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3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曾惠櫻所謂晚清時期(1840─1911),時間斷限以開啟近代中國之變局的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多年來,關於晚清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然推陳出新,多元的歷史書寫亦不斷被強調,本文擬研究高中教育中如何規劃晚清時期的歷史教學,筆者從高中歷史教育最高指導原則─課綱出發,自「課綱」、「課綱與教科書的對應」與「試題」三方面,分析台灣的高中歷史教育對於「晚清時期」的教學實況與變遷,討論課綱與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歷史,學校的試題內容是否真的適當測驗出晚清時期的歷史概念。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Item 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曾惠櫻所謂晚清時期(1840─1911),時間斷限以開啟近代中國之變局的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多年來,關於晚清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然推陳出新,多元的歷史書寫亦不斷被強調,本文擬研究高中教育中如何規劃晚清時期的歷史教學,筆者從高中歷史教育最高指導原則─課綱出發,自「課綱」、「課綱與教科書的對應」與「試題」三方面,分析台灣的高中歷史教育對於「晚清時期」的教學實況與變遷,討論課綱與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歷史,學校的試題內容是否真的適當測驗出晚清時期的歷史概念。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