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Tsai, Chia-Chiu"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時期臺灣西洋畫家的收支與美術市場研究(2023) 張玉旻; Chang, Yu-Min本論文以台灣第一代西洋畫家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在日治時期學習繪畫到成為畫家之過程中的支出與收入,以及整體社會中西洋美術市場的形成。本文嘗試運用報章雜誌、檔案文書、日記資料、私人信件、畫家回憶錄等資料,針對台灣西洋畫家在求學時與工作後等經濟生活層面的收支情形,重構日治時期西洋畫學習、畫材購買、畫作販售、作品訂價等狀況。本文希望能探究日治時期的西洋畫家收支情形,與增進對當時美術市場的了解。經由本論文的研究,可得知1920年代,台灣有志學習西洋畫的青年,由於台灣美術資源缺乏,他們必須透過函授教材,或赴東京留學來學習。材料費、留學學費與生活費,均造成不小的經濟負擔。 1930年代後的台灣西洋畫家,獲取收入的方式僅有在展覽會販售作品、接受贊助委託與從事正職工作這三種管道。展覽會作品販售狀況以個人展覽會販售情形較佳。官方展覽會的販售狀況,取決於價格與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在作品贊助委託方面,贊助者則多在有紀念性的事件上邀請畫家繪畫。因畫作購買者僅限於少數的中上階層,使得畫家來自販售作品的收入十分不穩定。他們必須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才能支撐起家庭支出與自身畫業。本論文認為,日治時期,因為近代化城市的興建,與新式教育的推行,西洋畫的受眾逐漸形成。由於此時畫家販售畫作的主要途徑為展覽會,畫家會根據不同的展覽會銷售場合而採取不同的畫作訂價,吸引觀眾的目光,來增加販售繪畫的機會。他們透過入選官方展覽會來取得名氣,藉此宣傳並表現自己的繪畫技巧,而後舉辦個人展覽會,吸引買家向他們訂購畫作。因此,他們必須在創作中迎合官展品味,也必須表現出個人特色,更要符合市場需求。Item 臺灣原住民孩童圖畫教育研究─以1935年藍蔭鼎《教育所圖畫帖》為例(2024) 張明玥; CHANG, Ming-Yueh本研究以藍蔭鼎(1903-1979)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委託編纂的《教育所圖畫帖》及《教育所略畫帖》為例,探究1930年代後原住民孩童美術教育的發展情況。在日治時期,總督府針對山地原住民孩童採用「漢蕃隔離」的教育策略,例如在管轄權方面隸屬警務局,並由警察兼任教師;在教育單位方面廣設蕃童教育所 ;在教科書方面編纂原住民專用教科書,因此造就出特殊的教育目標、師資與教科書。在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殖民地後,因統治上的需求而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學校成為統治的工具,是殖民政府撫育人民,培養良順或忠貞於國家思想的場所。原住民美術教育同樣以培養國民精神為宗旨,並配合原住民族的特殊性,發展出許多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本論文藉由原住民圖畫科教育的探討,反映出複雜的時代背景,嘗試探究近代化美術教育與殖民統治之間的關聯。其中,藍蔭鼎作為教科書的編纂者,在接下編纂《教育所圖畫帖》的委託後,曾多次進入山地考察,並將旅行時創作的素描作品及心得,連載於報章雜誌,對當時的原住民美術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藍蔭鼎人生經歷、創作軌跡及美術教育理念,在結合殖民政府的統治需求後,形塑出《教育所圖畫帖》。本論文以藍蔭鼎在原住民美術教育的影響力作為角度,進行探討,重新思考藍蔭鼎在美術教育上的貢獻。Item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2022) 葉思佑; YEH, SSUYU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Item 陳澄波裸體畫研究(2017) 古奕潔; Ku, Yi-Chieh本研究關注陳澄波裸體畫的意義,嘗試探討陳澄波在台、日學生時期的學習,上海任教與返台後的時代脈絡與畫壇間互動關係對陳澄波的裸體習作、油畫風格的影響。陳澄波終其一生不曾間斷對裸體畫的創作,對陳澄波而言,裸體畫是他用以檢視自身觀察與描繪能力的方法,因此討論陳澄波的裸體習作、裸體畫是觀察陳澄波繪畫風格與藝術思想有效的途徑,裸體作品也成為在風景寫生外,陳澄波一生經歷的註腳。 本文除了重新檢視台灣圖畫教育中對寫生概念的啟蒙外,也討論了日本現代美術對西方裸體畫傳統的傳承,以及上海藝術家們對寫生、人體概念的審美觀,並如何藉由裸體畫實踐現代美術風格。透過陳澄波在台灣、日本、上海三地遊歷的腳步,檢視戰前東亞藝術家們身處的時代脈絡與裸體畫藝術與傳統藝術與風俗間磨合狀況,最終回歸陳澄波的立場,重新思考其裸體畫的意義。本研究不僅是為重新定義陳澄波裸體畫的定位,也期待透過陳澄波裸體畫創作的議題回應了戰前東亞美術現象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