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兒童承諾語言行為之習得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11-01) 王懿;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承諾的理解,並驗證不同操 縱變因(如:被承諾者的社會地位、承諾的結果、承諾者的誠意、承 諾的明確性)對兒童承諾概念的影響。研究方法包含在不同情境下的 承諾判斷及承諾表達兩種實驗題型。研究對象分為五組,由平均年齡 為六歲至九歲的兒童與成人共一百位所組成,每組二十人。 研究發現如下:年長受試者與控制組皆認為對長輩做的承諾才算 數,而年幼受試者對承諾的判斷則不會受到被承諾者不同社會地位的 影響。兒童受承諾結果的影響較深,與成人達顯著差異,相較於未實 踐的諾言,兒童較認可確實完成的承諾,顯示在兒童的承諾概念中, 承諾的結果與承諾本身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所有受試者對承諾的判 斷並未受到承諾者的誠意之影響,顯示無誠意的承諾仍被認為是一個 承諾。此外,所有組別的受試者均較容易認可清楚表達出內容的承諾。 最後,在承諾表達結果中發現,中文為母語的孩童於六歲左右便可做 出承諾。在策略上,受試者傾向做出內容清楚呈現的承諾。年紀越大 的孩子在表達明確性上較接近成人。
  • Item
    華語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0-12-01) 林馥蘋;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語雙賓動詞可細分爲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爲45位學齡前兒童及15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爲三組:第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學童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力「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學童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