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Yeh, Er-jia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領前期菲律賓華商活動的歷史地理(1900-1930年代)—以砂糖貿易與木材業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0-06-??) 葉爾建; Yeh, Er-jian
    菲律賓華人來自福建和廣東,分別自十六世紀和十九世紀中開始,或操舟從事跨海貿易,或插足蔗糖貿易。本文利用1900-1930 年代的殖民材料和報章雜誌,探究美領前期當地華商活動的歷史發展和地理變化。分析菲律賓和中國閩粵地區交通連結的變化、移民人口移動方向的轉化,以及移民聚落的建立等議題。本文不欲鉅細靡遺地討論菲律賓華人的所有經濟活動變遷,而是企圖探究進入美國統治後,既有產業和新興事業的轉變。首先,美國在1930 年代中葉以後對外地砂糖輸入的限制,造成華人砂糖貿易商難以進入美國市場,僅能固守中國和日本的砂糖市場。其次,受惠於美領政廳所創造的經營環境,華人將觸角伸展至木材產業,並有更多華人移居至盛產林木的地區。最後,本文發現在美國和菲律賓經濟聯繫深化的背景下,華商的活動深受中國沿岸港口的易達性、港灣的工事啟動、限制小型船隻從事外貿,以及關閉南方部分港口等各項措施的影響。華人的經濟活動或受社會、經濟變化的影響, 或與資源分布高度相關, 而呈現獨特的區域分布特性。由於大多從事進出口貿易和米穀、布疋、雜貨等日用品販售的經濟活動,華人居住地域多集中在菲島外貿港口所在的大「埠」或鄰近小「社」。大埠在經濟圈內構成較高等級的節點,連結國際航線;小社則為等級較低的節點或聚落,必須依附於大埠的經濟活動。若干大埠吸納周圍數個小社構成的集合體,既構成了經濟圈,也成為菲律賓華人社群活動的生活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