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探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臺灣產業之影響
    (2014) 張雅晴; Shelly Chang
    觀察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於早期收穫清單計畫中國大陸對我國降稅包括農產品、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運輸工具及其他產品等,假設ECFA的簽署與生效會正向影響企業績效、臺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經營績效、正向影響臺灣貿易正向影響外資來臺投資、負向影響臺灣向外投資與正向影響臺灣整體競爭力成長。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簽訂ECFA後對臺灣於早期收穫清單之相關產業的影響,要如何透過ECFA讓臺灣產業與技術到中國大陸創造機會,以及ECFA實施後須開放中國大陸生產產品,給予關稅減讓進入臺灣市場。本研究主要用質化與量化方式,並基於深入訪談方式質化分析,與量化研究藉由臺灣經濟新報(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次級資料庫並以STATA統計套裝軟體作為分析工具,將對於蒐集資料進行敘述性分析和迴歸分析。最後研究成果希望ECFA簽定協議對臺灣企業與產業之影響與臺灣企業、產業與政府之因應。
  • Item
    中共推動廣西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園影響之研究
    (2018) 陳佳靖; Chen, Chia-Ching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使得投資環境改變迅速,土地、人力、環境、生產成本上升,致使許多傳統產業和加工代工的台商企業面臨嚴重的轉型升級問題,不是經營困難退出生產,就是向其他地區或國家轉移。十九大後,中國大陸政府更加速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改革,產業的升級轉型面臨高度競爭之外,還面臨習近平新時代下對各種環境保護以及社會保障的經營成本大增的挑戰,台商面臨到空前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 因此在習近平新時代下投資環境的丕變,中共當局對於台商的政策也有別於以往,相對於80年代(三來一補)的加工傳統產業,90年代電腦代工產業以及2000年以後致力於推動兩岸共構全球生產供應鏈的產業合作型態,習近平主政之下,對於轉型升級發生困難的台商也提供引導與扶持的政策,然而這些新型台商政策有他內外兼顧的政經考量。 對內而言提供政策誘因引導台商到新型態的台商園區,以減緩升級壓力也促進新型園區的地方繁榮,因此新型園區都選擇在邊境地區或內陸。對外而言,有積極協助促成習近平所構建「一帶一路」的對外經濟戰略,也有在抵制台灣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引導台商回台投資或至東南亞轉移。 本文選擇以「廣西兩岸產業合作園區」為例,來說明中共在習近平新時代下對台商的政策涵蓋上述所言「內外兼顧」的政經思考,亦可了解最新台商所面臨到投資經營環境的機遇與挑戰。
  • Item
    臺灣學生在上海-留學經驗對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
    (2017) 鄒雅婷; Tsou, Ya-Ting
    「青年世代」在兩岸關係中已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新興政治力量。本研究探討赴中國大陸攻讀學位的臺灣青年學子,在意識形態、社會氛圍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生活長達幾年以上,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認知,及其個人的政治態度、身份認同,是否會因為長時間的接觸、互動而有所轉變。本研究根據Allport的接觸假說以及Tajfel和Turner的社會認同理論,對上海臺生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旅中臺生在長時間與當地學生交流接觸後,個人原有的偏見確實有減少與改善,符合接觸假說所強調,當雙方目標地位相同,接觸能夠帶來良性的發展;對中國大陸政府及中國共產黨的印象與認知,也有正向的理解。但在政治態度的部分並未出現明顯的轉變,多數臺生雖然同意兩岸一家親的說法,卻並不贊成兩岸走向統一,長時間的生活學習也並未改變旅中臺生的個人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