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Nae-Wen Kuo"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planned behavior to low carbon education(2010/09/26-10/01) Nae-Wen Kuo; You-Yu DaiItem An application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Pork Processing in Taiwan(2008/11/12-14) You-Yu Dai; Nae-Wen KuoIte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Indoor Air Quality Audit to an International Hotel Building in Taiwan(Springer, 2008-12-01) Nae-Wen Kuo; Hsin-Chen Chiang; and Che-Ming ChiangItem The Eco-Inn and i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aiwan(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0-01-01) Nae-Wen Kuo; Chiou-Lien Huang; Ying-Jiun ChenItem The Estim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Group Package Tours(2010-05-09) Sz-Min Sung; Nae-Wen KuoItem An Inventory of the 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12-10-01) Nae-Wen Kuo; Chia-Yun Lin; Pei-Hun Chen; Yung-Wei ChenItem Quantifying Energy Us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Elsevier, 2009-10-01) Nae-Wen Kuo; Pei-Hun ChenItem 以社區聲景地圖探討社區認同感:以桃米社區為例(地理學系, 2017-11-??) 許肄亞; 郭乃文; Yi-Ya Hsu; Nae-Wen Kuo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以視覺來認識一個環境,像是以 101 大樓作為視覺上指標性的地標。在視覺為主動的環境底下,聲音常是認知空間中的次要角色,這使我們忽略了地方聲音獨特的特性。「聲景」一詞在1970 年代由加拿大學者Murray Schafer 提出,此後有關聲景的研究在學界中快速發展。聲音並非只有噪音與樂音,每個聲音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並有其時空背景,在與人和地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聲景,聲景也就提供成為我們認識一個地方的新視角。本研究選擇南投縣桃米社區作為研究案例,透過實地田野調查研究,繪製桃米社區聲景地圖,同時利用居民心中的聲音地景知覺來探討居民對於這個社區空間的認同。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田野資料蒐集,以定性分析法結合文獻回顧分析,製作出桃米社區的聲景地圖;再依據社區聲景地點與社區認同問卷調查結果比對,探討社區聲景與社區認同之關係,用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聲音」空間對於居民地方認同之影響。透過聲景的田野調查與空間分析,本研究發現桃米社區聲景的時空變遷,與其社區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是地方發展的隱形軸線,雖然不顯著但也是另一種記錄地方發展與變遷的形式。如此,可突顯聲景在地理學空間研究的可發展性,一改過去僅從「可視」空間的探討侷限,拓展至「可聽」空間的探索與分析。Item 地方依附與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北投為例(2011) 蘇意晴; Yi-Ching Su地方依附是人與地發展而成的連結現象,透過居住與從事活動之記憶,人們對於地方逐漸形成依賴感與認同感,經時間累積而產生對此地的地方依附感。當居民的地方依附程度越深時,對此地的變化與影響有較高的認知程度,也會較為積極表達其意見。根據研究指出,地方依附對於地區觀光發展是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欲分析居民的地方依附程度與觀光發展影響認知之相關性。北投地區觀光發展自日據時代開展,直至今日其觀光發展潛力依舊,且有在地民間組織北投文化基金會,成立十多年致力社區營造與凝聚居民意識,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在此情況之下,現今北投居民的地方依附程度,及其對觀光發展之認知,並分析此兩者之相關性,最後檢視北投文化基金會是否有助於提升居民的地方依附程度。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共回收403份問卷並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1)居民的地方依附程度偏高,說明北投居民有一定程度的地方依附。(2)居民對整體觀光發展影響的認知偏高,且較能認知到正面的觀光發展影響;然對經濟負面影響之認知也較為明顯。(3)居民對北投文化基金會之努力多抱持正面肯定,並認為其有助於提升居民的地方依附,然居民在活動參與度上略嫌不足。(4)不同屬性「性別」、「居住年」、「居住地」與「是否參與北投社區大學開設課程」、「是否從事觀光相關事業」在地方依附上有達到顯著差異。(5)不同屬性「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月收入」、「居住地」與「是否曾參與北投社區大學開設課程」在觀光發展影響上有達到顯著差異。(6)地方依附程度高之居民對觀光發展影響的認知,較地方依附程度低之居民強烈與敏感,且其所感受到的觀光發展以正面影響較多,因此越有可能支持北投地區發展觀光。(7)當居民對北投文化基金會認同度越高時,其地方依賴、地方認同與整體地方依附的程度會越高。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建議如下:(1)為提高居民的活動參與度,可透過教育學習途徑,鼓勵居民參與北投社區大學課程,加強對自身環境歷史脈絡之認識,進而願意投身活動。(2)為提高居民從觀光中獲益比例,政府可鼓勵業者雇用當地居民,或由政府提供獎勵政策,鼓勵發展以居民為主體的觀光模式。(3)未來政府推動觀光發展時,可舉辦公聽會或召開里民大會傾聽居民意見,並結合在地民間組織力量,使觀光發展順利推動。Item 日本長宿休閒客選擇長宿地點影響因素之探討(2014) 鄭宜穎; Yi-Ying Cheng長宿休閒為特殊之旅遊休閒活動,係指以「根留母國」為前提,在海外進行二週以上的旅居,強調與當地居民交流,體驗當地生活。近年來日本人興起至海外長宿休閒之風潮,不少東南亞國家將長宿休閒列為旅遊發展重點,積極推動各項相關配套措施,以吸引日人前來。我國政府相關單位也曾積極推動長宿休閒之發展,希望能吸引日人來臺長宿休閒,結果卻未如預期理想。究竟哪些因素影響日籍長宿休閒旅客選擇長宿休閒地點?從旅遊地理學角度出發,地理環境因素是否為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影響日本籍長宿休閒客在選擇地點時的重要因子,分別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面向進行分析探討。在自然地理因素之探討上,藉由「氣候舒適度指數」,分析臺灣臺北、臺中、臺南、高雄、花蓮、臺東與泰國曼谷、清邁及馬來西亞吉隆坡、檳城等十個城市的指數。本文收集2001至2010年期間的氣候資料以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主要城市全年平均舒適日數略少於馬、泰二國的四個城市;但冬季時,臺灣南部及東部的平均舒適日數多,頗適合日人來臺避寒進行長宿休閒活動。 在人文影響因子之探討,本研究於日本現地發放日文問卷,共收集獲得252份有效問卷。從問卷分析結果發現,日本人選擇長宿休閒目的地主要考慮「治安良好與否」、「居住環境良好與否」、「醫療體制完善與否」與「物價高低」。日籍人士對臺灣觀光整體意向良好,但普遍認為「物價」較馬、泰二國高。日本人對臺灣有興趣的觀光資源中,以「食物」(25.5%)、「文化風俗」(16.9%)、「自然景觀」(15.1%)比例最高;然而對「農村體驗」則最不感興趣(僅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