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報紙全球與地方環境新聞分析─以全球暖化和「八八風災」新聞為例
    (2010) 黃嬿; Huang Yen
    本研究針對2002年6月2日至2009年7月31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及2009年8月8日到2009年11月8日之「八八風災」新聞,從報導趨勢、新聞框架以及環境新聞報導問題等三方面檢視兩報全球暖化議題的報導表現,並援引國內外環境新聞與氣候變遷媒體議題研究文獻,作為兩報全球暖化議題報導趨勢與框架特性的分析依據。 本研究根據內容分析法,從媒體七年來的框架趨勢研究發現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確實充分應用了框架的功能來定義全球暖化問題,不僅跟隨國際環保潮流等新文化價值裁定暖化和事件的因果關係、且擅自診斷事件肇因,但卻缺乏因果關係的佐證能力。而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則是根據事件而採用不同的報導框架下價值判斷,卻缺少強調環境倫理等道德論述。此外在建議補救辦法的部份,則將責任歸咎於國家政府,特別是在面對異常氣候的在地調適行動上,但缺乏層次較高的跨國和個人責任的呼籲。本研究認為環境新聞報導應改變事件導向的報導模式,主動監測議題發展並長期追蹤報導,在論述方式上,除了加強國際氣候會議與協議等重要事件的報導之外,應從台灣在地的暖化事件出發來延伸議題面向,提升議題的框架層次,強化記者的佐證能力,建立民眾參與感,以型塑抗暖化為國內重要的公共議題為優先目標。
  • Item
    重大災難期間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八八風災為例
    (2010) 李雅琳
      八八風災重創南臺灣,這場百年洪災轉變為政災的過程,提醒我們重視危機溝通的重要性。政府平日除了應有完善的危機預防機制,並在危機發生時將實際災害降到最低之外,還必須透過良好的危機溝通能力來維護與修護政府形象。   由於傳播在危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危機傳播研究的領域正朝向兩個方向發展,分別是「公共關係」與「語藝批判」。本研究採用量化之內容分析法,以危機溝通策略、Benoit(1997)之形象修復策略與黃懿慧(2001)形象修復策略之增補,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分析總統府、行政院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發布之新聞稿,進一步與媒體報導呈現出的危機溝通策略相互比對;策略效果方面,則以吳宜蓁(2005)之媒體效能指標檢視中央政府所採用的危機溝通策略效果,最後檢討政府應如何加強公關及語藝方面的積極應對。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1. 中央政府第一時間掌握評估危機的資源不足,對外溝通採取保守之公共資訊模式,未利用公關新聞稿與輿論達成動態互動。 2. 中央政府在媒體上呈現出「提供事實資訊」、「減少外界攻擊」與「規避責任」的形象修護策略,在自我檢討的「修正策略」上比例不高。 3. 權責單位缺乏足夠的整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媒體報導未佔據發言位置。 4. 政府危機溝通與形象修護策略成效不佳,媒體評論以負面立場為主。 5. 政府危機溝通作業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建立規範,針對此權責作一區隔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