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Tan Ying Xia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太平洋戰爭時期中國在馬來亞的情報工作
    (2019) 陳穎賢; Tan Ying Xian
    19世紀中葉,英屬新馬即為中國閩、粵沿海居民的移入地,但新馬華僑與中國之間始終維繫著親疏程度有別的情感紐帶。20世紀初英屬新馬殖民政府對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國國民黨動員新馬華僑參與中國的政治活動有所顧忌,在「王藍協定」(1931)簽署後,國民黨在新馬的黨務活動甚至一度遭受當地殖民政府禁止,但直到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新馬華僑仍很大程度響應中國政府號召,以捐款、購買國債、投軍等方式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1938年10月10日,閩籍僑領陳嘉庚主持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該會統合了南洋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以致日本的情報機關將英屬新加坡視爲抗日、反日之中心。然而隨著國民黨對南僑總會的過度干預,造成以陳嘉庚為首的僑領起而反制,逐步分化了新馬僑領階層,且弱化了南洋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儘管國民黨對南洋華僑抗日運動的干預成效甚微,亦無法讓新加坡殖民政府合法化國民黨在新馬之地位,但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戰前中國與國民黨籍新馬僑領的聯繫,轉而成爲「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將調查工作從國内推及海外,重振國民黨在南洋黨務工作,及開啓中英兩國在馬來亞情報合作之契機。 太平洋戰爭期間,英屬印度成爲盟軍對日作戰的前線及大後方,亦是中、美、英盟國之間從事外交活動、情報工作的場域。其中,中英兩國在馬來亞的情報合作,即是由國民黨籍新加坡僑領林謀盛促成。1942年初,日軍相繼佔領南洋各地,爲了策動南洋淪陷區秘密工作及配合盟軍反攻,中統局、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侍從室六組擬訂〈南洋淪陷區工作綱領〉,以「實際情形,便利工作為標準」,對中統局、軍統局在南洋的情報工作「分區分工」。然而,在協商過程期間,中統局、軍統局卻因事權歸屬問題引發紛爭,致使中統局執行打通自石碼、東興潛入馬來亞渠道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1942年10月,中英兩國簽署馬來亞特工合作辦法,林謀盛即以馬來亞支部聯絡官及馬來亞區華人正區長身份,前往中國招募敵後工作人員,此即「龍組」。「龍組」學員以中國國民黨海外部、中統局代爲招募的人員最眾。此外,「龍組」學員之間,有僑生、中國籍與英國籍之別,而基於工作需要,學員多為閩、粵籍貫,具有相近的社會、學經歷背景。「龍組」學員在印度完成訓練後,依據英籍教官評語,及學員試驗成績分爲情報員或電務員,敵後工作課程内容大抵依據馬來亞的工作需求而調整。1943年5月至1945年8月,馬來亞支部以潛水艇及空投兩種方式,將敵後工作人員派入馬來亞霹靂、雪蘭莪、森美蘭、柔佛、吉礁、彭亨等地,以學員的同鄉關係作掩護,潛伏在各地蒐集情報,並聯繫馬來亞共產黨的華僑抗日游擊隊協助盟軍反攻。 1943年5月,「突擊行動」成功登陸馬來亞霹靂州海岸。由於電台搬運困難,此時情報均以人力方式傳遞。惟在中英共享馬來亞情報外,林謀盛、吳鐵城及中統局之間,另有中方秘密互通消息之渠道,此即「錫字報告」。該報告體例由馬來亞敵後工作報告及情報組成,起獲之情報多為華僑在新馬淪陷區之近情。1944年3月盟軍在馬區的外圍工作遭到日軍破獲,馬來亞與印度的消息斷絕。與此同時,中方派赴印度受訓之學員因與英籍教官發生意見,拒絕出發任務,經莊惠泉與陶林烈接洽,始得化解。1944年9月,「木匠行動」潛入馬來亞東海岸,建立無限電台,盟軍再次掌握馬來亞之情報。中方所獲情報由國民黨中央秘書處機要處處長張壽賢抄送南洋華僑協會、國民黨中央海外部、軍委會等各黨政機構參考,成爲重慶新馬華僑獲知僑居地之消息來源,可說是中國與在渝新馬華僑維繫情誼之憑藉。大體而言,儘管中方將中英馬來亞的情報合作視爲中國擔負同盟國義務,為馬來亞華僑追求戰後平等之表現,但戰後如何重振國民黨在馬來亞之黨務及牽制馬來亞共產黨對華僑之影響亦是當時國民黨的重大考量。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