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ang, Shen-Keng"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探究(2013) 李哲旭; Li, Che-Hsu本研究旨在透過Gadamer詮釋學方法探究Bowers文化共有和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主要目標如下:(一)探究Bowers對當前教育隱含之非永續性的反省與批判。(二)理解Bowers生態教育理論中有助於生態永續之文化型態。(三)分析Bowers生態教育理論中的語言運作。(四)透過Bowers生態教育理論中教育改革理念的論述,擬具建議以獲得我國現今教育之啟示。根據前述分析,可以歸納以下四項結論:(一)Bowers對於生態問題的反思源於其時代背景以及思想脈絡,依此對當代教育進行批判,發展其重視文化和語言的教育理論。(二)Bowers批判消費文化,並以文化共有的概念提出較不依賴金錢,且拉近人土關係的永續文化觀。(三)Bowers以語言作為進路,思考語言隱喻對於文化成員思維與價值觀的形塑及改變,藉此提出有助永續之生態智慧思維。(四)Bowers從教育本質與目的、課程、教師三方面提出其生態教育理念。以Bowers生態教育觀點反思我國教育,可發現我國教育本質與目標、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教師角色以及專業基礎均有改善的空間。若以生態、共有概念重構教育本質與目的,重視課程內容中低位知識與口述呈現的重要性,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入文化和語言議題。如此一來教育將更能確實回應生態危機。Ite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ritiqu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lity.(2010-03-04) Yang, Shen-KengItem Jean-Jacques Rousseau 幼兒教育思想研究(2021) 許郡倚; Hsu, Chun-Yi本研究旨在以文獻分析法及Gadamer詮釋學,探討Jean-Jacques 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探析孕育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淵源。(2)探討Rousseau之人性觀及幼兒發展階段,以說明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中之幼兒人性與發展之特質。(3)探究Rousseau幼兒教育思想並予評析。(4)綜合研究結果對我國幼兒教育現況提出具體之建議。並且,歸結前述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與方向。本研究的結果有四:(1)Rousseau的幼兒教育思想深受當時的社會與生平閱歷所影響。(2)因為對於幼時的經歷與社會的主流氛圍感到憤慨,因而產生了其不同於時代主流的人性觀,以及其適齡教育的思考。(3)Rousseau認為幼兒是人一生中最接近「自然」的存在,應遵循自然、增加幼兒學習的自由度、提倡感官教育與體育等。(4)Rousseau至今仍有不小的影響力,其幼兒教育思想也涵蓋在我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課程中。我國當前的幼兒教育,因幼托整合而導致教學現場人員變得更為複雜,未具幼兒教育教師證照的教保服務人員,在缺乏相關理論學習的情況下,不符幼兒階段的教育過失時有所聞,這也更顯理論學習的重要。從這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在現場教學人員的部分,可針對師資培育的部分再進行調整,以輔助現場人員的專業養成。最後,綜觀我國目前在幼兒教育理論的研究,其中尤英語系國家外的研究相對匱乏,仍有再深耕的空間。Item Jürgen Habermas論辯理論及其在教育政策形成之蘊義(2015) 黎瑋; LI, WEL台灣當前的教育系統,因為教育市場化形成的單一價值傾向,以及與合法程序脫鉤,而陷入正當性危機之中,使得教育政策無法得到充分的公民意志支持。面對此一困局,本研究將採Habermas的批判詮釋學方法,探究Habermas論辯理論,試圖闡釋Habermas論辯理論在教育政策形成的蘊義,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本研究先將論辯理論重新拆解詮釋,顯明構成理論的五個環節,並勾勒其實際應用的特徵以及限制,依此作為探討教育政策形成蘊義的根據。透過前述分析,本研究指出教育政策形成的合理歷程如下:教育政策形成,應該起於公民自主的發現值得關懷的共同教育論題,在論辯性程序的制度化保障之下,受到實用理由、倫理理由以及道德理由的批判檢驗,並於既有法律體系融貫一致,所達成的理性共識,俾使公民有意識的接受即將作用其身上的事務。最後,本研究期待研究成果能夠提供教育政策的階段論以及反階段論的另一種選擇。 關鍵詞:哈伯瑪斯、正當性危機、論辯理論、批判詮釋學、教育政策形成Item Nietzsche哲學人類學對當代教育之啟示(2011) 許芳慈; Hsu Fang Tzu本研究旨在以Gadamer詮釋學及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探討Nietzsche哲學人類學對當代教育之啟示。本研究目的有五:(一)解析Nietzsche的生命歷程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以探討其哲學人類學之形塑歷程。(二)探討Nietzsche對傳統人性論之批判以說明人的本質觀。(三)分析Nietzsche的道德觀與宗教觀,藉以重構適宜當代人類處境的精神概念。(四)研討Nietzsche的人生哲學以釐清人我關係,勾勒理想的人類形象。(五)綜合前述發現,以檢視當代教育困境,並提供建議以為改善我國未來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結果有五:(一)Nietzsche哲學人類學孕育自其獨特的個性與生命經歷,其理論重心在回應當代社會,重視人的價值。(二)Nietzsche以強力意志融合人本質之理性、情感與生理內涵,並指出其於人生之功能。(三)Nietzsche回歸人之精神,重建本之於人的自然道德,和愛與包容的信仰觀。(四)Nietzsche面對真實人生處境,並建構精神貴族、英雄、藝術家及超人之理想人類形象。(五)以Nietzsche觀點檢視當代教育,發現我國在教育本質與目的、課程改革、教學內容、師生關係、教育體制皆需要改善。其可以人性為本,透過對權力意志、超人精神的發揮,讓教育更趨完備。Item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公平性之能力取向分析(2021) 劉育志; Liu, Yu-Chih我國自2002年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在入學機會及弱勢入學方面,均仍有許多公平問題值得深入探究。能力取向相較於其他教育公平理論關照更加全面,且能力取向在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尚待開拓,過去國內以能力取向探討教育問題之研究,均未建立分析架構,因此,本研究透過詮釋學方法及文件分析法,深入探討能力取向之個體殊異性、資源與轉化因素、抉擇(能動性)、能力與功能運作等核心概念後建立分析架構,並據以分析我國大學入學相關政策、法規及實務上的公平問題。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雖然目前已有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及特殊選才等入學管道,但其中只有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夠彰顯個體殊異性;(二)家庭經濟及文化資本是影響個體學業表現的重要資源,而個體身心健康、父母職業、高中教師資歷、個體所在縣市等,亦是重要的轉化因素;(三)即使入學管道相當多元,但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個體抉擇,且指定科目考試與學科能力測驗有其時間序,考生報考指定科目考試未必出自自由抉擇;(四)符合學力資格,且身心狀態都能符合大學招生規定者才有機會進入大學;(五)選才將個體的優勢條件視為準備好上大學的條件,忽視個體達成該項表現的過程,也未關注到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六)高等教育階層化,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進入學費昂貴品質較差的大學。 二、弱勢入學:(一)以經濟或文化不利定義弱勢略顯狹隘,並且以身分界定弱勢也忽視個體殊異性;(二)資源補助以經濟為主,忽視個體不同需求,且未關注個體抱負的重要性;(三)入學管道僅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凸顯弱勢生的特殊境遇。 針對前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實務改革措施及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目標,不宜由入學率之量化數據來呈現,必須深入探討限制個體實現這項功能運作的原因,逐一審視資源、轉化因素、個體抱負等關鍵,並將個體就讀的大學之品質亦納入衡量指標;(二)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最能彰顯個體殊異性與能動性,也能以更多元資訊評價學生,應給予大學擴充名額的空間,並持續辦理招生專業化,提升審查員知能,避免個人申請選才淪為積點競賽;(三)個人申請審查尺規之訂定,應更全面考量準備好進入大學的能力,而不是僅以學業表現或優勢條件來選才;(四)調整考試期程,讓考生能真正依照自己的傾向做選擇。 二、弱勢入學:(一)弱勢定義範圍應更為擴大,並且讓不符合現行法定弱勢身分,但受教育之能力確實受到剝奪之個體有陳述的機會;(二)必須察覺「多重弱勢者」其能力受限的程度更為嚴重,分配資源時,應更加細緻地排序;(三)部分大學優先或逕行錄取弱勢生的作法應予修正,可參照美國1978年的Allan Bakke案之後建立的兩階段審查模式;(四)大學校系在建立書審評量尺規時,可將能力、能動性、抱負等概念作為重要的選才構面。 針對後續研究,建議可更進一步採取訪談法,了解個別學生的處境,另外,本研究以外國研究成果提出「準備好進入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之能力清單,未來可進一步建構合於我國的能力清單。Item 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1635-)的建立歷史探究(2024) 李昱臻; Li, Yu-Chen「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此一詩句正是高等教育機構在面對歷史長河的挑戰中不斷追求變革和多樣化的歷程寫照。在時代的推展下,至今唯有兩項高等教育機構體例屹立不搖,一是耳熟能詳的大學(University)體例,其二是較少為人留意卻與現代高等教育息息相關的學術院(Academy)體例,尤其是象徵國家發展的國家學術院。為嘗試在國家級學術院的探討上給予貢獻,溯其機構建置重要源頭是法蘭西學術院,故本篇以法蘭西學術院的建立歷史探究作為主題。為解開法蘭西學術院的奧秘,本篇研究分為三個部分以解析法蘭西學術院的意義。第一部分為柏拉圖至十六世紀以前的 Academy,以理解 Academy 原生自有的哲學蘊意、建築格局、運作特色以及演變的發展特質;第二部分則探討法蘭西學術院建立的過程,從中解析該機構如何基於 Academy 體例特質而賦予新的延伸與發展,從而成功地建立相較於過往具有較高穩定性的建制範式。為了進一步理解法蘭西學術院於該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文教角色,故在本篇的第三部分進行其歷史意義的解讀。透過以上三部曲的探討,試以還原法蘭西學術院的發展特色,不只是對於國家級學術院體例發展研究予以貢獻,也是提供一項高等教育變革值得觀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