展來看,展示不僅源於展示策劃者的觀念、背景而策動產生,展示策劃者所處的機構、社會文化的脈絡也影響展示最終的呈現。展示策劃實務是一項深具挑戰的專業運作之外,展示策劃者進行策展工作同時又涉及其隱含的治理性問題,亦即是,作為技術意含的展示,既是指涉實務技術的方法、程序,也是意指實務技術的理論、目的。如此以博物館展示專業技術結合治理性意識,視為一種展示治理,並藉由深度描繪和解析本研究敦煌展示案例,以釐清博物館展示策劃工作的多重意涵。 博物館展示治理包含兩個部分。其一是博物館做為整體文化治理的技術,如何透過展示對觀眾進行治理,其治理的鋪陳可能隱含在博物館展示文本與展場設計之中。以Foucault討論治理性的四個技術系統(生產技術、符號技術系統、權力技術系統、自我技術系統)為基礎,透過本研究案例可以更細膩理解其間運作機制;第二個部分則是進入到整體治理性下的主體,以展示策劃團隊與觀眾對應機構展示策劃者的關係,透過西方基督教牧養制度的概念,以討論展示策劃團隊與觀眾如何達到自我技術切磋交流的可能性,也是博物館學所謂的展示效益。本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特展展示策劃為實踐案例,因敦煌主題特展架構在浩瀚的敦煌學知識下,展示文本的組織變化差異性極大,而更顯示出展示策劃者對於展示詮釋權的治理性,進而影響個體在展示實踐上的各種可能性。 首先,第一部份從當代博物館學強調以觀眾為思考基礎,並由參與展示策劃的人員出發,展示技術工作不以線性作業的方式運作,日漸著重團隊協力共作的模式,團隊並不侷限於博物館機構內部人員,更朝向與所在社群、相關機構等合作,激發創意與多元角度共同策劃展示。再者,博物館具有生產知識的專業能力與性質,又透過展示將以物件為主的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這樣的博物館專業呈現一種行之多年的知識發展與詮釋的權力系統,在這個知識詮釋與傳播的權力制度下,主導展示策劃的策展人具有某些被期待與賦予的權威性,也因而掌握以知識教化觀眾的權力,觀眾因為認同與信任博物館所給予的知識,進而運用展示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精神與行為上的認知和改變。因此,本研究認為展示實踐工作最重要的即是展品有關的展示文本組織,與相關事務之權力的支配調理,並進而在實踐過程中對於個體的主體性產生影響力。藉由本研究案例之實務展示工作探討,發現博物館有其運作的專業制度與結構體制基礎,依循在此之下的是一套專業技術,包含由各項展品構成的內容文本,對應展示需求的各項設計,相互搭配的教育活動,以及行銷宣傳等實務運作上。 透過對於展示治理的分析,上述展示實務技術的方法所指涉的實務技術「理論」,與Foucault在主體性上所提及追求真理遊戲的四個技術有所呼應,包含:生產技術、符號技術系統、權力技術系統和自我技術系統的對應分析。特別是後三項系統,可從組織展品/物件的策展理念和詮釋權掌控的關係條理來實踐自我技術的層面。整合來說,其一是與展示文本直接相關的展品組織架構,又可從策展理念、展品性質、博物館屬性、展示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理解博物館展示發展為具有治理性的權力運作系統,如何運用符號技術和權力技術相互作用而呈現其治理性。其二是與展示策劃過程息息相關的人(關係)連結的部分,展示策劃工作如何調理與展示相關的各項關係,以達到各方關係的相互搭配與平衡。最後透過諸多與策展團隊訪談和觀眾書寫所得的眾多資料,實驗性的與Foucault四大技術系統中的自我技術結合討論,呈現博物館展示是否可能成為展示策劃者與觀眾自我技術的一環,也是展示效益的結果。 最後的結語部分,再度整合本研究以展示治理假設做為博物館展示策劃工作的解析依據,再回頭審視博物館學中做為策展人字源的curator職務,理解博物館展示策劃工作在博物館整體與國家體制下的治理理性,進而可知其策展成員與觀眾個體主體自我技術的可能性。透過博物館展示策劃工作的治理分析,文末指出國家體制與博物館環境對應到策展團隊與觀眾,是整體性與主體性互為作用的不可分割關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
    (國文系, 2021-09-??) 劉怡君; Liu, Yi-Chun
    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高教學生於假設檢定的統計認知
    (2023) 劉奕均; Liu, Yi-Chun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形成假設檢定概念之評量架構,並據以設計試題,探討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假設檢定概念試題的表現概況。研究問題包括「假設檢定測驗試題的效度、信度為何?」、「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假設檢定測驗試題的表現概況為何?」為了回答以上的研究問題,本研究以主要文獻與統計學教科書為出發點,分析假設檢定的概念,再依分析結果與文獻探討形成測驗目標,並據以進行試題設計,形成預試試題。研究者先行邀請1名數學系大學生寫預試試題,並請受試者於作答時放聲思考,以利收集受試者對試題的各種想法。為檢驗試題效度,預試試題交由2名大學統計學專家教授審查試題內容與測驗目標,並邀請2名曾經教過合理性檢定單元的高中數學教師檢驗預試測驗試題之雙向細目表。研究者根據專家審查結果修正預試試題,修正完畢後形成本研究的正式試題,收集63名大學生或研究生的回應與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論指出,依據假設檢定概念評量架構發展出的測驗試題,其試題內容具有專家效度,其雙向細目表具有編碼一致性;具有3題以上測驗試題之層面,其Cronbach’s 係數在0.6以上,具有可接受的信度。本研究亦針對各項子概念之試題提出受試者的表現概況,並指出以平均通過率而言,對本研究受試者由易而難的子概念依序是「樣本統計量與p值」、「統計假設」、「抽樣與抽樣分布」、「型一與型二錯誤」、「顯著水準與顯著性」、「母體比例的假設檢定」,從統計認知面向來看,本研究之思考試題對受試者而言較為困難,而知識試題的平均通過率與推理試題相近。本研究亦針對假設檢定測驗試題設計、假設檢定於大學及高中階段的教與學提供建議,供未來的研究者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搖滾音樂觀光:Rock Werchter音樂祭展演及其消費體驗
    (2018) 劉怡君; Liu, Yi-Chun
    本研究發想於研究者自身音樂聆聽經驗,循著後現代音樂消費的發展脈絡,從私密聆聽模式逐漸發展成樂迷在live house、演唱會或是音樂祭,尋求共同品味的伙伴建立互動參與的音樂聆聽體驗,當中音樂祭作為主題式體驗觀光為未來音樂觀光市場發展趨勢,本研究以比利時Rock Werchter音樂祭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大類,Rock Werchter音樂祭及Rock Werchter音樂祭參與者,試圖剖析音樂祭空間的秩序建立與斷裂、音樂祭回應觀光市場的發展、以及參與者的集體認同感和「他者」(The Others)的生成。 研究以嘉年華會狂歡(carnivalesque)與異質空間的角度切入,藉由回顧狂歡節以及音樂祭於西方的演進,梳理音樂節慶觀光的成形與盛行,從文字、影像、網路資源文獻蒐集和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將Rock Werchter音樂祭分為會場外部和會場內部空間配置,針對Rock Werchter的空間建構強化狂歡節意象來加以探究,分析音樂祭的生產層面與文本內容來探討其展演定位演變,文化商品化趨勢對於音樂祭形象的建構導向。 Rock Werchter作為一個刻意強調表演陣容、音樂流動的音樂祭,因而成為一個有趣研究案例,沒有創意市集、戲劇舞蹈「全都包」(all-in-one)等傳統嘉年華會狂歡要素,參與者高流動性補足了狂歡元素,樂迷成為流動的音景。在音樂祭消費體驗中,編碼分析臺陸參與者網誌心得與深度訪談資料,發現在此音樂祭異質空間中,參與者融入成為新部落(neo-tribe)一員,透過觀光凝視、聆聽身體或是其他感官察覺來尋求搖滾音樂祭的原真性體驗,聆聽時的天氣、環境等元素共同造就音樂祭特殊的氛圍,讓樂迷聆聽時的觀光凝視與聆聽身體等感官接收開啟到最大值,參與者在此音樂地景的情境氛圍下一同展演,進而產生對於音樂祭的新部落集體情感認同與群體感。然而,研究結果也發現,即使在營造共同感的音樂祭空間,認同感反而可能放大「他者」的自覺,部落成員在新部落的存在與認同感上不敵族裔、性別、語言所產生的「他者感」。 現今生活型態轉變促使了跨國音樂觀光之風潮,音樂成為人們旅行的目的,歷史脈絡下搖滾樂的政治意涵加諸於音樂祭場景中,碰上消費社會的商業化勢力與大眾觀光趨勢,生產面(音樂祭)到消費面(參與者)之間的相互牽連演變,形塑一個搖滾精神的「異托邦」,而音樂祭結合音樂元素再現中古狂歡節景象,也體現了嘉年華式狂歡,參與者在特殊時空下共享一場狂歌狂舞的新部落音樂祭典,或許當中參與者對於新部落並非完全認同或完全忠誠,但透過音樂祭的消費體驗,確實賦予了音樂觀光另一種面向與視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聽唱片學國樂─「女王」的時代之聲
    (2020) 劉怡君; Liu, Yi-Chun
    1948年女王唱片公司成立,盛行於1950年至1970年間,女王唱片主要引進中國大陸的經典樂曲,為戒嚴時期的臺灣帶來豐沛的音樂資訊,可說是建立起一道聲音的橋梁。本論文透過相關歷史政治案件,以及透過田野調查之方式,以完整紀錄女王唱片為當年的台灣所帶來之影響,並述說學音樂的人們是如何透過女王唱片來學習,撰寫女王唱片所帶來之傳奇;再者,並記錄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時代的來臨,王明璽將女王唱片數位化之過程,使之不再受限於播放設備,能透過網際網路無遠佛屆,讓文物進入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世代,讓後代子孫也能欣賞到當時之時代之聲。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