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u, Chun-Yi"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地理實境解謎探究空間自我效能、遊戲焦慮、心流體驗、體驗價值與地方認同之相關研究(2024) 吳俊毅; Wu, Chun-Yi地理教學的重點在於與真實世界的連結,進而了解、關心與珍惜環境。傳統地理實察多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較低。此外,高中的學生來源常非學校所在社區的學生,因此對於地方的認識意願不高,地方認同程度也較低。本研究針對學校及周遭環境設計一款地理實境解謎,以自導式地理實察結合遊戲化教學的方式,探究學生的空間自我效能、遊戲焦慮、心流體驗、體驗價值和地方認同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使用嵌入式實驗與單一群體準實驗研究法,採立意取樣進行前測、後測及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市區某高中一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175份。透過SPSS 23及Amos 20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驗證,得到以下研究結果:(一)空間自我效能對於地理實境解謎的遊戲內容焦慮會產生顯著負面影響。(二)空間自我效能對於地理實境解謎的遊戲人機互動焦慮會產生顯著負面影響。(三)地理實境解謎的遊戲內容焦慮對於心流體驗會產生顯著負面影響。(四)地理實境解謎的遊戲內容人機互動焦慮對於心流體驗會產生顯著負面影響。(五)心流體驗對於趣味性價值會產生顯著正面影響。(六)心流體驗對於求知性價值會產生顯著正面影響。(七)趣味性價值對於地方認同會產生顯著正面影響。(八)求知性價值對於地方認同會產生顯著正面影響。(九)地方認同對於學習表現會產生顯著正面影響。(十)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地理實境解謎遊戲的空間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Item 校園可食地景融入國小學童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2020) 吳侰儀; Wu, Chun-Yi隨著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危機議題與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各國致力於開發兼具糧食系統與永續生態的城市,促使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的出現。結合可食地景的概念,臺北市政府從2015年開始推動田園城市政策,並針對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推行小田園體驗學習計畫,重新利用校園閒置空間,規劃創設田園地景,讓有機種植與生態環境在校園中展開,兼具實用與教育功能,校園中可食地景的價值不單僅是重新利用土地耕種蔬果,更是一種重新將食物引入城市,將人與土地系統重新連結的方式,使人們重新思考與土地間的關係。 本研究旨在結合體驗學習與流水學習法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以臺北市福星國小中的可食地景為研究場域,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與校內教師同仁共同規劃課程,利用自編教材融入社會科與自然科進行課程教學活動,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理念,結合作物生老病死的歷程設計6大活動,共計14堂課,帶領學生到校園中的可食地景實際進行體驗活動呼應課堂內容,由從實際農事體驗種植物、採收、採買到料理讓學生體驗一連串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進行環境教育課程。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研究者將校園中可食地景運用於環境教育之課程教學歷程、學生在此課程之看法與學習收穫,以及在於環境教育目標上之學習成效,根據教學活動歷程之觀察與蒐集的資料做分析與歸納,達成研究目的。最後依據研究歷程之發現與研究結果,提出具體之建議,作為實務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校園可食地景進行環境教育助於提升學生在於環境教育的成長 二、校園可食地景結合教學有助於落實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 三、校園可食地景助於研究者專業知能之成長 四、校園可食地景結合多元課程設計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