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Shaner, Pei-Jen Lee"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穿山甲做為挖洞者所扮演之生態角色(2023) 蒙威齊; Meng, Wei-Chi穿山甲是全球性瀕危物種;在臺灣,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雖曾經歷棲息地喪失和盜獵威脅導致族群數量下降,但近年來其族群有漸趨穩定的趨勢。中華穿山甲擁有挖掘深長洞穴的能力。牠們不斷挖掘許多洞穴,但每個洞穴僅在短時間內使用,因此留下許多未被占據的空洞穴;這些洞穴可能成為為其他動物所利用。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在北臺灣設置24台自動相機,來檢視其他哺乳動物如何利用這些洞穴。同時,我們測量了洞穴入口寬度、洞穴入口與地面間角度、洞穴附近其他洞穴密度,以檢測這些洞穴特徵值是否能促進當地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和活動量。結果顯示,有來自12種哺乳動物共4,321 筆對穿山甲洞穴利用行為的記錄,提供包括檢視洞穴(75%)、入內棲息(20%)、洞外覓食(3%)、入內築巢(1%)等。主要的洞穴使用者是鼬獾(Melogale moschata;69%),牠們對這些洞穴的利用行為十分多樣化且經常深入洞穴。此外,鼬獾與麝香貓 (Viverricula indica)會使用洞穴繁殖。亦即,穿山甲為初級洞巢者,而鼬獾與麝香貓為次級洞巢者。最後,我們發現哺乳動物的總活動量、穿山甲活動量、麝香貓活動量皆與洞穴密度之間存在正向關係。根據這些結果,我認為穿山甲洞穴可做為共域哺乳動物的資源,並具有調節該地生態系中物種互動的潛力。Item 運用聲音指數探討長期聲景監測的取樣方法(2020) 張博翔; Chang, Po-Hsiang聲景生態學在最近的十年蓬勃發展,關注在地景上聲音的組成,用以討論人為聲音的干擾和生物聲音多樣性隨時間改變等議題,提供另一種在生物群集尺度監測多樣性改變、自然擾動與人為影響的可能。由於近幾年錄音工具的快速發展,促使長期且大量收集聲景錄音的研究漸漸增加,也陸續證明聲景在生物群集的層級上能有效反映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然而,長期監測的聲景研究間,並未有一致的錄音方法,且愈來愈大量的錄音資料在儲存與分析所需的軟、硬體資源上皆造成負擔。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臺灣北部聲景一整年的監測資料來找出最具有成本效益的錄音取樣方法,並探討錄音頻度與錄音覆蓋率對錄音取樣代表性的影響。我選定關渡濕地、陽明山天然林與東眼山人工林三種棲地樣點,架設SM4自動錄音機,自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每3分鐘取樣錄音1分鐘收集整年聲景監測資料,同時從2019年4月到8月收集每個月各十天的每日完整的聲景錄音。此研究以六種聲音指數數值在每日尺度下的五個百分位數(第5、25、50、75和95百分位數)量化每日聲景特徵,再分別比較利用19種錄音取樣與利用最密集錄音所量化得到的聲景特徵間的差異,評估各錄音取樣方法的代表性。我先計算每分鐘錄音檔的六種聲音指數,並在不同錄音取樣方法下計算各指數的各百分位數,再藉由bootstrapped resampling的方法,以單一指數的單一百分位數在各取樣與最密集錄音間的差異為重取單位,以一千次重取平均值的九十五信賴區間與0重疊與否,判斷各錄音方法和最密集錄音之間的聲景特徵量化結果是否一致。最後以30個指數百分位數(6個指數x 5個百分位數)中結果一致的數量,作為錄音取樣方法代表性的測量值,再分析取樣代表性隨錄音覆蓋率與錄音頻度的變化情形。除了整體的聲景比較外,我也分別針對單一棲地、季節,以及聲音群集的聲景進行相同的分析。整體聲景的研究結果顯示,隨錄音覆蓋率的降低,錄音取樣的代表性愈低,每小時錄音1次的錄音頻度相對較佳。在特定棲地、季節或聲音群集的聲景分析中,錄音覆蓋率愈高則取樣代表性有愈高的趨勢,而錄音頻度在各特定聲景間沒有一致的影響。各取樣方法的代表性在單一季節中較跨季節要高;在單一聲音群集的聲景,則不比跨群集分析擁有較高的代表性;單一棲地則與跨棲地相似。雖然很多因素可能影響長期聲景監測之錄音取樣方法代表性,本研究建議應避免過低的錄音覆蓋率,愈高的錄音覆蓋率原則上愈具聲景代表性,但為有效利用資源,可考量對監測目標之聲景進行前測,並在短期前測中考量季節的影響,避免單一季節的前測低估長期、跨季節監測下的最佳覆蓋率,在聲景資料收集、儲存、分析、研究或管理目標取捨下,找出符合一個地區的最佳錄音覆蓋率與錄音頻度。本研究透過長期且系統性的資料收集,發展具代表性錄音取樣的測試方法,找出長期聲景監測錄音取樣方法的代表性、提供特定聲景監測下的取樣建議,將有利於未來長期且自動排程錄音的聲景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