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Pan, Tzu-Che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線物流的困境─關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新考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潘子正; Pan, Tzu-Cheng
    孝文遷洛(493)為劃時代之大事,然遷都之事非帝王決意而已,孝文遷洛之可行,還須建構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之上。北魏由道武帝至孝文帝,都於平城近百年。然平城位處代北,一般而言,環境負載力不比中原,北魏諸帝亦曾取鄴城富盛,有意遷鄴,但因北魏國家戰略北重南輕所需,終不計代價,或開荒實邊,或千里轉輸,克服物資問題,堅守平城,力保根本不失。但隨時局推演,太武統一華北,獻文進軍淮海,南境物資需求亦隨之日增,尤以南境戰守形勢不同北方,南北雙方各自儲糧廣戍,縱然不戰,亦須防備,易流於長期消耗,因此北魏勢須分派相當物資,轉輸向南。獻文平淮北後,制立租輸三等九品之制,當即應對南北兩大物流線的新態勢。此般兩線物流的態勢,令北魏彷彿陷於南北兩線的「物流戰爭」之中,物資供給的壓力大增。更由於當時北敵勢衰,南朝相對轉盛,但北方平城卻有不事生產之眾、競奢炫富之風,南邊鎮戍則用度吃緊、策略保守,使得北魏承擔的物資壓力顯得大而無當、不能應急。於獻文、孝文之世,北魏國內正潛藏此一國家物流轉輸南轅北轍、卻又兩不周全的窘況。對此,北魏雖用增產、轉輸等手段來舒緩問題,但只要仍立都平城、且南北對立不止,北魏即難以突破兩線物流所帶來的困境。反過來說,若要突破此困境,遷都以將兩線物流集中,當為良策。與此同時,當年崔浩所論必須堅守平城的兩大理由,一則北敵強盛、南敵懸遠,二則軍國核心人口不足、不能服眾等,已趨衰微,餘下如保守勢力等政治問題,則較易於克服。至此,孝文帝所受的制約已大為減輕,遷都之可行性,已浮上檯面。要之,孝文帝遷洛之背後,無論統治者們有意無意、或事後成功與否,至少是在追求一個他們認為更有效、更適合當下的組織方式,而這終究無法脫離當時的現況。因此在討論孝文遷洛之時,除少數統治者的意念之外,勢必不能忽略允許、促成孝文成功遷洛所蘊含的諸多現實問題,本文所述的南北兩面物流困境,當為其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線物流的困境─關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新考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潘子正; Pan, Tzu-Cheng
    孝文遷洛(493)為劃時代之大事,然遷都之事非帝王決意而已,孝文遷洛之可行,還須建構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之上。北魏由道武帝至孝文帝,都於平城近百年。然平城位處代北,一般而言,環境負載力不比中原,北魏諸帝亦曾取鄴城富盛,有意遷鄴,但因北魏國家戰略北重南輕所需,終不計代價,或開荒實邊,或千里轉輸,克服物資問題,堅守平城,力保根本不失。但隨時局推演,太武統一華北,獻文進軍淮海,南境物資需求亦隨之日增,尤以南境戰守形勢不同北方,南北雙方各自儲糧廣戍,縱然不戰,亦須防備,易流於長期消耗,因此北魏勢須分派相當物資,轉輸向南。獻文平淮北後,制立租輸三等九品之制,當即應對南北兩大物流線的新態勢。此般兩線物流的態勢,令北魏彷彿陷於南北兩線的「物流戰爭」之中,物資供給的壓力大增。更由於當時北敵勢衰,南朝相對轉盛,但北方平城卻有不事生產之眾、競奢炫富之風,南邊鎮戍則用度吃緊、策略保守,使得北魏承擔的物資壓力顯得大而無當、不能應急。於獻文、孝文之世,北魏國內正潛藏此一國家物流轉輸南轅北轍、卻又兩不周全的窘況。對此,北魏雖用增產、轉輸等手段來舒緩問題,但只要仍立都平城、且南北對立不止,北魏即難以突破兩線物流所帶來的困境。反過來說,若要突破此困境,遷都以將兩線物流集中,當為良策。與此同時,當年崔浩所論必須堅守平城的兩大理由,一則北敵強盛、南敵懸遠,二則軍國核心人口不足、不能服眾等,已趨衰微,餘下如保守勢力等政治問題,則較易於克服。至此,孝文帝所受的制約已大為減輕,遷都之可行性,已浮上檯面。要之,孝文帝遷洛之背後,無論統治者們有意無意、或事後成功與否,至少是在追求一個他們認為更有效、更適合當下的組織方式,而這終究無法脫離當時的現況。因此在討論孝文遷洛之時,除少數統治者的意念之外,勢必不能忽略允許、促成孝文成功遷洛所蘊含的諸多現實問題,本文所述的南北兩面物流困境,當為其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僖宗朝前期(873-880)的政治角力分析
    (2013) 潘子正; Pan, Tzu-Cheng
    受到唐帝國生命史將走上衰亡的影響,距唐帝國滅亡約30年而且發生王黃戰爭的唐僖宗一朝,往往被視為唐帝國注定走上滅亡的時代分水嶺。與此類概念一脈相承,僖宗朝的君臣多半被視若昏君奸臣,至多也就中庸之才,在朝廷政治上,則充斥著諸如宦官專權以致政治敗壞等等描繪。但是唐僖宗朝的衰世形象,往往令人分不清是來自僖宗君臣所做所為,還是在建構唐後期宦官亂政史、帝國衰亡史時所連帶賦予的形象。 因此,本文先清理唐後期朝廷政治中難以避免的宦官參政問題,並主張宦官參政造成政治腐化,甚至是帝國衰亡元兇的說法,實有失公允。一則諸如過往對於宦官控制皇位繼承等等宰制帝國朝廷的指控,不免言過其實,二則任何組織方式都會有優點也有缺點,而在唐後期,宦官們大張旗鼓地參政固然不免有所流弊,但也有助帝國從安史戰爭的危局中重新振作,並保持唐帝國百年來的存續。 在宦官亂政說的影響下,唐僖宗的朝廷往往被直接認定為注定衰敗的朝廷。但是若細察僖宗即位的過程,那麼支持僖宗為皇的兩軍中尉,並未因而得到多少權力,也難以指稱僖宗皇帝只是宦官們求私利而選出的皇帝,更不當據而解釋僖宗理當是個昏庸之主。事實上,因為兩軍中尉的支援,僖宗皇帝乃得以有個相對穩定的即位過程,而就帝國角度而言,這毋寧稱得上是個穩當的起頭。 而在僖宗即位以後,帝國朝廷也隨即改革政治風氣。若與較具專斷性的懿宗朝相比,僖宗朝前期不論是宰相選人還是鄭盧黨爭所流露的政治運作過程,都顯得更為尊重帝國官僚傳統,也就是較為貼近傳統帝國政治的理想。或許這種政治風氣不免有所缺失,但恐怕不只算不上政治腐敗不堪,反而呈現出包容、制衡、協調等等較為溫和、理性、廣納眾議的政治風氣,頗有可讚許之處。 還有許多論調運用王黃戰爭的結果,來反推僖宗朝政治的腐敗,或是用來建構鄭盧黨爭中小人誤國的論調。可是,唐帝國當時固然不免有些待改良的問題,但諸般堆疊起王黃戰爭的可能原因往往意韻深遠,新上任年餘的僖宗君臣恐怕難以承擔令王黃戰爭爆發的全責,而鄭盧黨爭也不似一場正邪之戰。本文認為唐帝國會遭到廣明元年(880)黃巢攻入長安的重大失敗,與其說是僖宗朝前期主政的君臣們政治失敗,不如說是帝國遭遇了場軍事失敗,而這場軍事失敗,與其歸罪於帝國君臣的無能,倒不如感佩王仙芝、黃巢那空前的戰略戰術。因為王、黃兩人所領導的游擊戰略、戰術,正好打中了唐帝國數百年來藩鎮軍事體系的破綻,從而得以由四處流竄的盜匪,逐漸累積出足以攻佔長安的軍事力量。 最後,從目前可見的僖宗朝歷史來看,一向被視為僖宗朝前半期富有邪氣的權宦田令孜,其實在廣明元年底黃巢攻入長安之前,並不能在朝廷上擁有宰制性的權力。雖然田令孜隨著僖宗的稱帝而顯達,但直到乾符6年(879)冬天,田令孜所屬的政治派系才在朝廷中穩居優勢,而要等到廣明2年(881)春天僖宗皇帝在成都重建朝廷以後,田令孜才在成都獨特而侷促的條件下,對朝政擁有較強的獨斷權力。 是以,至少廣明元年(880)以前,僖宗朝廷的政治運作情況不單不是一片黑暗,反而還閃爍著幾許明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逆境求生:唐僖宗成都時期(881-885)的危機處理
    (2024) 潘子正; Pan, Tzu-Cheng
    僖宗從廣明元年(880)12月5日(甲申)因黃巢進逼而離開長安後,至中和5年(885)3月12日(丁卯)返抵長安之間,主要以成都為臨時首都,故稱之為「成都時期」、「成都朝廷」。遭逢黃巢攻下長安惡運的僖宗皇帝及其朝廷,往往令世人不假思索地產生荒唐的印象,但這種印象卻與一些史書的記述有矛盾。若將僖宗廣明元年(880)12月的避難行動,與玄宗、德宗避難三川的經驗相比,不但稱不上荒唐,似乎還因吸取了前人的經驗,而顯得確實、有效率。從黃巢攻入長安前的廣明元年,到成都時期結束,斷續可見僖宗皇帝努力於政事的紀錄,而且僖宗所作決策雖非完美,但並非無理。這段期間文臣如鄭畋、王鐸、蕭遘、王徽等也都有所表現。被指為「奸臣」的宦官田令孜,確實因作為帝國頂級的軍事官員而位高權重,但諸多事例應屬其職權管轄,所作所為也具有合理性,縱使無法完美,但應稱不上「亂政」。成都朝廷經過調整對待淮南高駢的方針、召入沙陀李克用、派王徽重建京畿等等努力,最終成功返回長安。整體而言,成都朝廷的決策,固然難以完美,但幾乎都隨著時勢而調整,並非毫無章法,也非任由權臣循私妄為。成都朝廷能重返長安,乃是經歷了諸多努力,並非純屬運氣。今人若能適切地調整對僖宗朝廷運作狀況的認知,應可更貼近史實地去理解、分析晚唐與政治有所牽連的種種現象。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