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季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0
  • Item
    適合資優學生的科學課程和教學活動設計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2-02-??) 鄭湧涇
    本文以生物科課程組合及教學活動為契因,闡論科學教材應以追求或創 造科學知識的過程為重,而非科學的學習記憶。因此,科學教材設計的原則 有五項要求:主題明確、過程導向、實作中心、個別化學習、開放式活動。 據此五項原則,文中提出生物科教材的若干組合型式:(1)探討指引式-將教 材依「自由探討式」或「提示探討式」的偏排型式,提供學生,依其需要選 擇主題;(2)小單元教材一選定主題教材,然後搜集與此主題相關的學習活動 ,作一定層次排列,形成一完整單元。(3)獨立學習卡-將學生應進行的學習 活動印製成卡片,供個別或分組學習之指引。文中並對三種教材型式的應用 ,舉有實例說明。此外,作者亦就教學活動設計上如何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介紹幾種策略。
  • Item
    淺談中學資優生數學課程設計原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6-05-??) 高源令
    本文首先介紹資優生的特質‚以及父母、教師、同儕對他們的影響和期望。此外‚ 作者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提出數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數學一般分為運算、 題型認識、邏輯推理、和抽象量的符號運算等四大類‚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和學生成熟 度及認知發展有密切關係‚因此教材的安排宜注意學習者的能力; 並且‚在設計課程 時宜注意變化和通則‚ 對選擇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有彈性。至於資優生的鑑定‚可依照Gowan得步驟分為: (一)推薦 (二)篩選(三)選擇 此外‚ 資優生的課程亦應有選擇性適應:(一)設立選擇性課程(二)調整課程 (三)調整教學系統總之‚對資優生的教育必須因材施教‚並能提供高層思考教材及教法。
  • Item
    談資優課程之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7-03-??) 林秋妹
    資優教育最大特色便是:它是一種極具未來性的「探索」課程,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人類如何面對多變的未來,透過發掘具有特殊秉賦的資優人才,研究掌握未來,規 劃明日世界,使之符合人類願望。故資優課程的設計應突破升學主義的偏狹教育眼光 的特質,而格外需要資優父母深入了解並給予合作,如此方能實現英才教育,資優建 國的理想。這便是本文所強調之資優課程之親職教育理念。 而對資優課程之親職教育實踐方面,作者以為透過親職教育溝通觀念之輔導策略 可採(一)親職座談會(二)個別約談(三)資優父母讀書會(四)組織成長團體,由家長輪流籌辦(五)成立助理教師團,由沒有上班及家累之母親們協調編配(六) 出版定期刊物等方式實施。總之,作者以為將親職教育納入資優教育計劃中‚乃刻不容緩之事。學校與教師透過各種媒介‚善用各種技巧與資優父母做觀念及意識上的充分交流。
  • Item
    美國中學資優教育課程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4-05-??) 黃國榮
    回顧我國正式推展資優教育的歷史甚短,國民小學始自民國六十二學年起,國中以上到民國六十八年學年度才開始實驗,從民國七十二年起教育部核定「中學數學及自然科資賦特優學生輔導升學要點」,及七十三年擴大舉辦該項輔導和七十四年,指定全國八所高中辦理數理資優班的報導,足見我政府對於集中力量發掘並教育資優學生的熱忱。但是不可否認的,目前我國中學的資優教育正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教育品質的精進,學制的彈性化以及各單位的配合方面,和資優教育課和設計等均亟待解決。本文是美國中學改進資優教育課程簡介,包括兩大部份:(一)資優教育課程的調適;(二 )教與學的活動。希望借美國在此方面所作過的努力,並也有若干的成效,能夠對國內資優教育所有幫助。
  • Item
    智能結構模式的課程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1-07-??) 陳龍安; 錢秀梅
    本文主要在介紹Meeker在1969年以Guilford的智能結構為基礎,所設計一系列智能結構模式的課程,除了介紹課程計畫,課程的順序,還有各課程領域中所需的智能 結構能力、語文、算術、數學和科學的批判思考技巧層的圖表,文中並有Meeker運用 智能結構做課程設計的實例(含鑑定部分)-David 的個別輔導課程的介紹;及應用 智能結構理論的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及活動的摘要表,最後則是說明在資優課程中,可 利用智能結構模式在課程內容、學習歷程、學習結果與學習環境的改變上,作者並提 出老師在安排智能結構課程的注意事項。
  • Item
    設計資優學生課程時應注意的事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4-09-??) 黃台珠
    在設計資優學生的課程時,有許多因素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也有許多情況是我們應該避免的,所以本篇文章擬從資優課程設計時應避免的事項談起,進而探討什麼是資優課程設計時應考慮的因素。
  • Item
    建構主義對資優教育課程之改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7-03-??) 蔡淑桂
    本文提出建構主義的課程導向,強調知識的獲得,並非老師一味傳授所致,而是要告學生自己建構而成。其中心思想是認為學生乃主動的探求外在世界,並以自己獨 特的學習方式去建構知識系統,得到完整的概念。   建構主義的思考模式,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資優教育之信念,及尊重資優學生的個人學習風格相契合,有別於國內長久受實驗主義和行為主義之影響, 可培養和啟迪學生具有高層次之分析、綜合、歸納等認知能力。建構主義分傳統建構論和認知心理建構論二大典範,在求知理念和學習歷程上,相同處均認為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產物,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者本身不是去 發現客觀存在的世界,而是組織其所經歷的事物。但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學習之交互作用和未來研究方向上,則有相異的論點,整體而言,認知心理建構論是傳統建 構論的衍生和修正,更可符合時代所需。 認知心理建構典範包括多位學者的論點,基本上都依據皮亞傑的知識建構論。以認知心理為軸之建構主義教育主張,對資優主義的教學策略改進上,學習策略的 指導上,重視學生探索過程,不設定答案,容許變通解法,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另外開啟另類評量方案,推展除紙筆測驗外之另類模式,如「實作評量」等,使資 優教育課程在各方面更加精進,無論在教法、教材、評量上,呈現了更活潑、更符合資優學生「獨立、自動」之人格特質的教育思潮。   
  • Item
    數理資優生之認知特質及其課程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2-06-??) 李宛諭
    本文前半部乃匯集各專家學者的實驗研究結果‚分別由數學推理、空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三方面來了解數理資優生的認知特質‚隨之‚再參酌Joyce所發展的資優課程計畫模式‚從計畫、評估需要、決定課程發展小組及工作範疇、課程發展方式、實地試驗、課程實施、課程評鑑等七個階段。若課程發展者‚能夠先對數理資優生的認知特質有一番透析之後‚又能掌握課程方案發展階段的要領及程序‚想必不難發展出一套真正適合數理資優生的課程方案才是。
  • Item
    從閱讀指導到獨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9-03-??) 陳瓊雲
    「終生學習」乃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所謂終生學習,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對各種學習充滿著好奇,能做持之以恆的鑽研。要達成此項高遠教育目標的先決條件,是 孩子能「自動自發」的學習,教育人員配合資賦優異兒童之人格特質,及其身心發展 情形,激發其無窮的潛在能力。根據任汝理(Renzuill)的三合充實模式中,把資優生二∼六年級的教學目標及重 點確立如下:(一)二年級:一般性的探討。(二)三年級:探索及簡單的方法訓練。(三)四年級:方法訓練。(五)五年級:分組研究。(五)六年級:獨立研究。透過這些活動設計,使每一個資優兒童,都能善用智慧,人盡其材,對整個社會,國家,大有助益。
  • Item
    談「資優班生涯教育課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2-09-??) 陳幼君
    本文在介紹臺北市民生國小資優班實施生涯輔導二年以來的過程與成果,文中闡述了此校實施「生涯教育課程」的目標和特色,並將二年來「生涯教育課程」的目標和特色,系列活動列一表作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