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en, Yuan-Yi"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臺灣中央山脈南段長微震的定位誤差分析及改進(2020) 顏元奕; Yen, Yuan-Yi非火山長微震( Non-volcanic tremor )為常見於世界上主要的板塊邊界、對應著慢速滑移的一種特殊地震訊號,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隱沒帶,多呈現深度集中、平行隱沒板塊的帶狀分布,大多發生於孕震帶更深處,其特徵主要為:(1)持續時間長,可以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2)振幅較小,無明顯的P波和S波;(3)主要頻段介於2-8 Hz之間。由於無明顯的體波波相,難以用傳統的P波與S波的到時來做定位,因此許多不同於傳統的地震定位方法紛紛被提出,常見的主要有Hypoecc ( Ide et al., 2010 )以及WECC ( Wech et al., 2008 )等,主要手段為利用波形包絡化後的相似度以決定各測站的相對走時差。在台灣,長微震大多發生在中央山脈南段下方,由於定位誤差大,對應的孕震構造仍有諸多爭論。本研究以WECC的定位方式為基礎,改變其網格搜索的方式,並使其能套用三維速度模型( Huang et al., 2014 ), 期能獲取更佳定位結果。我們利用 2016年1月1日到2016年9月15日BATS、CWB (寬頻及短周期) 以及在中央山脈南段新架設的三個測站的連續資料,本研究開發新的定位方法,並和傳統的WECC和Hypoecc定位結果比較。為了釐清定位誤差來來,我們更利用不同震源機制、不同子震源組成所得之合成波形,擬合長微震之波形特徵和持續時間,以討論(1)包絡化 (或平方)之波形形貌 (2)濾波頻段的選擇 (3)測站的包覆性與幾何形貌 (4)速度模型幾種因素對定位結果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以新方法得到最小的定位誤差,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別為1.5-3.5 km以及7-14 km之間,比傳統的長微震定位方法少了約1 km的誤差,此定位結果配合最小平方差之回歸線性,顯示了長微震震源區為一東北-西南走向(70-80°)及向東南傾沒約40-55°之構造,和前人研究相比,在走向的定義上更為明確,這一個深部構造和過去Huang and Byne (2014) 提出的地質邊界-土隴灣斷層的走向一致,顯示此斷層可能為長微震在地表的地形地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