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u, Chiao-Yin"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研究──以形、音、義為探討核心(2021) 游喬茵; Yu, Chiao-Yin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在偶然的情況下被開啟,洞內發現大量六朝至北宋年間的寫卷,其中亦包括多件《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敦煌《毛詩》系列寫卷,與傳世本內容有諸多差異之處,本論文將透過文字、音韻、訓詁之研究角度,期盼提供語言文字學術領域更豐富的研究素材,並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探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歷來有關《詩經》學史之發展,較少提到敦煌《毛詩》寫卷的價值,故本文選擇以此為研究材料,由字形、字音、釋義之角度,對敦煌寫卷進行細部的探討。透過研究方法與步驟的闡明,對文獻之分析予以理論依據,且說明本文主要架構。 第二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概述〉,依據綴合法考察各國國家圖書館已公布之敦煌本《毛詩》系列寫卷,並依照《毛詩》白文、《毛詩傳箋》、《毛詩正義》、《毛詩音》等類別,以表格化方式彙整其敘錄資料,呈現綴合後之影像。 第三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文字問題〉,探討過往敦煌寫卷俗字研究的觀點,透過敦煌本與南宋傳世本字形之對照,由異體字、通假字、訛字三方向,觀察敦煌本之構形特色和文字使用情況,發現敦煌所流傳之《毛詩》系列寫卷,乃中原通行外另一種《毛詩》版本,故展現出經典文字的多元性。 第四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音韻問題〉,分析敦煌本《毛詩》音切的聲母、韻母和開合等第,考察到早期反切中三等韻-j-介音產生聲母顎化現象之情形。在類隔情況的統整中,可觀察到敦煌本《毛詩》脣音字中仍有部分輕重脣混切的情況,故其音切反映的時代特性,應是初唐《經典釋文》以後至晚唐五代之間的語音。敦煌本《毛詩》音切設計著重於韻腳字的考索,是以此批音注的形成目的,可視為唐代叶韻音研究的現象。 第五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訓詁問題〉,有關寫卷釋義之討論,透過敦煌本與傳世本之比對,由敦煌本獨有之義訓、未見之義訓連結至敦煌本與傳世本產生歧異之因,分析此訓釋內容之差異,除了展現敦煌本有別於傳世通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外,更與敦煌之寺學教育密不可分。 第六章〈結論〉,總結前說,且結合《詩經》學史之討論,期盼在本文對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進行探究和梳理後,能使得歷代《詩經》學史的發展,建構出更加清晰且完善的學術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