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帶領人的學習歷程與社會資本之研究
    (2023) 林淑慧; Lin, Shu-Huei
    本研究以世界和平婦女會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七位帶領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帶領人參與培力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經由探尋自我,提升自信與人際關係,拓展其社會資本。 結論如下:一、帶領人的參與學習動機以改善人際關係、拓展社交網絡為主,與其原初之社會資本要素相關。二、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發現問題、反省問題、解決問題與付出行動之轉化學習歷程。帶領人參與培力都經歷人際相處問題,發現舊觀點的限制,通過反思性的 深刻學習,去除限制觀點的因素,找到有效資源,以新觀點詮釋其經驗,在生活中付諸行動,進而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 此學習歷程並非線性,而是帶領人在不同培力階段及實踐場域中彼此交錯影響,特別從工作坊的備課演練中,因需將所學落實在生活運用的經驗,經消化統整後,在社區讀書會中帶領學員,使帶領人更深層地反思覺察其學習歷程的轉化。 三、幸福人生培力方案之課程、教學與師資都重視人的價值,信任尊重及關係互動連結,能提升帶領人的社會資本。 培力課程內容兼具知識、技能、價值態度面向,結合學習與服務的模式。師資專業諮商心理師,教學以學員需求為主,上述特色有助於帶領人發揮所能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社會資本。 四、帶領人通過培力方案之學習歷程有助於人際關係改善,提升社會資本。 帶領人通過培力之學習歷程帶來轉化學習與成長,與家人及團體成員的互動中,體認到基於信任及相互理解的網絡互動,與建立在互惠互助的共同規範與價值,進而產生的承諾和歸屬感,連結到獲取資源的多元性資訊管道。 最後,依據研究之分析與結論提出建議,包括:1.建議非營利組織持續提供帶領人志工專業學習,以深化其服務技能;2.建議女性多參與政府及社團舉辦之學習課程,或大學或研究所進修,拓展社會資源及連結網絡。3.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與經費支持婦女學習。
  • Item
    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之研究
    (2017) 張玉璽; Chang, Yu-Hsi
    近年來社會體制不斷的改革進步,一般民眾對於公民概念之認識也大幅度的提升,公民參與已然成為改革社會之動力。民眾透過公民參與的過程,可擴大自身人際網絡及提升對於社會之信任,進而產生豐厚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已逐漸被認為是影響民主參與、治安、健康狀態及社經實力等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個人有利,也對整體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公民參與與社會資本已被認為是建立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研究探討台灣地區居民的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之存量,亦探討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兩者在理論及實務上的脈絡關係。本研究透過人際網絡、規範及信任來評量受訪者社會資本之高低,而公民參與則是以政治參與、慈善參與、社區參與來作為測量指標。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之量化分析,研究樣本是取自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實證研究資料『2014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 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受訪者共有2134位。 本研究發現性別、種族及城鄉差距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無顯著影響,而年齡、信仰、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及居住區域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之本及公民參與有顯著影響。透過典型相關及迴歸分析結果呈現出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兩個概念是正相關,社會資本對於公民參與有較高的解釋及預測力。台灣地區居民有很高社會資本存量,受訪者在人際網絡的廣度及深度表現上都相當優異,在信任的表現上,呈現出差序格局的信任方式,對於陌生人是傾向於不信任的態度。 整體而言,台灣是並不是一個具有高度信任的社會,特別是對於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的信任,但鄰里間依然會遵循互惠規範的行事原則,且大部分民眾具有豐富的人際網絡。而在公民參與上,人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貧乏,特別是在政治參與及慈善參與上的表現上,這現象反映出台灣是個低度公民參與的社會。因為政府效能不足,這點反映在人民對於政府信任低落上,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以至於人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表現出冷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