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ang, I-Ju"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圖文創作應用於華語跨文化教學研究(2018) 王藝儒; Wang, I-Ju圖文創作以與生活貼近的內容與極具特色的畫風深受許多年輕族群青睞,其中更具有許多華人文化的意涵與道理,透過雙碼理論,本文以圖文創作作為教學媒介,探討其教學成效與圖文創作是否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首先將圖文創作分為三大項主題:節慶(農曆新年、鬼月)、交際文化與文化詞彙,並與五位圖文創作者或其經紀公司取得教學的授權同意後進行分類,從中各選出三至四篇圖文,以該圖文中心思想進行課文撰寫,並經過三位華語老師審核前測、後測與延宕測驗之題目。實驗中將受試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以TOCFL B1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一小時的教學,透過實驗法探討圖文創作對於華語學習者學習華人文化是否具有成效,此外為顧及受試者對於教學的想法,測驗過後使用半結構式訪談與滿意度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想法。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研究結果可以分為三大項: 1. 華語學習者對於圖文創作的學習偏好,多為文字精簡、圖片表達清楚之圖文。 2. 圖文創作對於文化教學具有成效,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為有效教學,且透過延宕測驗可以發現實驗組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有更長久的記憶力。 3. 圖文創作能夠引起華語學習者學習華人文化的興趣。Item 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2012) 王怡茹; Wang, I-Ju淡水自清乾隆年間漢人聚落發展以來,移民依各式需求興建各種類型廟宇,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然而,這樣的信仰模式卻在清法戰爭後、日治初期、日治中期出現幾次轉變,其中又以清水祖師的信仰地位轉變最為明顯。為探究清代以迄日治時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如何重構、發展,本論文以地理學關注的「人地」關係、「人人」關係為核心觀點,討論宗教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紳商如何透過其文化權力網絡,影響社會信仰發展。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有四: 第一、淡水雖然不是一個擁有良好自然條件的港口聚落,卻因其位居臺北盆地河流出海口的區位因素,成為促使地方社會發展之重要原因。隨著漢人聚落發展,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 第二、「清法戰爭」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第一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清光緒年間,淡水港因其經濟與戰略地位,成為清法戰爭主要戰場。受戰火波及與法軍對臺灣海岸進行長時間經濟封鎖之影響,民間信仰成為地方社會民眾重要的精神寄託,進而形構神祇顯靈助戰傳說。尤其在光緒皇帝賜匾予地方三大信仰神祇後,不僅使清水祖師信仰地位大為提升,地方社會信仰結構也由福佑宮獨大的單核心模式,重構為以「媽祖(福佑宮)、觀音佛祖(龍山寺)、清水祖師」並重的三核心信仰模式。 第三、疾病(鼠疫)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二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日治初期,淡水因其港口區位因素,成為中國沿海各省傳來的鼠疫之主要入侵、傳播地。初期在官方無法全面掌控疫情的情況下,淡水民眾尋求傳統「迎神除穢」儀式,舉行清水祖師遶境活動。隨著鼠疫受到控制,遶境轉而成為地方重要的廟會活動,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益加提升。再加上原為清末市街三大信仰的觀音佛祖(龍山寺)逐漸沒落,日治初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再重構為「媽祖(福佑宮)、清水祖師」並重的二元核心型態。 第四、地方紳商是維持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的關鍵群體。日治中期,淡水港因其位居出海口之區位因素,面臨港道淤塞、港口機能退卻的環境問題。為挽回商況,地方紳商主導行之有年的清水祖師遶境活動,製造人潮與消費。1931年時,為解決祭祀空間問題,地方紳商籌組廟宇建築委員會,投入清水巖祖師廟籌備工作。這些參與清水祖師廟務之紳商藉由自身所累積各式「資本」,動員地方各組織、團體與民眾,齊力為建廟事務作努力,打破地方社會長期以祖籍、業緣為主的社會關係,形成一以清水祖師為中心、超越我群關係之新的共同體。因此,清水祖師信仰在地方紳商的運作下,得以維持其信仰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淡水地方社會重要之信仰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