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3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劉慧蘭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歷史教學找尋一種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新方案。在設計教案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Williams「認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Item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劉慧蘭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歷史教學找尋一種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新方案。在設計教案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Williams「認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