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u, Yi-Ying"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問題引導學習(PBL)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個案研究(2017) 盧伊瑩; Lu, Yi-Ying基於教學現場的困境、歷史教師的挑戰,研究者企圖調整歷史教學以改善現況等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透過教師教學研究來探討「問題引導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教學實施歷程,包含規劃並實施可行的教學方案、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 本研究實施於105年國中教育會考後,以臺北市某所國中九年A班32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三週共八節課進行教學。透過課堂觀察、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記錄與學生學習文件等方式蒐集資料,再依據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教師運用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時,教學目標的規劃須配合學生能力;以影片作為情境問題有利於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可思考如何安排利於討論的教學情境;教學流程依照問題引導學習的四大步驟進行,並加入遊戲活動;宜兼顧積極互賴與個人績效的合作學習;以學習記錄簿配合問答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形。 貳、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後,增進了學生學習歷史科的態度,維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信心,並提高對學習歷史科的價值信念;透過人際互動,發現同學的長處與優點;問題引導學習增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問題引導學習讓學生體認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參、問題引導學習的教學方案設計不易,教師難以獨力完成。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拿捏「引導」與「指導」,營造開放性思考的情境,讓學生學習更深入內容、了解真實世界並無真正的「標準答案」是幾個困境。學生填寫問題訪查表不甚了解,需透過教師說明與示範。學習記錄簿填寫與繳交情形不理想,藉由訪談方式了解學生接受程度、各組合作情形。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未管理廢耕農地對河川水質與河岸侵蝕之影響──以有勝溪為例(2021) 盧奕穎; Lu, Yi-Ying施肥是導致水質惡化的主因,因此停止農業活動被認為是改善水質的最有效方法,但是過往鮮少有研究仔細探討農地廢耕時間與河川水質變化之關連性。本研究使用了1992年至2018年間的航空照片和衛星影像數化了有勝溪沿岸農地廢耕面積的時間序列,並與逐月水質檢測結果兩相比較。結果顯示,直到2018年有勝溪流域內的農地有65%停止了農業活動,其中絕大多數的農地廢耕集中在2004年至2008年(廢耕期),佔總廢耕面積的75%。利用變異範圍法分析水質量測數據後,發現有勝溪廢耕期的氨氮濃度相比於2000年至2003年的耕作期,其高濃度發生機會增加120%,廢耕後期(2009年之後)中濃度發生的機會增加188%。另外本研究自影像資料中發現2005至2018年,有勝溪沿岸共有11%的農地面積遭遇河岸侵蝕,且以廢耕地為主,疏於管理的廢耕農地似乎更容易受到侵蝕的威脅,同時廢耕後期的總磷發生高濃度的機會也增加132%。本研究結果顯示,未管理廢耕地除短期內可能因缺乏地表敷蓋而造成肥料流入河川外,長期將遭受河岸侵蝕,除應正視廢耕地的管理外,亦表示農業活動對於河川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