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o, Li"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海洋永續:一位海洋紀錄片工作者的實踐歷程
    (2024) 羅力; Lo, Li
    本研究以自我敘事的方式描述紀錄片工作者羅力導演從保家衛民的職業軍人轉變為以海洋永續為志業的實踐歷程;研究者從搜集羅力導演的生活札記、學習筆記、影片創作以及與見證人對話之逐字稿和紀錄開始,以敘事研究的方法透過主位觀點的自我省思和客位觀點的分析與詮釋,聚焦在羅力導演接觸海、學習海及奉獻海三個階段的行動經驗,提出以影像紀錄來實踐環境教育的教學架構與學習模式。第一階段接觸海(in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海洋生活環境當中的覺察與行動,在完成海洋居民生活專輯及製作清除沈船環境紀錄片之後,發現真實體驗、與受訪者良善對話和影像紀錄是實踐環境教育的重要因素;第二階段學習海(about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回到學校培養環境知識與環境素養的歷程,透過導演的課程筆記、研究論文以及和教授們對話後,導演建構出環境教材架構和紀錄片製作實踐環境教育的循環架構:(一)以傳統生活智慧為基礎融入當代環境知識,是社區環境教材發展的基礎。(二)生活實踐、永續管理及影像紀錄是社區執行環境紀錄片製作循環與實踐環境教育循環的核心內容;第三階段奉獻海(for environment)是敘說羅力導演以參與式陪伴和社區使用影像紀錄來實踐環境教育的完整歷程,過程中發現:(一)社區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可以讓長輩擁有成就感;(二)能引發社區居民對環境的覺知;(三)讓傳統智慧融入當代知識可以產生新世代面對環境的觀點;(四)讓社區居民對生態環境擁有真實的感受;(五)讓製作團隊在面對生活環境時有多元的發展空間;(六)能拉近社區居民產生如親人般的互動;(七)讓製作團隊與受訪者擁有檢視過去和思考未來的能力;(八)讓社區居民更加珍惜彼此。因此研究顯示,社區環境教育人才的培養及社區發展需要以參與式的陪伴及良善的對話為核心,讓社區居民在幼年與少年時期以體驗遊戲親近社區生活環境,在青年與壯年時展現創新與發展的企圖心,進而逐漸形成中年與老年時期社區的生活智慧傳承,因此讓社區居民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都能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感,是羅力導演建構影像紀錄實踐環境教育模式後的重要發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西太平洋暖池MD97–2140岩芯120萬至60萬年前之古海洋學研究:有孔蟲殼體穩定碳氧同位素與鎂鈣比值
    (2021) 朱家萱; Chu, Chia-Shiuan
    本研究分析西太平洋暖池中心MD97–2140岩芯(2°02 N, 141°45 E,水深2547公尺),岩芯深度1700–2700公分(約120萬年至60萬年前)次表層浮游有孔蟲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355–425 μm)之穩定碳、氧同位素成分與Mg/Ca比值,與三種底棲性有孔蟲Uvigerina spp.、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與Pyrgo spp.(>250 μm)之穩定碳、氧同位素成分,以重建中更新世變遷時西赤道太平洋次表層水及深層水的古海洋環境紀錄。 研究結果顯示,N. dutertrei的Mg/Ca比值(1.23–2.52mmol/mol)轉換之次表層水溫介於14.2–22.2 ℃間(N=100),在120萬至90萬年前之間次表水層溫度最高溫與最低溫差約為6 ℃,而90萬至60萬年前之間的最高溫與最低溫差異則增加至8 ℃。而120萬至90萬年前之間,表層水有孔蟲Globigerinoides ruber(de Garidel-Thoron et al., 2005)與次表層水N. dutertrei兩者的Mg/Ca溫度,在MIS 19–15間之溫差為8.5 ℃,相較於MIS 35–28間之溫度差7.7℃為大,可能反映出斜溫層變淺的現象。 N. dutertrei殼體δ18O數值介於 -1.3至0.9 ‰(VPDB)(N=100), MIS16–23(約90萬年前)的冰期段落的δ18O數值比MIS24–36冰期段落的δ18O數值漸增約0.5‰,可能反映了冰川體積增加的趨勢;另MIS23間冰期的殼體δ18O數值較先前之間冰期的殼體δ18O數值大,亦暗示著此間冰期較少冰川融化的現象。而藉由N. dutertrei殼體δ18O數值與Mg/Ca比值所計算的次表層水δ18Osw數值,發現次表層海水δ18Osw於MIS23至MIS16期間,冰期δ18Osw數值出現漸增情況,也暗示陸冰體積可能有增加的現象。於MIS 23之後,次表層水δ18Osw數值有較多大於表層水之δ18Osw數值的狀況,可能源自表水層受到蒸發量減少或降雨增加之大氣狀態改變之影響。上述資料顯示中更新世變遷事件於西太平洋暖池海洋與大氣狀態的變化,而這些海氣變化皆可能是反應出地球冰期–間冰期循環週期自4.1萬年旋回轉變為10萬年旋回的影響。N. dutertrei殼體δ13C數值介於0.6至1.8 ‰之間,在中更新世變遷期間距今90 萬年前左右,與理論斜溫層應有的δ13C數值相對減少,可能支持斜溫層有變淺現象;又或者反映浮游植物以50 萬年消長的低谷期,因此數值較小。底棲性有孔蟲的δ13C數值在中更新世變遷期間變化較無規律性,其中Uvigerina spp.的δ13C數值與位於南太平洋的ODP 1123岩芯的Uvigerina spp.的δ13C數值在距今120–60萬年前間之數值多數相符,顯示此處底水環境反映來源的底水水團繞極深層水之δ13C狀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言辭反諷運用於COVID-19議題之新浪潮風格海報創作研究
    (2020) 羅麗; Lo, Li
    2019年,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群聚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將造成武漢地區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隨著時間的進展,全球疫情不斷升溫,人人自危,產生了許多特殊的社會現象。本研究探討言辭反諷法在海報設計上更多的形式表現可能,梳理思維脈絡與內容意涵,運用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議題上,透過創作彰顯海報設計的意義與價值。在研究方法部分,藉由文獻研究,歸納反諷法的分類、解讀與應用,並將美國加州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之代表設計師作品的表現手法做統整;案例分析的取樣標準,來自於言辭反諷相關海報之得獎作品:以2013年至2019年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和2010年至2019年IDC設計戰國策-台灣學生參加國際競賽,進行採樣,分析海報設計在標題文案與視覺圖像使用的諷刺技巧,得知一、言辭反諷應用於海報設計時,因強調正話反說,必須使觀者在觀賞海報時能夠清楚解讀出背後的意義而選擇設計強烈的標題;二、海報上常見的標題文案諷刺技巧多應用「隱嘲」手法進行創作;視覺圖像則是以「比擬」諷刺技巧為多數。因此本研究利用言辭反諷標題配合「比擬」的視覺圖像諷刺技巧表現手法並結合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風格,創作出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有關之議題;分類成「政治」、「民生」、「經濟」三大主題,共計15張系列海報,並運用動物的特性隱喻主題的意涵,為觀者帶來新的視覺刺激,進而反思,達到海報傳達的效果。經由創作研究後,獲致結論有三:一、海報文案以「隱嘲」諷刺技巧配合視覺圖像「比擬」有利於議題的闡述;二、觀者的自身經驗決定言辭反諷海報分析解讀的難易度;三、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與言辭反諷結合產生新的視覺刺激。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