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ang, Chih-Ling"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有機非鏡像催化[3+2]環化加成反應製備2,3,4,5-四取代吡咯啶衍生物(2020) 楊芷羚; Yang, Chih-Ling早期合成吡咯啶,反應的條件嚴苛;合成多取代吡咯啶(pyrrolidine)及其衍生物,在製藥界是重要一環1, 2, 3。本研究藉由溫和的條件,在常溫下於1,4-二氮雜二環[2.2.2]辛烷鹼(1,4-diazabicyclo[2.2.2]octane)(5 mol%)的催化反應,以乙腈(acetonitrile)為反應溶劑,利用(E)-二乙基-2-((2-羥基芐基)氨基)丙二酸酯(E)-diethyl-2-((2-hydroxybenzylidene)amino)malonate)4, 5作為親核基,同時利用具有拉電子基的(E)-2-苯磺醯基-5-苯基戊烷-2,4-乙腈((E)-2-benzenesulfonyl-5-penta-2,4-dienenitrile)6作為親電子基,進行1,6-加成反應(1,6-addition reaction) 7及[3+2]環化加成反應([3+2]cyclization addition reaction),成功地合成多取代的吡咯啶化合物8, 9。反應受到官能基推拉電子之立體效應影響,使得產率略有不同,其產率都有不錯的表現(47-93%)。Item 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與「只有」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之語義、語法及語用探究(2021) 楊之綾; Yang, Chih-Ling華語關聯詞語包含連接詞、副詞和短語等,扮演連接語句和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呂叔湘、朱德熙,1952)。其中,關聯連接詞可以連接單句中的句法成分和分句,不但使前後分句的關係更為緊密,增加段落與篇章間的連貫性(Halliday& Hasan, 1976),還能提升訊息整合與閱讀理解的效益(詹益綾、柯華葳,2010)。 奠基於學者們過去的研究,本研究融合語義、語法和語用三層面分析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與「只有」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探究四個詞語的歷時語義和語法化演變過程,再透過真實語料瞭解其在句子中所表現之語法結構,如常見搭配詞等,最後以問卷探求「只要」、「只有」、「如果」與「要是」在語境中表達的語用功能,比較條件和假設關聯連接詞的語用功能是否有所差異,期待本研究能提供華語教材編寫和教學時的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語義層面中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和「只有」最初為詞組「副詞+動詞」,受語境、搭配副詞和大量地使用而演變為今日的條件關聯連接詞,分別表示充分和必要條件關係,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中的單詞最初即具假設義,受雙音節連接詞和使用慣例化的影響,語法化為今日常用之假設關聯連接詞;就語法層面而論,關聯連接詞的常見搭配關聯副詞為「就」與「才」,其中假設關聯連接詞常以連接詞「的話」標示出假設條件,本研究也統計了條件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和常見搭配副詞的比例,支持前人提出之「條件在前,結果在後」的句法順序(Comrie, 1986; Diessel, 2001);就語用層面而言,華語母語者認為「只有」句中條件達成難度高於「只要」,但卻難以區辨「如果」和「要是」語氣強弱和主客觀差異,故可知兩者的語用功能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