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ang, Yu-Chen"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初顯成人愛情關係發展、分手與轉化之經驗探究(2020) 盧映君; Lu, Ying-Chun本研究旨在探究初顯成人之愛情關係發展、分手與轉化之經驗,及其在經歷分手失落後自我轉化之內涵。研究對象為三位於初顯成人階段經歷愛情分手者,該段感情橫跨大學畢業至出社會工作,並且在分手失落後經歷轉化。研究者透過擬定訪談大綱,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由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敘事研究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初顯成人階段愛情關係的發展與分手經驗具有發展階段之特性:其受到發展階段轉換影響,使得個人對關係的需要、考量隨之改變;(二)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初顯成人階段分手失落至轉化的突破,分別在靈性、心理功能與外在行動三個不同的面向展現自身生命獨特的優勢;(三)分手失落後自我轉化的內涵分別為:由負向到正向的自我感、關係中自我的重新協調、為失落的經驗找到正向意義,並進一步發現,上述三個層面的轉化具有「動態性」與「連續性」兩個特性;(四)本研究亦發現,經歷分手失落之初顯成人,由於階段轉換,在因應分手經驗時,可能同時面對生涯或是其他階段轉換的多重困境,使其在分手經驗中擁有額外的壓力。Item 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國小孩童與家長之影響經驗研究(2020) 蔡政霖; Tsai, Cheng-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於國小孩童與家長的影響經驗及助益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正向親子關係的桌遊團體方案。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招募六組國小高年級的親子成員,一同參加八次的親子桌遊團體。團體過程透過親子填寫的單元回饋表了解團體的實施情形與成效,並於團體結束後分別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瞭解團體對親子帶來的影響,並歸納團體產生的效益及助益因素。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親子成員從一開始的抗拒排斥,到漸漸地期待參加團體。團體過程中自在的進行遊戲,享受遊戲的樂趣,親子在遊戲中互相支持,成為彼此的夥伴。 二、 親子桌遊團體為親子關係帶來的影響經驗包含六個部分,分別為:親子交流互動增加、親子關係變得不一樣、發現孩子的亮點、產生新的體悟、展開新的行動及帶來家庭關係的正向影響。 三、 促成親子關係改變的助益因素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桌遊媒材層面、方案設計層面、帶領者特質與技巧層面及家長特質層面。 四、 根據研究結果,建立一套新的親子桌遊團體方案。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2021) 謝妮蓁; Hsieh, N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於任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期間,曾有過職業倦怠經驗,並已從中復原者參與研究,其年齡介於30-45歲之間,工作年資6年以上,均為女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因緣際會踏上輔導之路;(二)工作中的多重困境引起職業倦怠;(三)嘗試因應職業倦怠;(四)工作環境與身分的轉換加快復原的進程;(五)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二、國中專輔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包括專業能力、人格特質、家庭與生活、學校制度、系統合作、個案等六項因素。三、國中專輔教師的復原始於「嘗試因應職業倦怠」階段,並能夠從各階段中區分出不同內外在資源,對個人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分別為:(一)因應職業倦怠階段:當職業倦怠發生時,既存於環境或個人內在的復原資源開始產生作用,減緩職業倦怠對個人的衝擊;(二)環境與身分轉換階段:藉由主動或被動地轉換其工作環境或身分,獲得新的內外在資源,使職業倦怠的情況大幅好轉;(三)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階段:復原者反思倦怠經驗與回顧專業成長發展出多項內在資源,使其抗壓性提升,預防倦怠再次發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專輔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婚前的幸福定格-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經驗與影響研究(2020) 李佳真; Lee, Jia-Je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婚女性在婚前抉擇焦慮或壓力期間,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經驗與影響。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五位和異性伴侶交往,有預計與對方結婚的打算,在這期間對於婚姻有焦慮或矛盾之相關情緒困擾,並願意接受心理位移書寫來調適之將婚女性。參與者進行一週試寫、三週正式書寫,每週至少書寫兩篇,並於完成後進行一次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大綱由研究者設計,所得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將婚女性在心理位移書寫中的將婚困擾,包含(一)結婚籌備過程充滿壓力與擔憂;(二)遠距離戀情對感情關係的不確定;(三)受限於原生家庭經驗及傳統女性角色之框架;(四)生活中多面向的磨合與溝通。 二、將婚女性書寫不同位格之新經驗,包含(一)我位格書寫經驗:自我改變之基礎、以自我為中心的聚光燈般,抒發深層的負面情緒、書寫對婚姻的想像,對關係產生希望感;(二)妳位格書寫經驗:擁有安心述說的個人空間,碰觸內在真實感受;(三)她位格書寫經驗:扮演理性角色,重新審思對婚姻的想法及生命意義、出現結論,更清楚看見事情對自身造成的影響、觀點取替,自我慈悲、體悟人生必經之路,出現對未來期待。 三、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效益,包含(一)具結構式的位格轉換書寫,形成新的內在對話模式;(二)接納經驗而促成將婚伴侶的對話交流;(三)釐清自身想法感受,對於是否結婚作出更明確的決定;(四)心理位移書寫有助於減緩對將婚的擔憂,擴大心理彈性;(五)心理位移書寫帶來內在自體客體之經驗,加深與生命的連結;(六)心理位移書寫是面對自我及人生的整合過程。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研究(2021)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欲探索關係互動狀態、重新思考與形塑新的關係模式之25至35歲成人進行。研究以應用家族棋盤的諮商策略,與參與者進行四次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諮商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經驗。研究對諮商歷程逐字稿與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諮商歷程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探索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並連結至當事人內在世界觀及關係模式。(二)探索現在的家庭畫面,並與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兩相對照。(三)探索內在自我圖像,並進行對話。(四)挪動家庭畫面,發想與創造新的關係樣態。 二、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大致可分為五個層面:理解困境、覺察渴望、修復傷痛、自我接納、創造連結,然其內涵、每層面的順序與所需時間等,依當事人獨特性而有所不同。 三、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助益性因素,包括:(一)視覺化、具象化幫助拓展覺察,綜觀關係全貌。(二)具體呈現互動畫面,促使正視困境、面對內在真實感受。(三)家族棋盤調動,讓當事人發覺並開啟關係有其他可能的新想法。(四)內在自我對話,提升當事人自我安撫與陪伴的力量和方法。(五)當渴望與傷痛被訴說和療癒後,當事人能創造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四、關係議題與家庭系統分化情形息息相關,而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運用家族棋盤做諮商介入,方能發揮最佳效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從5-溴-1,2,3-三嗪一鍋化靈活合成嘧啶衍生物(2021) 王于甄; Wang, Yu-Chen三嗪是含有三個氮的六員芳香雜環化合物,存在於各種生物活性分子中。根據其氮原子的位置不同,可分為1,2,3-三嗪(1,2,3-triazines),1,2,4-三嗪(1,2,4-triazines)和1,3,5-三嗪(1,3,5-triazines)。博格(Dale L. Boger)和他的研究團隊系統性的研究1,2,3-三嗪與各種胺類(amine)相關的親二烯體(dienophile)的環加成反應,為合成含氮雜環天然產物提供了新的見解方向。在本論文中,我們以5-溴-1,2,3-三嗪作為起始物,提出了一種有效合成多種官能基化的嘧啶衍生物的方法,反應過程通過一鍋化依序建立新的碳‒氧鍵和進行逆電子需求的狄耳士—阿爾德反應(inverse electron demand Diels–Alder reaction)。在反應中只需要利用碳酸銫促進反應,5-溴-1,2,3-三嗪即可直接與各種苯醇進行碳‒氧偶合,並與脒進行隨後的[4+2]環加成反應,以溫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良好到優異產率的相對應嘧啶衍生物。該方法同時展示反應基質的可用性、簡易實驗操作和原子經濟性等優點,提供了一鍋化合成嘧啶的有效途徑。Item 從適應到認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發展經驗探究(2024) 袁譽庭; Yuan,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研究邀請者為已取得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且執業五年內,加上在專業發展與認同的經驗中曾出現挑戰並嘗試進一步面對,同時,意識到自我專業認同隨專業發展歷程開始萌芽之四位心理師。四位參與者中有一位男性,三位女性,他們的年齡皆約三十歲上下,年資為一至三年左右。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在專業認同上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因應專業認同挑戰之方式。本研究研究結果如下:(一)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專業發展與認同受個人生命經驗影響;初入社區諮商領域前後期待的落差對個人專業認同造成影響;個人未來在社區領域發展之展望受工作價值與成就感的影響。(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挑戰包含:專業能力、執業機構、社區領域、自費市場、個人特質、個案類型、專業初衷等七個層面。(三)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面對專業認同挑戰的因應可分為:個人內在資源、個人外在資源、機構提供資源等三個類別。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期待進入社區諮商領域的新手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社區諮商相關機構、政府機關與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Item 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之敘事研究(2022) 王歆韶; Wang, Hsin-Shao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發展之經驗,包含家庭韌力的發展歷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家庭韌力的特質。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四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搜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四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發展經驗可分為五階段,分別為:困境出現、家庭韌力醞釀到形成、家庭韌力受到挑戰、家庭韌力鞏固再發展、家庭韌力帶來家庭轉化,而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所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分別為:精神疾病的困難照顧、沈重的家庭照顧負擔、情緒與關係的傷害、疾病污名下的家庭孤立、隱晦的表達使溝通受阻。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特質可歸納為四大類別共十六項家庭韌力特質,分別有(一)克服逆境的正向信念,包含對家庭的愛與認同、接受且為逆境賦予意義、迎向未來的正面展望、信仰與靈性的超越力量;(二)彈性的家庭組織,包含替代角色的功能、強而有力的領導與決策、相互支持與合作、關係的連結與凝聚、允許離家的彈性界線;及(三)積極的溝通與問題解決,包含清晰直接的溝通、坦白的情感分享、同理與接納、因應疾病的問題解決;以及(四)家庭外的資源與幫助,包含親屬與大家族成員的支援、社區鄰里與學校師長提供幫助、醫療專業與社區資源的支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國家政策、臨床工作者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我的優勢寶盒──精神疾病患者參與「以優勢中心為取向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體之影響研究(2022) 陳維竺; Chen, Wei-Chu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能夠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的優勢中心取向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體諮商方案,並探討此方案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研究者邀請12位精神科日間病房之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研究者設計十次的團體。在每一次團體後,邀請參與者填寫團體回饋單,並於第二次團體至第十次團體,訪談當次團體中主要分享故事者之參與經驗,以了解團體施行情形與回饋。而十次團體結束後,研究者邀請4位參與者參與半結構訪談,再透過質性研究中之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如下:本團體方案能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及覺察自身優勢。對於研究參與者之參與,帶來的影響內涵包含:獲致正向情緒與力量、增進人際互動的深度與廣度、拓展自我探索的範圍、增加對於未來的力量,尤其也發現能增進對家人之正向感受,有助於關係之正向發展。而團體對於研究參與者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則可歸納為:團體內容與設計、團體經驗相關、領導者的帶領。此外,優勢力帶給研究參與者的意義,包括:平衡負向思維、覺察與探索優勢力與建立正向連結。而一人一故事劇場帶給研究參與者的助益,包含:釋放情緒壓力、經驗被同理滋養與增進同理之能力。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醫療院所之日間病房,以及與精神疾病患者工作或研究的帶領者,提供實務建議,並給予未來對於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之議題上有興趣之研究者,可延伸探究的方向,期盼能夠邀請並鼓勵更多人來關注優勢力帶給精神疾病患者的助益。Item 新北市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2018) 蔡佩真; Tsai, P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與其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間差異與相關性情形。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問卷主要包括有:「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量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召喚量表」,以及「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量表」。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據分層抽樣方法來收集資料,總共寄發500份問卷,合計回收問卷共474份,回收率達94.80%,其中有效問卷443份,可用率88.60%。本研究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國小教師屬於高情緒勞務族群,其中,年齡長者傾向於表達真情流露、情緒勞務規範之情緒勞務;具有宗教信仰者傾向於表達真情流露之情緒勞務;服務年資長者傾向於表達修飾演出之情緒勞務。 國小教師屬於高生涯召喚族群,其中,年齡長者擁有較高程度超越奉獻之生涯召喚;具有宗教信仰者擁有較高程度超越奉獻之生涯召喚;追求學位進修者擁有較高程度自我實現之生涯召喚。 國小教師表現高工作投入程度,其中,年齡長者展現較高程度之工作投入傾向;具有宗教信仰者表現較高程度活力與專注。 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對工作投入具有顯著預測力,在控制背景變項後,當國小教師生涯召喚中追求愈多自我實現、超越奉獻,情緒勞務中表達愈多真情流露、愈少情緒勞務規範,則其工作投入程度愈高。 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對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提供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樂作醫者—醫師生涯召喚經驗之敘事研究(2024) 朱書儀; Chu, Shu-Yi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師的生涯召喚經驗,包含開展歷程、召喚內涵以及帶來的影響。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執業年資大於三年,並主觀確認有生涯召喚經驗並持續實踐召喚的醫師,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其年齡介於30—50歲之間,分別是兩位女性一位男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ㄧ)醫師生涯召喚的浮現與確立為動態發展過程,生涯召喚來自於外部親社會動機和內部個人價值展現,從投身於醫療工作與病患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確立,涉及深刻的自我探索。另外隨著個人生涯發展和成長,醫師生涯召喚會經歷質變,從最初收獲回饋的成就感到對助人的奉獻與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二)醫師生涯召喚的四項共同內涵:興趣與優勢的發揮、利他助人的展現、建立支持關係與連結、生涯的平衡和諧。擁有生涯召喚醫師的個人特質與優勢有三,分別是:彈性適應、高韌性和高挫折忍受力、自我身分清晰。(三)醫師生涯召喚帶來的正面影響:其一為抵抗高壓環境,幫助度過困境並在其中保持高度職業承諾和職業滿意;其二為在工作中展現幫助病患的責任心和惻隱之心,從中收獲成就感與喜悅,個人價值得以實現,進而成為持續工作的動力;其三為促進個人內在成長,包括增加韌性和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醫師生涯召喚的潛在負面後果包含:生涯召喚有其雙面性,過度投入工作導致犧牲生活品質、工作與家庭失衡、支持關係的削弱以及壓力超過負荷。Item 民眾尋求社區自費諮商的決定經驗探究(2024) 丁嘉莉; Ding, Jia-Li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民眾尋求自費諮商的決定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七位曾進行自費心理諮商並自行支付諮商費用、該自費諮商已正式結案達三個月以上未超過三年,且回憶當時決定經驗、不致引發身心不適,且當時諮商困擾已處於滿意狀態之臺灣民眾。參與者共有六女一男,年齡介於21至40歲,平均年齡30歲。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尋求自費諮商契機、決定諮商到付諸行動所經過的決定歷程,以及決定歷程中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尋求自費諮商的契機包含覺察過去有未處理經驗、面臨當前事件與困境、遭逢外在情境影響。(二)尋求自費諮商的決定歷程包括:意念萌生、猶豫思考、需求評估、形成決定、資料搜尋、行前猶豫、克服猶豫、展開行動等階段。(三)影響自費諮商決定的影響因素包含:重要他人、過去對於輔導諮商的了解與認識、過去諮商經驗、環境因素、困境本身帶來的困擾程度、過往身心準備、穩定的生活條件、希望改變的強烈動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和建議。Item 照見關係中的自我:合作取向對話實踐者的自我敘說(2023) 廖思媛; LIAO, Szu-Yuan本文的源起於研究者9歲時媽媽自殺離世的經驗,生命的時鐘因自殺的創痛而停格在9歲,也因此失去了聲音,停留在孤寂的世界。為了平撫9歲時的羞恥感、罪惡感與遺憾,竭力成為緘默的乖孩子與完美的助人者,但破碎的自我認同,僅在得到他人認可的時刻,才得以短暫映照出好的自我。而自殺者遺族身份,與對自己緘默、乖與完美的期待,形成關係中對彼此的壓迫,以及在助人者角色上的困境。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為了讓緘默多年的自殺者遺族身份能夠現身透氣,不再需要被藏在面具底下。希望透過自我敘說論文的書寫,理解身為自殺者遺族的自己,讓「我」與自殺者遺族身份、與自我,有機會發展出不同的關係。研究者採取合作取向對話實踐與文本對話,先從書寫成為自殺者遺族的經驗、以及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助人者這兩個故事文本開始;透過研究者自身與文本的反思對話,以及邀請反思團隊閱讀文本,並在閱讀後與研究者進行反思對話,擴展研究者對陳舊故事的全新敘說,也擴大原本著眼於個人究責的視野;並透過反覆在關係中的對話實踐,帶來關係中的靠近與成長。研究結果部分,研究者在書寫後,與他人、助人、及自我產生新的關係,生命因此有了轉化。另透過對話產生新的詮釋,重新與曾經斷裂的關係──媽媽、爸爸、祖母、家族、核心家庭連結;並在研究後,整理出給自殺者遺族、想關心自殺者遺族的人們、給同在完美中的人們、給想開展反思與對話的人們的各種聲音,讓這些聲音有機會被認識。Item 繼親家庭子女知覺家庭優勢之敘事研究(2024) 郭琳喬; Kuo, Lin-Chiao本研究旨在探討繼親家庭知覺家庭優勢之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認為自身家庭具備家庭優勢之繼親家庭子女作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繼親家庭優勢的發展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繼親家庭優勢的發展來自以下面向:(一)對新家庭有所準備、(二)建立穩定的繼親子關係、(三)營造自主安全的成長環境、(四)形成繼手足關係的連結、(五)維繫穩定的伴侶關係、(六)經營與維護家庭關係。繼親家庭優勢的內涵為:(一)家庭支持與連結、(二)開放自由與尊重、(三)融洽的共享時光、(四)新的體驗與資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繼親家庭成員、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退休後的幸福】: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之敘事研究(2022) 操玫萱; Tsao, Mei-Hsuan本研究旨在探究退休者於退休生活中發展出生活幸福感的經驗,以及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法,研究者參考文獻資料後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計出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進行深度訪談。後續將訪談資料以「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的分析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如以下幾點:(一)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與退休適應歷程交織。退休者在退休後會經歷各自退休適應的歷程,重新適應新的生活模式與生活角色。而退休生活幸福感的發展歷程會受到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而起伏,當退休者面臨生活挑戰、感受到威脅或困境時,幸福感受會降低,反之,若生活中發生對退休者具有美好意義的事件時,退休者感受到的幸福感會增加。(二)退休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具獨特性與主觀性。退休者們依循過往的生命經驗以及內外在狀態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退休生活樣貌,幸福感發展經驗也因此不同,不僅發展經驗不同,退休者對於幸福感內涵的定義也有個別主觀的見解。(三)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可歸納為六大類別。分別為:「基本生活需求」、「關係連結」、「休閒與學習」、「正向的人格特質」、「內在覺察」、「心靈富足」。在每一類別中又分別包含更加細膩、多元的層次。本研究藉著上述幾點研究結論,探究退休者如何在退休後的適應歷程中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幸福感經驗以及幸福感內涵。期能提供在思考或面臨退休生活的讀者以及相關政府單位、助人工作者參考。關鍵詞:退休、退休者、退休適應歷程、幸福感Item 雙生涯男性自願性生涯轉換歷程之敘事研究(2023) 張郁翎; Chang, Yu-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雙生涯男性進行自願性生涯轉換之歷程,以及其家庭角色與價值對其生涯轉換的影響。本研究採敘事研究法,研究者閱讀文獻資料後,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計半結構式之訪談大綱,邀請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將訪談資料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分析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之生涯決定與轉換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發展期、轉換前期、轉換期及轉換後適應期。(二)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過程中的考量因素可分為環境因素、工作因素、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等四個面向。(三)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因應,可分為五個類別,包含新冠疫情、現實與理想有落差、對未知感到擔心、轉職導致家庭角色失衡,及內在優勢。(四)家庭角色與價值對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的影響,可分為四個類別:性別框架增強工作角色的發揮、家庭成為工作發展支持力量、雙生涯角色間有互利作用、父職帶來個人成長。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性別平等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高中生生涯目的感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2024) 張慈容; Chang, Tzu-J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