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Tung Yuwe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地政務解除前後金門中地系統的變遷
    (2006) 董毓雯; Tung Yuwen
    本研究根據「中地理論」的系統架構,以「中心性指數」為指標,為各中地劃分等級,觀察系統內各級中地數量、機能與市場範圍分佈特色,以比較戰地政務解除前後中地系統的變遷。藉此,凸顯不同時空脈絡下金門特殊的區域發展特色,並為中地系統變遷研究的比較基礎。 戰地政務時期的中地系統,在數量上與空間上,並未呈現理論中的規律性與幾何性,而是高級中地寡、機能雜異,兩兩以山海為界,位居各分區中心;中級中地數量漸增,位置緊鄰大型軍營,機能以軍需為導向;低級中地數量最多,位置緊鄰小型軍營,因應軍人非假日時活動時空間受限的特性,機能以雜貨店、小吃店最為普遍。由以上中地系統特色可知,戰地政務時期,軍人為左右中地系統的主力,其消費特性、分佈規模差異影響了各級中地數量、機能與分佈特色。 戰地政務解除後,中地系統仍與理論模式有所差異。其中,高級中地在行政、商業機能交互增強作用下,中心地位維持不變,各中地機能完備,且多以當地居民為導向,市場範圍囊括全島;相較之下,中低級中地失去了軍人消費力,其中心性大減,機能雜異,消費對象包括軍人、居民與觀光客,空間分佈上,集結成群的現象則由重軍駐紮地,轉為鄰近高級中地與交通幹道兩側。 綜而觀之,戰地政務解除前後金門中地系統的變遷,有高級中地中心性成長、中低級衰退。若進一步以各中地中心性變化率為指標,可將中地劃歸「衰退型中地」與「成長型中地」兩類型,前者比例高、鄰近昔日重軍駐地者衰退比率大;後者比例低,有鄰近後浦、新市與交通幹道的空間特色。 為一解上述中地系統變化的因素,本研究由地理學之空間觀點切入,對當地居民的消費地點偏好進行調查,描繪出目前中地市場範圍,結果發現市場範圍有兩層級,底層以後浦、新市、沙美、東林為中心,兩兩以山海為界、規模相近;上層以後浦、新市為島東、島西兩大中心,市場範圍囊括全島。以上是消費主體--當地居民在交通易達性提高的背景下,基於中地規模、營業場所規模考量,對高級中地消費地點偏好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兩大中地強大中心性籠罩下,仍存有不少小型中地,或憑藉人際網絡、彈性經營模式,或仰賴外來觀光團消費力而得以殘存。 以上兩時期中地系統的變遷,是不同消費主體之消費習性與空間分佈差異的結果,它反應的是兩岸關係由緊張到緩和的過程中,不同政策取向下,消費者與販售者的調適與回應;與其他中地系統變遷研究成果的差異,則凸顯了金門做為夾峙兩岸島嶼,在戰地政務實施下特殊的區域發展特色。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