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隱藏在老屋中的社會資本-以大溪草店尾事務所為例
    (2024) 李伂俞; Li, Pei-Yu
    亙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大環境中安身立命的方法,並透過建築替自己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居所。而在漫長的時光流轉中,人們卻也開始將建築的實質功能性轉為心靈層面上的寄託,因此近年來老屋修復再利用的議題及實踐成為熱門的話題。以目前老屋再利用的現象中,能夠觀察到面對不如預期的經濟效益、淺薄的消費文化與大環境中的資本競爭之下,已有不少店家走向殞落,但同時仍有不少人們前仆後繼地投身於此,是「什麼」支持著人們堅持在這樣的歧路上前行-即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也作為當下老屋再利用研究中的研究缺口。  研究者以老屋再利用店家成員的身分,將大溪草店尾事務所作為個案研究,記述外地青年在地方的創業過程,試圖拼湊出人們在異鄉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本研究除了研究者在場域中6年以來的參與觀察外,也透過與地方上12位研究參與者的質性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而從中發現社會資本的存在、形成的過程以及不同時期的變化發展,再透過人際網絡、社會價值與社會規範的爬梳,看見存在於其中的秩序,以此描繪出地方發展的形態輪廓,也確立了老屋再利用、社會資本與形態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事務所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進行社會價值交流,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不斷重複著非正式社會規範中的互惠行為,一步步累積出社會資本。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看見人際網絡中的關係發展藉由大量非正式社會聯繫讓關係中的工具性驅力轉為情感性驅力,逐步形成同質性為基礎的社會資本。此外,還看見地方上普遍認定的社會價值-「信任」長期滋潤著每個人在地方生活的日常,並於場域中形成普遍輕信的發展,帶動了人們之間的互惠行為。而進一步再梳理研究參與者的地方生活經驗、人際互動以及生活考量,發現生命經驗除了影響著個人立場以及個人在群體中的立場外,也連帶地影響了場域中的社會資本。透過一步步的推演,地方的形態發展脈絡逐漸清晰,將有助於欲來到地方長期發展的有志者打破「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迷思,也能夠了解互惠原則之於地方店家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清楚看見地方上的人與場域之間的關聯。
  • Item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2012) 劉以慧; Liu Yi Hui
    本研究旨在彰顯社區大學在終身教育機構中的特殊性,建構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量表,並從社會資本觀點深入討論,以提供社大在組織發展之建議。為詮釋本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德懷術、專家效度、問卷調查方式,匯集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對本研究題旨的一致性意見,共計邀請23位專家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以及10位專家效度小組成員,編制「社區大學組織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並於前述研究階段完成後,再對台北市12所社區大學進行研究調查,邀請各校之校長、主任秘書、教師、行政人員、具代表性志工等為對象,各寄出40份問卷,總計發出480份問卷,並使用統計套裝軟體EQS 6.1來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 研究發現,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是由信任(trust)、網絡(network)、規範(norm)三個構面、21個要素組成。在信任構面部份共有5個構成要素;網絡構面有8個組成要素;規範構面有八個組成要素。並從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一、以信任為基礎的社大形象 社大形象的建立,並非只是透過廣告或少數個人的推銷、服務。以社區大學而言,其所服務的對象為成人學生,因此課程必須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發展願景為依歸,同時考量在地特性、社區資源等面向進行規劃。因此,在本建議包含「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產品」、「建立具默契及有效能的行政團隊」、「建立與其他相關單位或社區組織的互信關係」等三點具體建議。 二、以網絡發展社區大學緊密的社會連結關係 建議主要分成兩部份,共計五項具體建議。在建立對外連結的網絡關係方面,包含「透過社區組或社區專員建立社大與社區關聯」、「透過資訊網絡平台將社大資訊向社區開放」、「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建立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三點具體建議;建立對內連結的網絡關係,包含「確立社大內部各組織的角色與功能」、「藉由定期會議建立溝通機制與提供激勵措施」兩點具體建議。 三、以規範建立行政效能,並推廣社大價值願景 以下將針對可見的行政規範,以及潛在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進行說明。在本建議包含「訂定組織內部明確的行政規範並確實執行」、「建立清楚的辦學理念與核心價值」等兩點具體建議。