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Ya-Ting Wu"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盈餘管理行為之探究
    (2015) 吳雅婷; Ya-Ting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進行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檢視大股東有無掠奪小股東誘因及定向增發認購人種類是否會影響公司於定向增發通過日前盈餘管理的方向。本研究認為大股東有誘因掠奪小股東之定向增發公司,在定向增發通過日前,可能會進行向下盈餘管理;此外,大股東無誘因掠奪小股東之定向增發公司在定向增發通過日前,可能會進行向上盈餘管理。本研究亦認為,定向增發對象僅為機構投資人之定向增發公司,在定向增發通過日前,公司可能會進行向上盈餘管理。此外,本研究認為大股東基於私利,可能於閉鎖期結束前進行向上盈餘管理,以利其在閉鎖期結束後出售股票。因此,本研究亦檢測大股東認購之公司是否會於大股東閉鎖期結束前向上盈餘管理。 實證結果顯示,相較於配對公司,大股東有誘因掠奪小股東之定向增發公司,會在定向增發通過日的前一年,透過提高裁決性應計項目與賒銷來向上管理盈餘。此外,相較於配對公司,大股東無誘因掠奪小股東之定向增發公司及無大股東認購之定向增發公司在定向增發通過日的前一年,會利用增加裁決性應計項目與增加賒銷向上操縱盈餘。定向增發對象為大股東之定向增發公司,在閉鎖期結束的前一年,會透過減少營業外支出向上盈餘管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
    (2014) 巫雅婷; Ya-Ting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2013學年度在桃園縣公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以自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回收有效問卷380份,有效回收率為78.8%。資料經統計分析後,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其把握度約為50%,其中較有把握的為:「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在住處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及「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偏高;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利益程度相當高;而自覺運動障礙則約在中等程度;研究對象的運動享樂感,介於中等程度以上,認為運動時,覺得有舒暢感、很愉悅、有精神。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性別」、「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社團經驗」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運動享樂感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自覺運動障礙則呈現顯著負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運動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45.3%。其中以「性別」、「運動自我效能」、「參與運動社團經驗」、「運動享樂感」四者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都市遊民」社會現象及心理需求之質性研究
    (2013) 吳雅婷; Ya-Ting Wu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參與式觀察法及建制民族誌,並以大誌發行站、艋舺公園、優遊之家及台北市街道作為主要田野,透過田野觀察及訪談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問題為:(一)遊民一詞背後所隱含的象徵及意含為何?(二)成為「遊民」是個人的原罪,或是社會製造了「遊民」?(三)「將遊民驅逐出我家」的現象為何?(四)遊民之心理的需求為何?台灣諮商心理領域缺乏關注遊民的研究及實務工作,此現象可能原因為何? 研究討論與結果如下: (一)「遊民」一詞隱含著許多污名化象徵,如髒亂、孤立退縮、攻擊,並影響其公民權利邊緣化,使人忽略遊民真實情況與污名化印象的落差,是故,遊民的概念,使遊民成為社會的危險他者,並影響了其在社會的處境。 (二)遊民現象反映了社會現況,勞動與報酬的落差、過度高價的房子、家庭失去了保護及支持功能,導致貧窮累積,惡化弱勢情境,並透過將流浪視為一種不適生存的自然淘汰機制,合理化弱勢情境,遊民並非無業,而是經濟弱勢勞動者,政府應重視遊民勞動付出與所得失衡的狀態。 (三)萬華居民與遊民之間對立,顯現潛藏在競爭背後的生存焦慮,發展成為對他者的壓迫與攻擊,並藉由資本主義競爭模式合理化遊民生存困境,在對立之外,必須透過福利政策的重新詮釋、社區積極溝通及遊民自治,發展居民與遊民共存的可能性。 (四)遊民的心理需求在環境的限制下,以有限的方式發展因應策略,遊民心理健康受到許多複雜因素影響,包含失業、身心障礙、家庭、社會適應、老年等問題,是內外在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遊民諮商的發展,必須以系統性的合作方式進行;遊民諮商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及資源配置,以及傳統諮商模式的被動性與付費模式的影響,限制了遊民諮商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心理需求、都市遊民、遊民現象、建制民族誌、參與式觀察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