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建構主義觀點-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2003) 謝文和因應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資訊社會的來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博物館的蓬勃發展等背景,成人漸成為博物館的主流觀眾。了解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有助於成人教育之發展、教育改革的推動及博物館政策之擬訂,爰進行本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探討學習理論的脈絡及主張,以及博物館學習的模式。 二、 探討博物館的成人學習角色。 三、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動機、行為、策略。 四、 探討成人在博物館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應用的關係。 五、 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探討促進博物館成人學習的策略。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之成人觀眾如何描述學習經驗,採用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深度訪談( deep interview )、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 )等方法。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次: 一、 建構主義學習是新典範 二、 建構主義學習是博物館的新挑戰 三、 成人的經驗與自我概念影響其在博物館之學習 四、 博物館未鼓勵成人主動學習,以致成人在博物館陳現被動的行為 五、 考古學博物館對成人不能產生立即應用的學習效果 六、 參觀博物館是成人的一種插曲式經驗 七、 參觀博物館是許多成人生涯中的重要事件 八、 參觀博物館兼具休閒與學習的經驗 九、 物件是博物館學習的公共財 十、 先備知識與經驗是成人在博物館學習的基石十一、 博物館展示與學習活動應與成人生經驗聯結 十二、 意義建構是博物館成人學習的核心 十三、 一次的博物館參觀難以使成人的觀點轉換,時間向度是博物館學習仍無法解決的議題 十四、 建構主義博物館之發展尚未臻完善 十五、 建構主義模式之博物館成人學習是一個二向度三階段的連續過程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博物館的建議 (一)、促進成人學習方面:提供機會使觀眾能將博物館經驗與其日常生活聯結;允許成人學習者使用自己的學習偏好型態與學習策略;提供多重的學習出入點,以供成人觀眾自由選擇;增強成人的先備知識與經驗;鼓勵成人主動參與博物館經驗;鼓勵觀眾建構意義、批判與反省;提供休閒愉悅的經驗;延伸成人學習經驗。 (二)、經營策略方面:加強行銷, 博物館與休閒產業結合,進行策略聯盟。 (三)、博物館運作方面:明定博物館教育政策與任務;適時調整組織結構;發展博物館成為學習型組織。 二、 對政府的建議:訂定博物館法及博物館教育政策;成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委員會;審慎評估博物館核心業務之委外經營;注意博物館學習落差;確實執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培養國人博物館素養與人文素養;加強博物館人員的在職進修與養成教育。Item 博物館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北投文物館為例(2009) 王婷; WANG TING現代博物館的功能趨向多元化,除了傳統保存、教育、展示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成長、民眾素質的提高,博物館成了民眾新的休閒娛樂場所,與地方觀光也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同時更肩負了館所永續經營的責任。近年來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再生與文化保存的策略,博物館透過文化的再現,刺激消費活動的產生,使文化達到推廣與傳承,也幫助了博物館行銷。 本研究從透過訪談與問卷之研究方式,了解館方推行文化產業之現況,與民眾在北投文物館之消費現況調查、未來產業開發,及行銷方式,期望藉由文化產業的策略,提昇博物館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使之兼具文化教育與利益雙重的功能,同時也兼具館所行銷的媒介功能。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北投文物館目前在文化產業策略的推行上仍屬草創階段,在人物力、財務上與產業結合上未來仍需要開拓與努力;而在消費者調查方面,博物館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以「空間、氛圍營造」以及「與當地產業、特色結合」最為重要。文物館之「文化、寧靜氛圍」,其次則為「餐飲提供」以及「課程體驗與表演活動」是最吸引人的部分,而「禮品坊之商品」與「展示」未來仍待需要加強。 在相關的產業開發上,「付費之表演觀賞與體驗活動的」也未來可以規劃的部分;而館內也可以開發融合展示主軸做延伸之「富有館所意象商品」及「實用創意性精緻商品」及鎮館之寶相關之擺飾商品,皆是最有開發經濟潛力的一塊。在餐飲上,以選用當地特色食材開發具備文物館意象之菜色最為民眾喜愛。 在館方未來行銷策略方面,建議可透過活動舉辦、公共關係建立與媒體策略運用,能發揮具體文化交流與普及效果,提升地方文化產業創作活力與文化內涵,同時也可增加地方相關產業業者與博物館合作之意願,擴大博物館生產者與消費者導向文化活動對地方文化產業之影響,結合文化與經濟,達成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目標。 關鍵字:文化產業、博物館、產業開發、文化經濟、消費者調查Item 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可行性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2008) 王淑華近年來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民眾對國立博物館的殷殷期盼,博物館社區化的思維,將促使一向獨立於社區之外的國立博物館在理念、結構與功能上的調整。相較於社區博物館的地區性,國立博物館擁有更豐富的資源、文化歷史和多元發展的目標,因此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活動,與社區做密切的連繫,已是博物館發展的趨勢,至於國內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可行性如何?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了解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理念與實際作法。二、探討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遭遇的困境。三、提出國立博物館推動社區化困境解決之道。四、分析博物館推展社區化整體可行的方法,作為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參考。 本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實地參訪、居民與專家學者意見訪談。訪談對象包括博物館資深館員、社區居民、志工與專家學者。研究發現,史博館有推動社區化的優勢和理念,但受限於專業人力不足和館舍空間小,社區民眾期待互動機會增多但訊息傳達和溝通平台有待建立、資源分享與整合尚待建立。乃提出繼續推動博物館社區化、建立社區學習體制、加強社區參與、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與溝通管道、積極進行博物館與社區資源整合的工作等建議,雖是針對史博館提出,亦希望提供其他博物館推動社區化的參考。Item 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2008) 梁筱梅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功能性與影響力,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為例,探討其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現況、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解決途徑。首先研析相關文獻,據以形成研究架構,並採質 性研究方法,以自編的訪談大綱作為研究工具。訪談對象採立意抽樣,結果自史博館抽取相關業務人及博物館學專家學者數人進行訪談。另外,也選擇具有推動社會藝術教育實例的「他」館,探討其實施現況與史博館做比較,一方面證明「藝術」確實是史博館推動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另方面期望能藉以提供史博館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現況上的參考意見,因此訪談他館相關業務人員,並將其訪談資料納入本研究中。最後經過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的研究發現與S.W.O.T的分析,獲得以下的結論:(1)擁有豐富藝術品物件及歷史賦予的優越性等優勢(Strengths);(2)受限於館內場地狹小,展覽物件無法完整呈現、典藏空間不足,以及2008年實施「館務基金」的營運方式,募款壓力增大的劣勢(Weaknesses);(3)持續爭取發展「大南海計畫」,共同打造台北都會成為創意的文化休閒、藝術欣賞、觀光休憩的國際都市以及結合異業團體共同開發、經營「華燈博物館」是其可開創的機會(Opportunities);(4)在博物館降級的聲浪中,史博館名列其中,國際地位面臨考驗以及同業異業的競爭是其威脅(Threats)。 基於上述結果分析,本研究對史博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提出下述建議 :(1)保存在地歷史文化的產業,開發創意,突顯特色;(2)繼續爭取「大 南海計畫」的實行是徹底解決場地狹小的根本途徑;(3)強化展覽及活動的 深度與廣度,關注各項產出的長期性與持續性的影響效果,以發展特色功能; (4)及早做好對「行政法人化」的認知與準備,加強內部企業管理訓練。Item 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之研究(2009) 彭盛佐; Peng Shengtso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中小學推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方案之執行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編製「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方案問卷」實施問卷調查,蒐集相關資料。研究對象以臺北縣縣立中小學現任主任、組長、教師為範圍。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縣縣立高中職、國中及小學,參與臺北縣93學年度「服務學習---我的家鄉文化寶貝」學校與博物館合作之43所學校為調查範圍,以推動服務學習的計畫執行者,包含方案統籌與執行教師、行政人員作為研究的樣本。共回收有效樣本214份,問卷可用率達85.60%,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的執行現況尚稱良好。 二、臺北縣中小學推動本方案之教師或行政人員對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有正確認知。 三、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與課程具有高度結合。 四、「無相關經費資源及適當時間安排」乃當前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之最大困境。 五、增列經費、加強服務學習相關進修管道及協助家長及社區積極參與,以解決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的困難。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應與課程作適度的結合。 (二)提供學校充足的經費推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 (三)建立資訊網絡提供服務學習經驗交流的平臺。 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結合社區資源推展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 (二)永續推展社區服務學習活動。 (三)強化教師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知能。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應重視學生社區生活中心,使服務學習能融入各領域教學。 (二)加強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的統整能力。 (三)激發學生服務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進行質的研究 (二)擴大研究範圍 (三)擴大研究對象 (四)擴充研究領域 (五)整合研究變項Item 博物館成人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2008) 鍾美儀; May-Yi Chung終身學習已成為成人教育中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如此的時代趨勢裡,博物館已成為實踐成人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人觀眾進入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內參觀之現況與參觀經驗。研究者以自編的「成人觀眾博物館參觀經驗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年滿20歲之成人觀眾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共發出6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10份。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事後比較分析法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結果顯示: 一、成人觀眾曾進入科教館參觀的比例約為76.4 % ,且以女性、中老年、大學以上、從事教職、且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興趣為主要特質。 二、成人觀眾在參觀原因方面所佔比例最高為「與家人一起前往」,在參觀動機方面所佔比例最高為「休閒娛樂」,在展示活動訊息得知管道所佔比例最高為「網路」,參觀頻率以「一年1-2 次」為最多,停留時間以「3-4 小時」為最多,參觀方式以「先看解說,再看(操作)展品」為最多。 三、科教館可視為成人觀眾與家人聯繫感情、社交溝通和休閒娛樂的重要活動育樂場所。 四、科教館具高度吸引力,是讓成人觀眾想一再光顧的休閒育樂場 所,回流參觀率高。 五、成人觀眾對科教館的整體參觀經驗有高度的評價。 六、成人觀眾對科教館的整體參觀經驗頗佳,但因背景因素的不同,而在對環境設施、展示內容、導覽解說、與展示互動時的感受上具有顯著差異性。 最後,研究者結合文獻資料,受訪者的看法與意見,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等內容論述,針對科教館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參考建議。Item 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2006) 羅富男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概況及博物館創新經營行為。具體言之,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 探討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二) 分析博物館環境變項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三) 分析博物館館員的人口變項與博物館創新經營的關係。 (四) 分析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在博物館創新經營之預測力。 (五)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行政主管機關、博物館經營者及日後研究者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博物館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關係調查問卷」,實徵研究部份以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R.O.C.)團體會員為研究之母群體,依博物館所在地區抽取台灣地區48所公私立博物館480位館員為對象,收回有效問卷340份,回收率70.83%。 本研究將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分為團隊文化、權變文化、市場文化與層級文化,而將博物館創新經營分為行政管理、知識分享、外部關係、資訊科技四個向度。調查結果經由積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多元逐步迴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目前博物館之組織文化取向趨向「層級文化」、「權變文化」與「團隊文化」;相對的,較不重視外部競爭以及控制取向之「市場文化」。 二、 在博物館創新經營方面,以「資訊科技」與「外部關係」創新經營較高,「知識分享」與「行政管理」創新經營較為偏低。 三、 專科以下學歷之博物館館員所知覺部分博物館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四、 小型規模博物館,其「知識分享」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五、 鄉鎮地區博物館在整體及部分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六、 新成立的博物館,其「知識分享」創新經營的程度較佳。 七、 在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方面,以「團隊文化」最有助於博物館創新經營。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對博物館行政主管機關、博物館經營者、未來研究者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 對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慎選建館區位,均衡地方文化發展。 (二)加強博物館行政人員之專業發展,以塑造良性文化與提昇博物館創新績效。 (三)編制宜適宜營運規模,重視目標功能導向。 (四)應定期訪視與考核博物館之創新成效,並獎勵績效卓越之經營團隊,以催化博物館創新之動力。 二、 對博物館行政人員之建議 (一) 應加強館員知識分享創新,以增進創新之可能。 三、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宜再嚴謹界定。 (二)研究內容方面,將經費之因素納入,做為研究之重點。 (三)研究方法方面,可將質化方式融入,深化研究之脈絡。 (二) 關鍵詞: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創新經營Item 博物館出版品行銷策略之研究(2006) 李素真由於「博物館的出版品」呈現美學性、視覺性、整體性、空間性、時間性、歷史性、藝術性、娛樂性、資訊性等等的特點,散發出與其他出版品不同的特殊風格與特色,成為民眾陶冶心性的最佳選擇。因此博物館出版品行銷便成為博物館行銷中重要的一環,也成為博物館行銷中的重要運作機制。面對這個多元知識與多元競爭的時代,如何將出版品行銷擬定策略,完整的向公眾推廣博物館資訊及文化服務,已成為博物館在出版品行銷推展上非常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針對研究問題設計問卷內容,調查國內主要博物館與美術館對於博物館行銷策略的看法,並做問題的整理與分析。結果呈現國內博物館對出版品行銷策略的擬定均持肯定的態度,對「出版品行銷」,亦有其積極努力的目標。展現出國內博物館企圖開拓博物館經營之生機,更為保存文化資產所做的貢獻而再接再厲。 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瞭解如何掌握博物館出版品價值的因素、博物館出版品行銷的重要概念及博物館出版品行銷的重要性,並提出出版品的行銷策略以及落實博物館出版品的行銷通路模式。最後列出博物館在出版品行銷上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掌握博物館整體的方向與特色、博物館出版品必須有效掌握出版時效、正視博物館行銷策略的重要性、博物館必須設立公關行銷組織、積極爭取異業結盟行銷、政府應該支持博物館暢銷的出版品再版印製、讀者服務的深化、文化商店可規劃推出具主題性的博物館出版品,以利行銷。Item 科學博物館中成人對展示內容的科學概念建構策略之研究(2006) 沈翠萍; Shen,Tsue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觀眾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4樓「科學開門----探索廳」之「追根究柢」及「穿越時空」兩區之學習特性、科學概念建構之策略及影響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研究者根據「研究對象選取原則」篩選三位訪談對象,再採用「放聲思考法」(think-aloud method)搜集訪談資料。 根據訪談及分析結果,摘要說明如下: 一、以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主:「聯結、檢索先備知識、經驗」為基本策略,「快速瀏覽說明文」、「學習遷移」、「推論」為變通策略。 二、以判斷情境脈絡線索為主:「搜尋情境脈絡線索」策略為基本策略,「控制變因」、「推理」、「後設認知」為變通策略。 三、以嘗試錯誤為主:「嘗試錯誤」為基本策略,「假設」、「尋找情境線索」、「聯結先備知識、經驗」、「類比」為變通策略。 研究者並依據其學習路徑將前兩者命名為「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後者命名為「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影響「循環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展品關鍵概念無法掌握、展示說明輔助資源不足、展品概念深度不足、操作方式過於單調、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影響「線性傾向之科學概念建構者」科學概念建構之因素有:先備知識有限、科學過程技能不熟練、展示說明過於冗長、展品學習之相關資源不足。最後,針對博物館展示內容及成人學習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再現—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部落結合特展分析(2001) 胡嘉玲文化是少數難以定義的概念,文化之所以能實踐乃因於再現。博物館為當時社會之鏡,其文化再現和時代背景、意識形態具錯綜複雜之關係。本研究旨在探究博物館如何經由特展再現原住民文化。為達研究目的,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選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之與部落結合特展為研究個案,以多元資料蒐集之方式,訪談、文件分析與觀察法,並以詮釋現象學為理論視角,採融入/結晶化分析資料。 歸納本研究之發現為: 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之主體性:(一)其為商業機構贊助之博物館,與部落結合特展將文化詮釋權讓渡與原住民部落之計畫主持人,展示規劃由計畫主持人(或部落)負責,博物館處理行政事物,其主體性何在?(二)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自詡為人類學博物館,其常設展示之再現,主以視覺美的觀點再現原住民文化。(三)同時,其為私立小型博物館,在空間小、人員少且資源有限之情況下,該如何定位永續經營? 二、 計畫主持人與部落結合模式:(一)博物館和部落關係疏淡,僅由計畫主持人從中穿針引線。(二)計畫主持人之弔詭性,從合作對象之文化背景分析發現,計畫主持人多具學術背景,然事實上,卻沒有考量其在部落之爭議與代表性。(三)文化與行政之衝突性,與部落結合之模式設定,和部落之對口不同,且經費與時間之壓力,造成結合之不穩定因子。 三、 部落結合特展之博物館教育意涵:(一)由博物館專業到原住民參與,(二)由原住民發聲到多元文化形塑,與部落結合特展除了讓原住民發聲外,必須與參觀者產生對話,彼此在尊重差異的情況下,重構新的認同。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定位,文化詮釋權之再認識,特展之再規劃及開啟與觀眾對話之窗四層面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