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依附、代間社會流動與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2022) 陳婕婼; Chen, Jie-Er臺灣人口高齡化速度飛快,高齡族群的心理健康及身體健康為現今社會不容忽視的一環。維持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根本即為執行「身體活動」,而現今社會最常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為「焦慮」,故本研究擬將焦慮與身體活動作為本次探討的主要議題。影響焦慮與身體活動的因素,本研究將影響高齡者之因子分為內在因子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為「人格特質」,外在因子為「代間依附」、「代間社會流動」,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生態瞬時評估法(EMA)連續十日紀錄高齡者焦慮及身體活動,結果發現高齡者焦慮對身體活動有負向關聯,代間依附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依附程度較高的高齡者,相較代間依附程度低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代間社會流動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代間社會流動子女向上流動較多之高齡者,相較代間社會流動向上流動較少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神經質人格會調節高齡者焦慮與身體活動的關聯,越傾向神經質人格之高齡者,相較不傾向神經質人格的高齡者,在焦慮狀態提升時身體活動量下降;而焦慮狀態下降時身體活動量提升。Item 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青銀世代、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與社交傾向之調節效果(2020) 陳翊嘉; Chen, Yi-Jia臉書使用能降低寂寞感嗎?或是愈用愈寂寞呢?過去研究顯示,年輕人使用臉書會增加寂寞感;但在高齡者的研究上發現,高齡者透過使用臉書互動,能降低寂寞感。此外,過去研究也發現,臉書使用與寂寞感的關係,也會因主動或被動的使用方式和性格害羞傾向、社交傾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臉書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並將年齡、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傾向與社交傾向作為調節變項進行探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研究對象之抽樣,回收北部地區234份有效問卷,其中大學生113份,年齡介於18至25歲,平均19.40歲;高齡者121份,年齡介於50至82歲,平均60.81歲。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年齡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年輕人與高齡者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下降,在年輕人方面差異並不大,但高齡者隨著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大幅降低。(2)害羞傾向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害羞傾向高與害羞傾向低之人,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上升,但害羞傾向高的人上升幅度較大。Item 高齡生活美學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國立台灣美術館2015年獨居老人關懷系列」為例(2016) 王文宜; Wang, Wen-Yi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建構一套高齡生活美學的課程,以「個案研究法」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先以文獻分析探討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作為「生活美學」和「高齡」課程建構之依據,再以「觀察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課程教學資料進行評估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為:一、建構一套高齡生活美學課程;二、探討出影響高齡生活美學課程建構之因素,分為教學者的因素、學習者的因素、情境的因素和課程內容知識的因素;三、了解授課教師與高齡學習者對於高齡生活美學的需求,有心靈成長與人際交往的需求、表達性的需求、超越性的需求及本課程觀察到的其他需求。 本研究根據其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