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季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智能結構模式的課程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1-07-??) 陳龍安; 錢秀梅
    本文主要在介紹Meeker在1969年以Guilford的智能結構為基礎,所設計一系列智能結構模式的課程,除了介紹課程計畫,課程的順序,還有各課程領域中所需的智能 結構能力、語文、算術、數學和科學的批判思考技巧層的圖表,文中並有Meeker運用 智能結構做課程設計的實例(含鑑定部分)-David 的個別輔導課程的介紹;及應用 智能結構理論的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及活動的摘要表,最後則是說明在資優課程中,可 利用智能結構模式在課程內容、學習歷程、學習結果與學習環境的改變上,作者並提 出老師在安排智能結構課程的注意事項。
  • Item
    智能結構模式與創造思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0-12-??) 陳龍安
    作者以Guilford 之智能結構模式〈SO I〉探討其中與創造力之關係及在教學上能做的應用。Guilford 認為智力包括內容、運作、結果三層面,而此三層面包括的智 力因子中和創造力有密切的關係。作者歸納研究指出智力和創造力:1.絕非負相 關;2.若選擇兒童為對象,則兩者相關較高。若選擇特定對象(如專業人員)作研究,則相關甚低;3.兩者可能為不同的能力,但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低智力者少 表現出高創造力,高創造力者必須有相當之智力。Guilford SO I模式 的120種因子中,擴散性思考及轉換的因子和創造力有密切關係,而他提出創造力有下列性質:對問題的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分析、綜合、再定義、洞察力。日本學者清水驍並分析認為上述對問題的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再定義、洞察力等因子為創造力的構成因子。教師可藉此設計不同得的教學方案,增進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 Item
    家庭教育與兒童智能之啟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2-06-??) 張簡秀金; Mary Meeker
    本文是一個幫助老師做孩子的父母以及做父母的老師的計畫內容,包括三部份: 1.身體的健康;2.情緒的健康;3.智力的健康。
  • Item
    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1-09-??) 劉世南; 郭誌光
    本文旨在藉由文獻探討來釐清創造力與智慧二者間的關係,以期對有志研究創造力、智慧者有所助益。本文發現,迄今為止,二者的關係仍沒有定論,不過,二者部分重疊、交互作用的觀點似乎愈來愈為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