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共學關係對學習歷程中記憶互助行為的影響
    (2021) 邱珮雯; Chiu, Pei-Wen
    「共同學習」能提升學習效益,其導因於心理上的彼此支持與互動,並提升學習者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學習情境中,認知歷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過去研究中發現共同學習時能提升記憶互助行為,且心理距離愈近,互助行為會愈明顯。然而,其心理距離的操弄仍停留在物理距離的層次,本研究旨在更進一步探究團體中親疏關係不同、對任務目標的認知如何調節記憶互助行為。本研究有兩個實驗:實驗一為複製記憶互助現象的經典實驗,以檢驗記憶互助現象的穩定度,結果發現當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距離較遠時,自己不會去注意他人負責的任務,但是當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距離縮短、他人就在自己身旁時,自己會不自覺地注意且記憶對方的任務,也不會降低對自己任務的記憶量。實驗二進一步加上操弄參與者間的關係親密程度來改變其心理距離,以檢驗心理距離對記憶互助行為的調節效果,其結果為:無論學習情境為單獨或共同,兩人關係親密度為低度時,回憶自己負責類別的數量最高,高於回憶他人類別,再高於回憶無人類別,而在共同學習情境中、對方就在自己身旁,且提升兩人的關係親密度為中度時,回憶他人類別的平均數量會明顯增加,再提升兩人的關係親密度為高度時,可以發現,回憶他人類別的平均數量大幅增加至與回憶自己類別的平均數量相同。
  • Item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06) 彭敏松; Peng Ming-su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志願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而觸發個人內在或外在帶來的反思、批判、行動,及其改變等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的動機與參與態度。 二、探討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三、分析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的障礙及其反思。 四、比較個案志工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模式。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五位家長服務志工,經過深度訪談、逐字稿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家長志願服務動機單純,無不當期待。志願服務能持續首重安家,家人的支持及人際情誼鼓舞愛心光輝延伸。 二、學校志願服務雖然少專業性工作,但仍屬無償付出,學校應提供互惠的資源,透過學習的機制,提升服務品質,並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三、家長志願服務有助於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學校應主動排除困難,提供適當參與服務的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志工素質與學校教育效能。 四、個案志工共同的特質是反思自省、積極樂觀,在服務中同步成長。鼓舞社區型永遠志工,發展學校為愛心的基地,營造良善社會風氣。 五、借鏡Jarvis的成人經驗學習模式,志願服務轉換服務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推理、反思、實務實驗與評鑑。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民眾生涯發展的建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志願服務,並積極轉化服務學習,以增進生涯成長與發展。 二、對服務學習辦理單位的建議:積極宣導服務學習信念,掌握時空契機,轉型發展社區學習中心。 三、對政府機關行政部門的建議:整合資源,建構社區全方位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與措施。 四、對後續研究進一步的建議: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行政管理與家長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