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電影創作團隊之群體創造力研究-一群深入生命彩虹的「巴萊」
    (2013) 許佳琪; Chia-Chi Hsu
    《賽德克.巴萊》電影創作團隊雖然於電影創作過程中遇到許多挑戰,但在臺灣本土電影歷史上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電影創作團隊的強大信念與深刻召喚使他們能夠持續投入創作,且這也使得他們能夠將內在深層的湧現轉化為創造性行動,因此,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本研究旨在探討魏德聖導演和電影創作團隊如何透過集體的力量,將不可能的任務化為可能呢? 在本研究裡,研究者採取Otto Scharmer 的U型理論來探討電影創作團隊的集體創作過程的五個階段,也就是共同發起、共同感知、共同在當下、共同創造與共同演化。本研究之目的有兩方面:第一是探討《賽德克.巴萊》電影的創作過程,以供更多臺灣本土的電影創作者參考。第二是探討《賽德克.巴萊》電影創作團隊在電影創作過程裡是如何克服所面臨的重重困難,以供電影創作者與成人創造力工作者參考。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方法進行,邀請五位《賽德克.巴萊》電影創作團隊之核心人物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並採取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多元文本分析。 依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出本研究結論為: 一、電影創作團隊經歷U型旅程的五個階段並迴旋轉化。 二、《賽德克.巴萊》電影是一部融入群體生命的創作。 三、電影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四、社會互動,包含生命貴人與團隊支持,影響著群體創造力,且社會也在電影的成功裡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 本研究也對臺灣電影導演、電影創作團隊、成人創造力工作者與後續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 Item
    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高齡者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2014) 謝秀慧; Hsieh Hsiu 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孫易新心智圖法®」培訓機構,針對高齡創造力所規劃之〈心智圖法樂齡創造力教學方案〉,對高齡者創造力之影響研究。 實驗組研究樣本是以自由報名參加〈心智圖法樂齡創造力教學方案〉之高齡學員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4人;對照組15人。實驗組接受四週總共8小時之訓練課程,對照組接受四週「唱歌學英文」訓練課程,透過「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進行前後測t檢定分析,以及課後問卷調查表,分析語文、圖形的創造力與學員課後的感受性。 經統計分析之後本研究發現: 一、 實驗組在語文創造力向度當中的變通力與獨創力,皆優於對照組的學員。 二、 實驗組在圖形創造力向度當中的流暢力與變通力,皆優於對照組的學員。 三、 實驗組後測成績與前測成績相互比較之下,在語文創造力向度當中的變通力與獨創力皆達顯著的進步成效。 四、 實驗組後測成績與前測成績相互比較之下,在圖形創造力向度當中的流暢力、變通力與獨創力亦皆達顯著的進步成效。 五、 在課後感受上,普遍持正面的態度,覺得對激發創意思考有幫助;有助於活化腦力;課程活潑有趣;學員很開心、有收穫;講師很用心、很專業;但是也會受到生理老化的影響,產生學習上的壓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對心智圖法應用於樂齡創造力課程的規劃、實施,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高齡畫家創造力之研究—以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系統模型探析
    (2015) 蔡怡怡; Tsai, Yi-Yi
    本研究旨在探究畫家在高齡期前後的創造力變化、影響此創造力之內外部因素、畫家面對這些因素的因應策略,與他們持續發展創造力的實踐,並由此進一步地嘗試理解高齡期創造力的意涵。 本研究以Csikszentmihalyi的系統模型理論為基礎。以立意取向選擇四位臺灣的傑出高齡畫家做為研究對象;在資料收集上,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蒐集與畫家相關之畫冊書籍、藝評評論、與文獻檔案,並至展場看展及聆聽畫家演講等,以探究這些畫家何以具有源源不斷的創作能量。此外,亦邀請具鑑賞能力之三位畫家協助檢視本研究對象在高齡期前後的畫作變化,以強化本研究之信效度。 經檢視與四位畫家相關的研究材料後,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就四位畫家高齡期前後創造力的變化與產生變化的因素而言:(一)此四位畫家認為創作在高齡期仍有突破的可能;(二)創作數量非因年齡而有所差異,若創作減少係因對某些創作題材的熱情及感受不若以往、媒材轉變、或生命事件影響等因素,非因生理心理社會老化的原因;(三)創作品質隨技法而更純熟,加上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創作整體水準更整齊;(四)創作內涵部分,在高齡期之前,畫家從聯想思考去開發獨創技法,高齡期後,畫家則融合自己獨創的技法,並直觀表達其想法;(五)高齡期後,創作畫面隨高齡畫家心境、視野而有所轉變。 二、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系統模型是以個人、學門、領域之間的交互作用為主軸,本研究利用此創造力模型來做分析,發現高齡期創造力在個人、學門和領域間未必都有互動或影響。高齡畫家之創造力受個人影響最大,包括其創作信念、身心靈社會面向的成功老化、生命事件與人生體悟等。而個人和學門之間的聯結,就是畫家的創作,畫家以其畫作展現創造力,而畫壇其他學門守門人,如收藏家、學生或同儕等則是接納、詮釋、傳遞高齡畫家的創造力信息,接受高齡畫家以守門人或領頭羊的方式所發揮的影響力。在領域方面,高齡畫家是為了自我突破,而持續吸收其他領域的新知,希望可以融合於其創作之中,這些創造力展現是否在領域系統永久常存,則是由學門將來的守門人決定。因此,將高齡畫家創造力與學門、領域系統變化之研究結果歸納為:(一)與學門的良性互動有助於持續創作動機的強化;(二)不接觸敗壞情緒與不感興趣的人事物;(三)學門其他守門人的重要性逐漸淡化;(四)受環境影響較少,廣泛吸收跨領域知識。 三、就老化過程與四位畫家創造力變化的關聯而言: (一)此四位畫家進入高齡期後,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老化面向,均朝成功老化發展;(二)「適應力」對於高齡期創造力的發揮是重要因素;(三)強化身心運作有助創造力持續發揮;(四)高齡期創造力強調精神層面,智慧使創作具深刻內涵;(五)藝術創作及持續學習與成功老化互有助益。 四、為因應高齡期所需之調整,他們主要以四種調整策略,包括(一)建立支 援性系統;(二)心理調整;(三)尋求替代方案或專注於強項;(四)學習。本研究歸納出,高齡畫家為創造力之永續發展而有五大實踐:(一)保持健康及以獨創一格的紀律在創作;(二)持續自我學習,著重在定靜專注;(三)適度的壓力以持續創作;(四)多用腦思考;(五)不間斷從事自己喜歡的事。 最後,本研究認為高齡期創造力意涵,以畫家為例則包含(一)創造力受內在動機影響,創作呈現畫家的內心情感與個人心靈視野;(二)畫家進行傳承、發揮影響力;(三)畫家廣泛吸收跨領域知識以尋求自我突破;(四)其創作對社會與人類文化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