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Mei-Mei Wu"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檢索評估系統可行性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9-04-??) 吳美美; Mei-Mei Wu
    本研究主要在探詩建置一個中文檢索評估系統的可行性。數位化成為必要的趨勢 之後,世界上各重要語言都受到其使用國家的重視與贊助而開始進行研究。1992年起美國國 家標準暨技術局(NIST)和美國國防部尖端研究企畫署的資訊科技室(DARPA)開始組織一 系列的文獻獻檢索會議(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 TREC),每年舉辦一次評比研討會 議,至今已有TREC 9的召開。日本在籌畫五年之後,亦在今年(1999)開始推展日文的檢索 評比研討活動。本文提出建置一個中文檢索評估系統可行性研究,並期望政府重視支持而能 建設一個良好的中文檢索研究環境,以便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參與中文資訊檢索的研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檢索詞彙特質研究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7-10-??) 吳美美; Mei-Mei Wu
    The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inese search terms.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depicted: (1)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ess points used in the Chines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2)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rch terms used in the Chines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3) How do the search terms match the terms within the database in terms of zero hit and/or the number of relevant items retrieved?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pre- and post-questionnaires. Research results are then presented.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經驗之研究
    (2010) 石麗雯; Li-Wen Shih
    寫作能力是國語文領域培養的重點,也是各學科領域學習的必要基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加考寫作測驗,此入學考試的變革,讓國中生的寫作和教學變得很重要。本研究期望瞭解在寫作測驗中,被評定為高成就的學生,他們在國中時期寫作活動有哪些的經驗面向?同時,在許多文獻中指出,課外閱讀對寫作表現,可能有影響,這樣的看法是否適用於基測寫作測驗中獲得肯定的同學呢?這一群背景共通性的學生,他們的課外閱讀有何現象,值得瞭解呢?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的詮釋現象為理論基礎,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盼能更深層理解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的想法。並以半結構訪談法進行,以訪談題綱為本,針對訪談中出現的問題與疑惑進行追問,以獲得更豐富語料。受訪樣本為立意取樣,訪問九十七及九十八學年度獲得寫作測驗滿級分十一位同學,訪談過程錄音並繕打逐字稿,進行理解與分析,以詮釋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活動的經驗本質與其深層意義。 研究發現在課外閱讀經驗方面,其動機為內在動機驅策;課外閱讀內容呈現各異其趣、獨愛紙本的趨勢;至於如何從事課外閱讀,則表現善用時間、完整、重覆與檢視閱讀等情況;重要的他人與外在環境是讓受訪學生感受可能改變其課外閱讀的現象。關於寫作經驗,研究結果發現,寫作對高成就學生而言,是一種結合多重能力的知識內化歷程,寫作對其具有蛻變、會意與記錄的生活意義,同時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的寫作,可能受到與老師、同儕互動及自己對寫作的練習等現象關聯最大;在課外閱讀與寫作表現的部分,生活經驗仍是寫作的關鍵,課外閱讀與寫作表現間則有增益與檢視的意義展現。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師、圖書館及家長,甚至是有意提升自身閱讀與寫作程度學生,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言,期盼對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有所助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大學專利現況研究
    (2006) 趙幸儀; Hsing-Yi Chao
    專利除了是我們圖書資訊學之科學資訊傳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載體類型;也是一種智慧財產權,受到法律的保護;更是承載豐富技術資訊的科技文獻,為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的競爭優勢來源之一,如此集多種特性於一身的寶貴資訊,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去探討與分析。然而回顧國內以往探討專利研究時,多半將焦點集中在產業界,事實上,大專院校也有發展專利的條件與責任。 本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的專利為對象,試圖了解我國大專院校專利之現況與發展。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藉由大專院校專利資訊之研究,來了解目前國內大專院校的專利發展現況;以及說明國內大專院校專利管理的制度。在研究設計與實施上,本研究以檢索方式取得國內大專院校的專利之後,利用專利計量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對象的專利現況;另外藉由專利分析所得之初步結果,選取專利表現優異的大學進行專利管理制度與現況之個案內容分析。 研究發現國內大專院校的美國專利整體產出情況,在數量上可望持續上升,在產出學校上以台、成、交、清四校表現最突出,發明人方面則有高產量發明人多集中於表現出色的大學之現象,而技術類別方面以H01L最具代表性,引用情況則以交大表現最佳;此外,提出表現優異大學之管理制度及專利分析與指標分析結果。所得結論期望能對大專院校專利發展現況有更多的了解,以加強政府相關單位或各大專院校本身對大專院校專利發展的關注,並作為國內各大專院校對於專利管理、發展之規劃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圖書館電子館藏使用意圖研究
    (2013) 楊芸菁; Yun-Jing Yang
      圖書館的服務從過去以紙本館藏為主,發展迄今以電子館藏為要,本研究透過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UTAUT)探究影響空大學生電子館藏使用意圖之因素,並對空大學生的電子館藏使用行為進行調查,並以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為問卷設計之架構,利用問卷方式進行研究,總計回收39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377分,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資料分析採用SPSS統計軟體,以敘述統計、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有四成四的空大學生「未曾使用過」圖書館所提供的電子館藏,主要原因為「不知道圖書館有提供電子館藏」;(二)空大學生主要是在「家中」使用圖書館電子館藏,最常使用的類型為「電子資料庫」,最有興趣的主題為傾向與課程相關的內容;(三)空大學生在使用圖書館電子館藏所面臨到的困難為「遇到使用上的問題時無法即時詢問館員」;(四)空大學生的「電子館藏使用意圖」與學校或圖書館的「幫助條件」密不可分;(五)空大學生對圖書館電子館藏的「使用意圖」受到「社會影響」最大,其次為「努力期望」,最後為「績效期望」。本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空大學生圖書館電子館藏使用意圖的因素,符合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惟研究結果發現「幫助條件」和「使用意圖」融合為同一因素,顯示遠距學習的成人學生在使用電子館藏時,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援,亦即未來空大圖書館在提供電子館藏服務時應要強化使用指引及即時諮詢等支援服務,並加強電子資源使用之課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二十五年來的主題分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9-10-??) 吳美美; Mei-Mei Wu
    本文分析《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二十五年來收錄文章的主題內容,共分為46項主題類目。經過統計,二十五年來49期共有416篇文章,其中專論348篇, 書評67篇,主編的話1篇,平均每期出版專論7.1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6-10-??) 吳美美; Mei-Mei Wu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basic skill for life-lint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library miss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education, particularly to enhance the individuals to become information literat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the field of the librarianship should fully support the education needs in terms of providing multi-learning resources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into formal curriculum design.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hould take actions to change the current rigid curriculum. Librarianship should actively educate their librarians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and to fulfill the new missio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職進修館員個人知識管理中「知識獲取」、「知識儲存」與「知識分享」之探討
    (2006) 陳玲儀; Ling Yi Chen
    本研究目的只在探討在職進修館員個人知識管理中「知識獲取、知識儲存與知識分享」的方式並分析其影響因素為何。以十五位在職進修館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資料蒐集。最後根據研究分析結果,對圖書館、圖書館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為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分下列項目探討:知識的內涵及知識管理理論;個人知識管理探討;圖書館員在職進修環境、繼續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相關研究;探討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實證研究;探討圖書館與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與方法,以求深入瞭解現存相關理論與研究,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方向與研究價值。採用半結構訪談法,訪問十五位在職進修館員,並將訪談內容製作成逐字稿,再進一步進行編碼與資料分析,探討個人知識管理中的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的情形,並歸納出實際的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歸納以下二點: 一、在受訪圖書館員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之發現:(一)受訪館員知識獲取的方式以外來資訊為主;(二)受訪館員在知識儲存的方式以數位檔案型式為主;(三)受訪館員在知識分享的心態是樂於分享。 二、在影響受訪圖書館員知識管理因素發現:歸納整理出環境、個人、資訊來源、訊息及利益面向的影響因素,由於因素間交錯複雜的關係,將使得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更為複雜。 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圖書館的建議:(一)提供多元且便利的知識獲取環境;(二)建置知識管理系統;(三)制定實際的獎勵措施。 二、對圖書館員的建議:(一)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增加更多寶貴經驗;(二)認同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加強各項專業素養。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針對各類型圖書館的館員做比較研究;或擴大範圍至不同學科背景的館員進行探討;(二)在研究範圍方面:可進行其他行業的探討;或針對另一個行業做多重個案研究;或可跨行業、跨個案的多重比較研究;(三)在研究主題方面:擴大研究主題到知識應用與知識創新,做全面性探討以及增加個人與組織整體的角度來瞭解;(四)在研究方法方面:可採質性取向的縱貫研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使用者獲取與分享行為探究Moodle數位學習平台之資訊架構特質:以師大Moodle典範課程為例
    (2013) 龐宇珺; Yu-Chun Pang
    資訊架構能成功提升網站的優使性(usability),也已在網站設計的領域中使用多年,並但是在數位學習平台課程的設計上,卻鮮少被提及。若是能將資訊架構應用在數位學習平台課程的設計,將會對於使用者在數位學習平台中進行獲取與分享資訊有相當大的助益。本研究之目的是希望透過瞭解Moodle典範課程的平台設計具備那些資訊架構特質,Moodle典範課程的平台設計資訊架構如何支援教師與學生的獲取與分享行為,以探索能否使用使用資訊架構的概念來看Moodle平台課程的設計,並提出以下四個研究問題:(一)Moodle平台之典範與優質課程有哪些資訊架構特質;(二)Moodle平台使用者之資訊獲取與分享行為為何;(三)使用者對於Moodle平台資訊架構之經驗與感受為何(四)使用者資訊獲取與分享行為與Moodle平台課程設計之資訊架構的關係為何。 本研究為質量混和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並進行立意取樣,選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99學年度第一學期與第二學期之「Moodle數位學習平台典範課程」之典範及優質課程中之六門課程及其使用者(教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內容分析法是透過擷取典範與優質課程之Moodle平台課程資料,進行課程之資訊架構分析,並進行比較;訪談法是透過訪談大綱,訪問六名典範暨優質課程教師,以瞭解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背景、教師如何設計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如何使用平台獲取以及分享資訊,以及教師使用Moodle平台的經驗與感受;問卷調查法則是使用本研究設計之調查問卷,瞭解學生之個人背景、先備經驗,並詢問學生如何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如何使用平台獲取以及分享資訊,以及學生使用平台的經驗與感受。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典範與優質課程課程之資訊架構,皆具有以知識結構與課程進度呈現之組織系統,並有標明各項主題之標示系統,然而導覽系統則不明顯;且教師之教學設計和學生之感受影響Moodle平台使用者之資訊獲取與分享行為;而Moodle平台使用者認為課程平台內容設計越簡單明瞭越能滿足其需求;若依授課進度編排主題格式、使用開新視窗開啟外部資源、建立標示之命名規則,有助於使用者進行獲取與分享;而Moodle平台功能尚未被典範課程完全應用。本研究之結果可應用於數位學習平台課程的規劃設計,以提升獲取與分享數位學習平台課程資訊的方便性,並可提供Moodle平台課程培訓手冊以及推廣建置Moodle平台課程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相關政策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
    (2014) 盧谷砳樂; Gu-Le-Le Lu
    由於當前有關臺灣原住民族知識架構並不完善、範圍仍不明確且分歧,導致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或民間單位在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相關政策推展與目標之間,仍有些許落差;若欲突破此重要關鍵,唯有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才能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發展全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文本分析法進行研究,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活態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發展全貌,以及保存及傳遞現況,藉此重新思考未來進行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時應著眼之處。透過本研究之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相關領域發展自1990年起數量逐漸增加,並趨於穩定型成長。而依原住民族知識依分類範疇分析,以「文化展現」、「傳遞與教育」、「營生」等三部分所佔為多;「媒介」、「法權」及「族群互動」等三部分所佔為少。再行透過政府部門建置之數位典藏、數位落差與數位學習等相關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進行分析,發現內容以「文化展現」、「語言」知識範疇為多,且多數遵循相關規劃指標而建置,推論得以支援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之人士之資訊需求。此外,透過本研究之分析,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現行雖已累積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但多側重於某一些領域發展,或循同一操作模式,對於統合性或長遠性之規劃仍有待加強與改善,爰提出相關實質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碩士論文的文獻回顧現象探究創新閱讀書寫
    (2012) 唐佩瑾; Pei-Chin Tang
    文獻回顧表達了文獻間的關聯,以及研究與文獻的關聯,研究者也透過文獻來支持所選定之研究問題的重要性,並說明研究如何銜接和延續先前的研究缺口。在文獻回顧的過程,研究者應該持以批判性的態度,了解文獻的中心概念,並對不同的文獻加以分類和比較,從相關文獻中得到有助於研究的結論,使研究得以與研究領域接軌。本研究的目的希望了解研究者如何建立論證,將相關研究的不同觀點、結論和不同角度的看法整合起來,密切地與自己的研究相關,透過文獻間、以及研究與文獻之間的關聯,來呈現獨特的研究邏輯架構,並為自己的研究定位。進而希望了解文獻的論述、整合與連結,是否激發研究者新的想法或擴充概念,產生文獻閱讀的創新思考與成果。本研究從三個面向來觀察與分析碩士論文文獻回顧的書寫:文獻回顧的類型、文獻整理的心智策略、文獻論證建立的論述邏輯;此外,從文獻回顧書寫的邏輯建立與心智運作,來觀察文獻閱讀是否有創新思想的產生。 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從文獻中整理出四個面向的內涵,建立研究分析類目,並依此構成編碼架構,再對選取之5篇碩士論文進行文獻回顧書寫的內容分析。在研究樣本的選擇上,本研究從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與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每年共同舉行之「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活動獲獎論文中,以立意取樣,從2007-2011年獲獎論文中選取5篇作為研究分析樣本。文本內容分析之範圍,包含碩士論文之緒論與文獻回顧獨立章節,並以「一主題的討論」為一分析單位,共分析5篇碩士論文文獻回顧、106個分析單元。資料處理方式分為「量」和「質」二方面,在定量的分析上,呈現編碼分析結果之敘述統計,描述5篇案例之文獻回顧類型、心智策略、論述邏輯、以及創新閱讀現象之次數分配情形;在定質的分析上,說明和解釋5篇案例文獻回顧敘寫中,回顧類型、心智策略、論述邏輯之使用方式、相互關係、以及與論述建立之關係,並觀察其中是否有創新閱讀現象之產生。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共有五個: (一)在文獻回顧類型上,整體而言以定義型(47/113次)與脈絡型(34/113次)的回顧佔大多數,緒論與文獻回顧獨立章節著重使用的類型不同,而因著每一篇研究著重討論的主題不同,有不同的文獻類型使用分配與豐富度。回顧類型及其使用次數依序為:定義型(47次)、脈絡型(34次)、理論型(10次)、缺口型(6次)、重要型(6次)、方法論型(4次)、實際現況(4次)、歷史型(2次)。 (二)在文獻回顧心智策略上,以「歸納/總結」使用的次數最多,其次為「自己研究立場」,心智策略及其使用次數依序為:「歸納/總結」(53次)、「自己研究立場」(22次)、「分類/歸納」(18次)、「比較」(13次)、「分析/評論」(11次)、「延伸」(3次)。每一篇案例使用的心智策略,在種類與次數的分布上不相同,心智策略的使用,表現出作者對相關文獻的思索與整合,也使文獻的表現有邏輯、有組織性和整合性。 (三)在文獻回顧論述邏輯上,「整合論述」佔大多數,各種論述邏輯以及其使用次數依序為:「整合論述」(59次)、「文獻間缺乏關聯」(11次)、「缺乏回扣論述主題」(9次)、「文獻堆砌」(13次)。然而59次的「整合論述」大多數為案例三~五的回顧段落,表示研究者對於「文獻回顧的認知」,會影響其書寫與組織文獻回顧的方式。文獻回顧內容的組織與整合,表現出作者對文獻的思索程度,也表現出作者如何利用文獻回顧的主題和發現,表現出研究的獨特視角。 (四)在文獻回顧創新閱讀現象上,「重新塑造」(3次)、「新研究概念性架構」(1次) 、「思考層面擴充」(1次)、「帶出研究重要性」(1次)、「指出新的研究缺口」(3次)。理論觀點上的「結合」,可以更充分解釋概念或現象,理論要素的比較、歸納、結合,可擴充概念面向,並且研究者透過反覆檢閱文獻,找出相關理論面向之間的關連,重新建立符合研究目的的概念性架構。研究者從相關文獻中整合並歸結出重要結論,進而能看出延伸的意義,帶出研究的重要性,或者進一步看出新的研究缺口。 (五)文獻回顧的類型、心智策略、論述邏輯三個面向的思考,幫助研究者一步一步建立論述,充分的心智策略使用,以及整合論述的論述邏輯,呈現文獻間的關聯,並將研究定位於學術領域的脈絡中,也作為文獻創新閱讀產生的基礎,促使研究者思想層面擴充,或建立新的研究概念性架構。 本研究整理從案例中觀察到的文獻回顧類型、心智策略、論述邏輯、創新閱讀現象,將對所觀察到的面向加以歸納,並舉案例中的例子加以說明與驗證,最後將觀察與歸納的結果,形成「碩士論文文獻回顧研究編碼表」,供碩士論文撰寫者、教學者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與資訊素養教育內涵探討
    (2015) 陳意鈴; Yi-Ling Chen
    資訊素養教育是資訊社會時代重要的教育議題,國外透過資訊素養標準的訂定提供各級教育單位落實資訊素養教育的參考。反觀國內,大專院校開設資訊素養教育相關通識課程的情形已日趨成熟,但學校教育體制下資訊素養教育的實踐呢?因此,興起本研究從資訊教育課程與圖書教師和圖書館主任推行的資訊素養教育的規劃與實踐來探究我國資訊素養教育的整體實踐情形之目的。 本研究為質性取向,以立意取樣針對國中小資訊教師以及國高中的圖書教師與圖書館主任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法,以瞭解教師在教學現場的教學理念、教學規劃、實踐,與建議,並進一步分析資訊教育課程實踐所蘊含的資訊素養內涵概念。 研究結果發現,在國中小資訊教育課程部分:(一)資訊教師的教學理念蘊含資訊素養的內涵概念;(二)課程規劃大多有固定架構,教師對課綱與資訊教育能力指標參考程度不一,課本斟酌參考;(三)課程實踐有基本課程架構並普遍重視資訊安全與倫理,部分教師實踐資訊融入教學應用,評量方式以單元實作作業為主,其中蘊含資訊素養內涵概念;(四)教師撰寫教學計畫表時參考課綱與資訊教育能力指標,對內容則多數無特別觀感,教師建議增加能力指標;國中教師普遍對未來國中獨立課程表示樂觀,同時關注未來課程內容規劃,建議資訊教育課程需要被落實。國高中資訊素養教育實踐部分:(五)教師包含技能、認知,以及情意與個人學習面向的教學理念;(六)多由授課教師與館員共同規劃,並更新既有教學簡報,以參考網路資源或以館內資源介紹為主,教學實踐以新生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為主;(七)遭遇困境為資訊素養教育不受重視、教師本科課程壓力,與學生缺乏動機等,並提出落實資訊素養教育與由學科教師帶領推廣等建議。 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教育政策與課程規劃的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望對於我國學校教育的資訊素養教育實踐有所助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社會學科碩士研究生之研究準備度 評量發展研究
    (2014) 郭儒修; Ju-Hsiu Kuo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人數明顯有逐年成長趨勢,但國內對於研究生的知識與技能培養的相關研究甚少,且對於研究準備度的概念以及內涵也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碩士研究生之準備度內涵為何,透過釐清研究準備度的內涵,描繪一個適用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準備度概念架構,同時發展碩士研究生研究準備度評量,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研究能力如何,期望激發其學習動機,以增進自我研究準備度,也可提供學術圖書館與教學單位發展研究教學指導課程內容之參考。 本研究屬混合式研究,採先質後量的序列混合設計方法。質性取向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透過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的內容分析探究研究準備度內涵,並且根據質性研究的結果來進行研究準備度評量編製,量化取向研究方法採調查法,針對本研究選取之社會學科碩士學生樣本進行線上測驗,蒐集測驗資料進行評量難易度、鑑別度與信效度分析,以檢驗研究準備度評量之適切性。 根據本研究質性分析歸納結果,研究準備度內涵可歸納為「研究基本概念」、「文獻回顧」、「實徵資料蒐集」、「實徵資料分析」與「報告撰寫」五大項目,其中涵蓋基礎資訊素養能力與研究專業知識技能,基礎資訊素養能力部分,根據ACRL提出之高等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包含「資訊需求的釐清與辨識能力」、「資訊獲取能力」、「資訊分析評估與內化能力」、「資訊利用能力」與「資訊倫理能力」共五項能力項目;進階的研究專業知識技能根據本研究進行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分析結果,歸納包含「方法論與研究取向」、「測量、樣本與信效度」、「研究倫理」、「研究意識與研究問題」、「學術文獻蒐集與評析」、「取樣方法」、「資料蒐集方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量化資料分析方法」、「混合式資料分析方法」、「書寫格式與技巧」以及「報告與討論」,共十二項研究應備之專業研究能力項目。 根據本研究量化分析檢測結果,發現本研究發展之研究準備度評量,整體而言難易度適中、鑑別度量達優良標準,且具有一定信度與效度,是適用於本研究所取樣之社會學科範疇的碩士研究生使用的研究準備度評量。雖然受研究範疇與限制的影響,未能進行較大規模的題庫建立和測驗實施活動,是否適用於大範圍之社會學科碩士研究生使用的部分仍有待後續研究發展的考驗。但是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可作為未來後續的研究準備度相關評量工具發展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索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的資訊搜尋行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20-10-??) 吳美美; Mei-Mei Wu
    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他們可能是同事、夥伴和家人。探索他們的資訊行為不僅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還可以增進同事、工作主管、學生,以及教師等代間的彼此理解。本研究旨在了解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在工作場所和日常生活的資訊搜尋行為,藉由目的和滾雪球取樣方法,招募共20 位受訪者(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各10 名),研究採半結構訪談和V-R 地圖工具收集資料,轉錄訪談語料並進行質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資訊需求方面,數位原住民(DN)和數位移民(DI)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資訊需求,但是在工作/學習環境中的資訊需求,主要是視角色而定;在資訊使用方面,不論在工作/學習環境和日常生活中,數位移民似乎較數位原住民更依賴於物理人際網絡;在資訊搜尋方面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都嚴重依賴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絡,忽略圖書館所提供的許多高品質且有組織完善的數位資源,顯示圖書館和各級學校教育,需加強在各級學校和終身教育制度中,提供資訊素養教育計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4-10-??) 吳美美; Mei-Mei Wu
    人類智慧記錄逐漸以數位方式表達呈現,以網路方式出版、傳輸,學習資源的相貌改變至此,學習的方式也同樣逐漸從定點、定時的方式,改變為不定時、不定點,即所謂數位學習或彈性學習。此種學習方式不只影響教學活動之規畫與實施,並可能影響學習行為、改寫學習理論。更有甚者,學習成為新興經濟產業—數位學習產業,也衍生知分配和科技的社會建構等新問題。本文討論數位學習與圖書資訊學的關係、數位學習發展背景與現況、名詞定義,以及數位學習研究議題,包括數位學習技術標準面、數位學習產業面、數位學習品質面、數位學習科技社會建構面等,本文建議政及各教學機構重視並撰擬數位學習發展策略,作為發展數位學習之指導綱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泰北圖書館事業研究
    (2013) 陳詩絨; Shih-Rong Che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從多元面向了解泰北圖書館事業,包括泰北圖書館的發展歷史、泰北圖書館的發展現況,以及泰國政府圖書館政策與泰北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一則希望能引起台灣對泰北圖書館事業的興趣,從事比較圖書館學的研究,二則希望能提供給未來前往泰北從事圖書館服務的青年志工參考。因此提出三個研究問題:(一)泰北圖書館事業有哪些發展歷史?(二)泰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發展現況為何?(三)泰國政府的圖書館政策與泰北圖書館事業有什麼發展?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對泰北圖書館的發展歷史以歷史文獻分析法分析,對泰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現況及泰國政府的圖書館政策與泰北圖書館事業之發展,以歷史文獻法、實地觀察法,及焦點小組訪談法收集及分析資料,構成三角檢驗法的三種資料來源,檢驗資料的一致性與相關性,來撰寫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為:(一)泰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史,由泰國圖書館事業的歷史軌跡來探索過去泰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源流,可得知道泰國的圖書館事業始於泰北,並且泰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可明顯劃分為初始化時期、現代化時期,及政策化時期三個時期;(二)從泰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現況發現,泰北各類型圖書館不若泰中豐富,同時,全國13所圖書資訊學教育高等院校中,泰北地區僅2所,另外,泰國圖書館學會被視為泰國政府的圖書資訊代表單位;(三)在泰國政府的圖書館政策與泰北圖書館事業有什麼樣的發展中,泰國政府的教育政策與圖書館標準有效促進泰北圖書館事業,然而泰國目前尚無正式的圖書館法,仍使得泰北地區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無法與其它各區並駕齊驅。因此,本研究建議泰國宜速訂圖書館法,使圖書館事業之發展有其法源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筆記王振鵠教授幾個圖書資訊學的重要學術思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5-10-??) 吳美美; Mei-Mei Wu
    本文從年代及主題分析王振鵠教授的學術生涯及重要著作,並從王振鵠教授的學術書寫中,摘記王振鵠教授的重要學術論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索引典管理軟體之評估標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1994-10-??) 吳美美; Mei-Mei Wu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地區大學機構典藏經營模式之研究
    (2012) 龔家珍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經營模式來瞭解國內大學機構典藏的服現況和永續經營的可能。本研究列出下列五個研究問題:(1) 國內大學機構典藏之價值定位與實施策略為何?(2) 各校規劃與管理機構典藏時,著重那些項目及內容?(3) 圖書館如何調整組織結構和職責,以利典藏作業分工?(4) 如何結合校內單位,維持機構典藏的整體運作?(5) 從機構典藏管理者的角度,影響永續經營的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取向,使用內容分析法和訪談法為主,並以立意取樣原則,從國內123個大學機構典藏中,依其網頁之服務與作業說明詳盡者,選出14個個案,再徵詢圖書館中副館長、組長管理階層以上人員是否願意受訪,共獲其中7個機構人員同意受訪。總計本研究共採用七個機構典藏個案分析。本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法,以企業經營模式理論中之經營元件為基礎,擷取其中價值主張、核心策略、產品與服務設計、資源部署、組織設計、價值網絡、營收機制等七項元件,設計半結構訪談問題。內容分析法的分析資料則包括機構典藏網站、機構典藏相關文獻、作業程序等文件。資料分析則以兩種方法收集的資料,互相比對,做為輔證瞭解個案之發展歷程。研究結果包括: (一)由於受網路大學排名影響,受訪各校高層期待藉由建立一個整合平台保存與展現大學整體的研究產出,以提高學校整體的能見度與聲譽。在校內推動機構典藏的實施施策略上,大都融合保存機構智慧資產、協同合作、問題與解決等策略。 (二)大學機構典藏的業務範圍涵蓋有:內容面、系統面、行政面、推廣面。核心作業以內容面之徵集作業程序、後設資料(metadata)及全文檔管理、著作權權利查核為主。由於受到資料供應來源與方式的影響,例如校內其他單位提供或教職員自行提交,其實行細節複雜。 (三)本研究發現受訪機構典藏個案,各圖書館僅規劃/試運時期建立臨時性任務團隊,並未調整組織結構或職責。部分有學科館員制度的圖書館,利用其長期與各系所建立的良好關係,在徵集和溝通在上相對順利,且工作負荷亦較輕。 (四)研究發現受訪機構典藏個案,圖書館多商請、與校內各行政、研究、教學單位合作,將徵集範圍內的資料轉移至圖書館的機構典藏系統保存,使得校內教職員生、各行政、研究、教學相關單位與圖書館之間形成一串價值鏈。 (五)研究發現受訪機構典藏個案,大學機構典藏永續經營的影響主要因素,包括校方高層的支持、經費、人力、內容持續成長、系統穩定發展等因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訊檢索互動讀者詢問行為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1-10-??) 吳美美; 劉英享; 姜杏蓉; Mei-Mei Wu; Ying-Hsang Liu; Hsing-Jung Chiang
    讀者到資訊系統(包括實體及虛擬圖書館)詢問相關資訊,表達某種程度的資訊需求,系統理應理解讀者的資訊需求,提供合適的資訊給讀者。但是這個資訊檢索的理想陳述和現實狀況相去甚遠,檢索成功與否如買彩卷,運氣難料。本研究期望藉助分析讀者在檢索過程中詢問的問題,了解讀者檢索當時的心思想法,檢索過程的心思在言談對於檢索結果是否有影響?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讀者在檢索對話中會詢問什麼問題?如何問法?換言之,詢問語旬的目的、功能及形式分別是什麼?讀者詢問行為和檢索結果、檢索過程滿意度是否有關係?研究方法包括言談分析、內容分析、問卷調查、觀察法、統計法等。研究結果包括解構讀者詢問語句的目的、功能及句法,分別給予編碼定義:其次統計各項類目出現頻率、解釋讀者資訊檢索互動中詢問行為特質、統計分析讀者詢問行為和檢索結果及檢索過程滿意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讀者詢問語句目的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資料庫」、詢問語句功能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詢問」、詢問語句形式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非子句問句」、讀者詢問語句的「形式」與「功能」有相關,最常以「疑問詞問句」來「詢問」;讀者詢問語句目的和高低頻詢問行為有顯著差異。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